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8 11:50:55瀏覽512|回應0|推薦0 | |
「價值認同」與「身份認同」的交錯相遇,可以形成三種對立﹕ 1.身份認同 vs 身份認同、2.價值認同 vs 價值認同、3.價值認同 vs 身份認同。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的種種對立、爭鬥、殘殺,大致不出這三種對立。 第一、身份認同 vs 身份認同﹕ 無非是「非我族類」的互相排斥。直到「價值認同」出現之前,人類社會幾千年來幾乎所有的爭奪與殘殺都是這種類型。當代社會最有名的「非我族類」身份認同殘殺,當屬「盧旺達大屠殺」。死了據說高達一百多萬人的胡圖族和圖西族之間的族群衝突,不是因為信仰、理念、主義等的「價值」不同,僅僅只是因為對方「非我族類」。 第二、價值認同 vs 價值認同﹕ 可通過一個最典型例子來理解這種對立﹕「冷戰」。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來的「冷戰」,是人類社會至今最大規模的價值認同對立。最初,在五十年代,「冷戰」的雙方,一方是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另一方是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加上中共。而後,在六十年代,中共與蘇聯反目,遂在這個對立中退出「華沙條約組織」一方,最後,到七十年代,中共成為美國非正式、不具「同盟」的「價值基礎」,因而是不穩定的盟友,與美國聯手,在各自的天地分別對抗蘇聯。 「冷戰」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很多人強調的是「美國 vs 蘇聯」,是美、蘇兩個「大國」之間的對立;也有人看到在「冷戰前沿」西歐與東歐的對立。「兩個大國」的觀點,著眼的,是屬於「法緣」的「國家」;「西歐與東歐」的視點,著眼於地理概念,拘泥的是「地緣」。這兩種思維,都是「身份認同」的思維方式,都沒有碰觸到「冷戰」的實質。 「冷戰」的實質其實很簡單,就是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兩個「價值體系」之間的對立。 第三、價值認同 vs 身份認同﹕ 這種情況最引人深思,也最值得深入剖析,要花較多筆墨,另起一文加以論述。 09.08.08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