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5/22 15:11:01瀏覽21078|回應2|推薦3 | |
郭台銘自己是個適任且勤奮的總裁,我想不會有人認真的認為他坐領高薪...除非單純的不闇世務。但反過來說,台灣人民的工作投資報酬率真的很低,這也是事實。我們不比下,如東南亞諸國的現有狀況,但同時發展的國家/行政區來說,如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幾乎沒有在台灣之下,這就是無法否認的問題。
原因當然很多,極端責任化則歸類在政治因素,但我想這樣延續下來,不會是一個八年換成另一個八年的原因而已,而是這幾個八年都一樣的狀況,因此我研究了近年來各種引發爭議的職業與狀況,得出一個結論: 那就是對於專業的社會認可相當不平衡。
需要單一深入技術的專業反而價格特別低,而唯一能突破"專業"現況的就是冒險當頭家,然後繼續用同樣邏輯讓其他受聘專業者低薪。
專業的意思,無論是如工程師、還是設計師,是軍公教,還是黑手或水管工,台灣這方面除了特定職業如醫師律師以及經管理職務,其他基本上都可以說是卑賤。卑賤的意思,除了這專業本身大眾理解的價格並不高,身為受薪專業也不太有價。
到這或許會有人說:這還是看不出專業與經濟發展的問題?有這基礎後,我們可以開始思考了:這些專業者的低薪,原因是什麼?淺而易見,這與他們多半為受薪者是脫離不了問題的,而在台灣的受薪邏輯,多半是出於社會觀念的高賤差異,而因為是"觀念"而難以扭轉,要擺脫只能當老闆,也就是某種程度的捨棄純專業之路。
當這個職業是固定這樣的薪資,而要改變現狀只能跳痛當老闆,首先面臨的就是技能與專業的稀釋與外流。要深研一個領域,須要認可,也需要動機,更需要能力,台灣的價格無法反映其專業與能力,這就會導致各方面發展的停滯。
而成為老闆,就算當初滿腔熱血,但最重要、要做的就是牟利,初期也沒能力養人才做大品牌,而牟利更是標準的以低賣高,最常有的結果,就是變出更多經典的老闆,用價差產生利潤。
已經成功的老闆,已經用經驗取得利潤,就更不會回頭實驗"由高階人才而成就的高品質與高專業、高品牌與高展望",且會繼續同邏輯運作,而發展也頂多就通路來往:買低賣高的通路轉運為主,而少了技術需求的開發性,就更沒有發展性。
短期短線這樣是利於個人的,但長期展望則整個國家的走向過於單一,缺乏專業性、開發力,資源由守舊者獨佔,而就算少數人想突破現狀,也只能屈就現狀,而整個領域就變為一灘死水。 這就是台灣的現況,可以說是已經邁向負面輪迴的深淵了。
要改變,也不是不行,只是要把基本結構翻轉,以政策為核心,要以人民為本。聽起來很簡單也理所當然,但現在哪個政黨不是以企業為核心?
那如何以人為核心?很簡單,由小而大: 從專業人才競爭企業,轉為企業競爭專業人才。現況不論台灣的整體人才素質為何,都是供過於求,且難分好壞,趁台灣還有些許的地理與素質優勢,直接開放引進大量歐美外商,做為亞洲市場跳板,他們進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相對優惠的價格抓人才。
講起來都很簡單,但為什麼從來沒政黨這樣做?因為這樣首先就會衝擊到台灣既有產業:現有的鳥專業人才條件能安逸而不受挑戰,偶有個案無傷大雅,但一接受大量衝擊,必然會有部分舟覆人亡的疑慮,但,不經大衝刷,就無法改變現狀。
過往馬英九曾用了八年取得了20%的企業成長,但卻換來了-5%的薪資成長而黯然下台,可見讓國內企業良心發現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人性。但如果面臨大批的外商挑戰,首先的就是人才人力會產生空缺,空缺就會產生需求,其次就會產生階層,而專業的能力意義就會隨之展開:高階的能力、獲得高階企業的需求,而有高階的薪資,進而產生差異。
而國內的企業面臨人才競爭,初期可能不以為意,但由人才階層產生的利益差異出現後,淘汰也會出現,也必須被動改變與提高競爭力:用更優渥的薪資、取得更好的人才,因而有更好的成果。
或許有人會問:真的需要這麼激烈嗎?有沒有階層的辦法?有的。只要在政策運作之前與同步,進行企業轉型與輔導,同時提高技術型學習資源,就能在轉變的同時,建構專業的學習體制,更轉向專業化的社會。
同時開放外商的名單與比例,可以根據產業需求而調節,進而讓台灣走向國際,也讓台灣溫室企業能面對國際,挑戰國際。當然,改革是會產生傷害的:如那些不肯改變的企業,不過這時也不能顧及這些固執己見的案例了。
在專業的齒輪開始轉動,在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受到認可而有強弱差異與比較之後,收入必然會節節上升,而各產業也會擺脫特定職業高而其他職業低賤的輪迴,所有專業都有一定的市場與意義,學子新世代挑選未來就能多樣化以及活絡化。
同時配合適度的交通運輸、都會建設與特區規劃,能有效分散所有產業集中於都市,成立新市鎮,如此提高薪資更降低房產的狀況下,平均房屋持有條件下降,持有率上升,立業而後能安居,不只生存、而能生活的生育率必然上升,真正做到安居而立業。而有這樣有善而毫無後顧之憂的專業環境,產業必然多樣化,專業必然深化,而真正專精的專業能夠走向世界,台灣因而改變。
這一連串的建設真的說難不難,需要調整與規劃,單以台灣現有的人才整合應該是做得到也能做的完善的,只是最重要的一點:有沒有政黨能真正覺悟,真正以人為本,而不是以企業為本?
我想這個抉擇與覺悟,才是真正困難的部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