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05 10:41:37瀏覽2638|回應4|推薦10 | |
一直以來的爭論,就是有能者為何不斷外流?或著真正有能力的不必外流也有發展?或許各有說法,但以我的觀察,台灣所面臨的問題,在於專業與資源、商業模式的不平衡之上。 做為一個海外歸國的品牌企劃師,最後給自己的課題,就是運用台灣的傳統技術力,整合品牌力,達成特定階層的品牌品質與品牌價值。 我自己曾在台灣數一數二、某領域的企業做品牌規劃,從無到有,也有翻新;也包含曾幫新創設立,也有幫傳統企業翻新,我認為經歷跟能力都足夠了,也開始找可能的資源投資這項企劃,包含獅子會高層、政黨相關人士,創投單位等,這樣聽起來,經驗資歷人脈都有,而且也有心,規劃也做好了,完全是專業内的東西,好像很有機會完成上述目標對吧? 錯了。 他們只問一句話:你有沒有玩過錢的經理經驗? 他們認為,無論資經歷,概念跟能力當然沒話講,但是...你要做什麼都無所謂,有沒有專業有沒有一條龍的統籌經驗都無所謂,品牌創了多少都無所謂,他們不約而同的認為,創公司唯一的目的,就是一個錢滾錢的東西,無關專業。 你想做老鼠尿布也沒關係,聽起來怎樣沒機會都沒關係,會玩錢就好,就算曾經是失敗的雞排店老闆也比要做的專業職再強都好,因為你至少有玩錢的經驗。 我第一個反應是傻眼,就算操作品牌的經驗,從無到有,甚至店頭促銷結構都有,而他們只看玩錢能力,是說騙股價嗎?我一個完整的品牌規劃,找專業經理來幫我,也不行嗎?第二個反應是悲哀,難怪台灣沒有賈伯斯、祖可柏等因專業概念而起的人才出現,因為根本沒有機會。 他們還補充說,就算這些都水到渠成,你唯一為自己的企業保有股份比的因素,只在於你實質金額投入多少,跟你的專業、概念與企劃無關。或許有天使投資者,可能會給個幾%做為技術股吧。 有就要偷笑,因為他們是幫人圓夢。 這樣的環境,你要怎麼辦?我自詡一輩子專精專業,海外歸國是因為認為台灣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回來後確實大型企業品牌不斷上門邀約,但講到要扶持自己以外的單位?門都沒有。 為什麼有錢人跟沒錢的人創業差這麼多?因為有家世的人,他們可以直接獲得資源。為什麼家裏成功後代也可能會成功?因為他們會懂得把小孩硬性培養成經理專門。 我再仔細看是否只有台灣有這狀況。馬上又看出另一個社會現象的端倪:首先有能之專業者義無反顧的的遠赴歐美,不只是環境問題,而是他們在海外,創始門戶相較於台灣的資源不外流,異常的順暢。不應該說異常,而是這樣才正常吧? 其二在華人區域,即使現在兩岸的冷卻期,大陸所根據理念與能力,能提供的資金與資源,就算因為政治因素打個七折好了,也遠遠的超越台灣在地的機會。 也就是說,台灣的絕大部分資源,可能因為某種逆向的成熟慣性,導致長期忽略開發性與品牌能力,堅信基礎的生產力,配合通路與經理行為,就是最高的獲利機制。換句話講,台灣產業都只想錢生錢。 早期鞋業需求大,就用人力勞力與通路換取鞋類代工,過期了就棄即將成熟的鞋類技術不顧;中期家電產品類需求大增,台灣廠商也開始生產硬式家電,而後風向轉變,除了少數企業,這個領域代工又荒蕪;現在無庸置疑的是科技與面板類,無論張郭還是曹都是當代霸主,但可預期的,將來如果另外有什麼,這些都會變成昨日黃花。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過度偏重經理行為,只著重硬性生產,而無象徵靈魂與整體方向、開發性、市場性與行銷整合的品牌概念。也因此,台灣除了極少數的品牌外,其他都不算品牌,只算通路品牌或代工商標。 像這樣的一個環境,除非是對極度的鄉土主義者,任何一個要求有能者留在台灣犧牲奉獻的說法,都是過分而不合理的。 你不提供一個足夠讓國際認同的有能力者樂於生活的環境,而卻用國家情緒去壓迫,國家不是才是應該滿足人民的存在嗎?為什麼可以本末倒置? 或另一種說法,真正的能在這環境脫穎而出的才是人才,目前也逐漸變成一種潮流。那不是跟蠱術一樣?把各類毒物放在一個環境,最後稱霸活下的就是毒王,什麼樣的環境練就什麼樣的霸者,這就是造成台灣可悲的單一化環境。不是說台灣的霸主現在不好,但大家沒發現,姑且不論行事風格,現在台灣的霸主幾乎全部是經理專業? 把台灣變成了蠱,就不能期待有蜂蜜產出,也不能約束蝴蝶出走,無論認為他們多忘恩負義都一樣: 因為不給活,更不為其他生命創造生存空間。 現在,不知道算蝴蝶還是蛾的我,還在努力掙扎。我是不可能變成蜈蚣的了,所以如果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只好展翅高飛。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