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22 05:14:25瀏覽19154|回應0|推薦9 | |
最近在各社群媒體,最為網路族群所稱頌的,就是聖土台南一貫的高品質高美感燈會,而無論是被嘲諷為靈堂的高雄市燈會,還是史上最難看的台北燈會,完完全全只能襯托出台南燈會的出淤泥而不染。 這個想法不只充斥著全綠營,也蔓延了全網路族群,又自認打的藍色白色於無聲無息,真的是上佳的政績宣達了,然而,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這要從所謂的"主客觀"美感與商業藝術角度來看,才能知道是否有真的達成"完美打臉",且是否能做為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標籤。 首先來看台北燈會。台北燈會一如既往,主要是由各民間機構與財團,以各自的文宣立場、來進行業界配合官方的活動,所以各主燈明顯的商業氣息甚重,且相當注重功能性:與現場活動、群眾的近距離配合,可以說是完全的大眾藝術化、也就是商業化燈會。 另外來看高雄。高雄相對的企業資源少,然而民間宗教與鄉土取向興盛,所以無可避免的由宗教團體來主導燈會,基於市府的資源運作,在資源的強弱狀況下,高雄燈會必然是由相對強勢的群體所主導,這也能明確知道市府於燈會的投入確實相對不多。 而為人所知的台南燈會,則符合台南以台灣文創發源地角度來辦活動,"一貫"的展現其藝術性、可看性與文青氣息:沒錯,其實就是延續自文創結構的文青氣息。一如其出淤泥而不染,一樣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純粹藝術,也可以說是符合年輕文青族群期待的文創氣息。 那現在要討論的就是:文創氣息重,就是無庸置疑的高水平、高完整度表現嗎? 首先要看的,是燈會本身,到底屬於哪個領域。燈會來自元宵這個傳統,屬於傳統文化,而成為節日則為政府依照民間習俗所定。根據維基百科所記載,現代研究認為元宵節源於對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豐收,人們點火以驅除蟲蛇猛獸,並祭祀滿月,初期是點火把,後來分別發展成點篝火、掛燈籠的習俗。所以是一個希望大家能參與的大眾活動,取其熱鬧、光明、吉祥之意。 所以以政府角度來說,燈會真正的目的,應該是讓大家參與、熱鬧,才是成功與否的判定點,那首先就來判斷高雄燈會的人數與成長率。根據媒體記載,高雄市觀光局自燈會開幕以來,每天估算逛燈會的人次,已完成統計的前6天參觀人次,已經逾126萬人次,估計活動結束之時約150萬人次。觀光局表示,這比去年高燈會同期的參觀人次成長34%。 而台南的月津港燈節,去年經估計為66萬人,今年雖有樂觀預估將有突破,但實際上並未有相關報導,加上燈會參展數目縮減1/3,則以歷年來平均60萬人次來計算,如去年為最高人數,則今年成長率保守估計為0。 至於被藍營立委評為史上最爛的台北燈會,台北市觀光局則表示今年參觀人次突破200萬,去年同期則350萬,無論於2/24結果來說,人數縮減想必是必然的事情。然而在立委批評下,市府則自辯,認為燈節無論從燈區規劃、參與燈區數、攤商進駐數、創新能力、與國際品牌的合作以及參與人數來看,都是歷年來最豐富、最成功的一次,不過元宵節高峰已過,估計到2/24時大概是250萬人次左右。 好了,已經有了這三大燈會的客觀數據,接著就是判斷,哪一個才是好的燈會?所謂優劣,不能用符合文青主觀與否的來判斷好壞,也不能用預算投入與開會到晚與否來決斷,那就是以本篇的討論,是否有讓更多人"參與"來進行判斷。 更多人分幾個階層,一個是本來就會參加的人有沒有來?第二個是有沒有更多的人來?雖然台北、台南、高雄三者均為直轄市,但基礎人數有差,那就簡單的以與會人數/該都會圈總人口來計算本屆的得分,做為第一階段的分數判斷。另外列出去年的與會數據,其增減%做為第二階段"是否提升參與"做為判斷。 至於什麼更抽象的大生活圈什麼的,由於已以都會圈之基數為準,加上多為年節返鄉期間之末,本次就不予參考,由於不知道是否有人以此分析,我稱之為PPP(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Point)。 以維基百科截至2018年底的在籍數據來看,台北市的在籍人口約為267萬,台南市為188萬,高雄市為277萬,而如以都會圈總人口來說,台北市為703萬,台南市136萬,高雄市為299萬。 好了,首先以2018年的數據,來套用第一公式: 這就是去年燈會成的基礎分,明顯的台北市與台南市都會圈參與率甚高,相對於生活圈總人數,有近半人次參加,遠高過高雄的33%。 接著評論今年的分數: 台北市:2500000/7030000=0.356,大約36%的群眾參與 這就是今年燈會成的基礎分,台北市銳減了約14%,台南市也減少了6%,去年三都中群眾參與率表現最差的高雄,則增加了17%。 若以群眾增減為PPP加成分數: 如果需要以客觀數據來判斷,也以群眾參與率來表示成功與否,則高雄無庸置疑是2019年這三都中的榜首;而廣被網友稱讚的台南,則在整體加成分數上大輸網路上不斷被嘲諷的高雄。 至於台北市是否有史以來最差我個人是無法得知,但明顯在這三者中的分數,除了得到最低分,同期人數也遠低於去年台北市自己的表現,群眾參與度也遜於去年的高雄。 對於這分數很意外嗎?其實不意外。網路本身就是一種傳播工具而已,而由某方面傾向的使用者所掌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也是另一個相當正常的現象,因此造就"網路使用者認為自己的判斷是正確而客觀"的錯誤,也是正常的事情。 如果真要比喻,那燈會成功與否其實就像電影一樣。人們可以歌頌多少藝術電影導演無法取代,但客觀的成功與否,則多半取決於票房人數,頂多再加成些金額與收入相對變動、人口比例等,但政府活動沒有相關收入考量,也僅能就相對參與人數來判定成功與否了。 台灣網路鄉民對台南燈會的成功認定、與對高雄燈會的嘲諷,其實就像稱讚著藝術電影、而貶抑票房導演一樣,但更缺乏的,就是猶如票房電影與藝術電影的差異、缺乏區分主觀與客觀成功點的認知,這也是在網路有著莫大聲量的鄉民們,一再誤判台灣無論對廢死、核能、同性婚姻的接受度上是一樣的邏輯。 沒有一種觀點是絕對權威的,但如果決定正確與否的是人數的差異,那文青們再多的主觀腦補也是枉然,而把自認的主觀是非強加其他群眾之上、藉此打水準預防針(不認同等於沒水準、沒層次...等)更不能稱為民主素養,燈會之戰,可為借鑑。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