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盤點疫情期間的四大爭議
2021/05/23 23:29:04瀏覽19465|回應0|推薦8

疫情期間,口水不斷,各自斷章取義,見縫插針。然而,骯髒事歸骯髒事,輕重緩急大家還是要知道。
無論發文者講的聳動、看起來多蠢,其實中間藏著事實與拉鋸。無論各自的判定如何,就是需要知道事實為何,適度參與,該批評則批評,沒有所謂唱衰,只有就事實討論。
【多頭馬車爭議】:實則柯文哲快篩佈署爭議
看似絕對正義、不分散防疫力的爭議,首推三頭馬車。這爭議開始的時候,其實是柯文哲運用快篩突破原本爭執不下的普篩議題,而這點第一時間遭受執政支持者強烈抨擊:包含疫情中心的陳時中,一直以來反對、以及用各種方式禁絕普篩,聲稱其用意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以及不浪費資源。
但隨著雙北疫情因此被證實深入社區,這爭議其實已經過時。雖然後續有「無症狀不要前往、篩檢地可能變傳染源」的說法,但柯文哲目的已達(證實地下疫情),回頭就軟化配合中央,但其類普篩的模式已被多縣市複製,實際已經突破中央封鎖,中央也無法再說只會造成恐慌來禁絕。
影響度:B,畢竟爭議點已經過去了。
【普篩與否爭議】:實則台灣人水平信賴與否爭議
所謂普篩,根據相關資料解釋,並非是每個台灣人都篩,而是針對入境、疫情足跡的延伸如家人親友全部篩檢。是不是到這裡,就已經與你知道的智障普篩有所差異呢?書可以不用多讀,資訊一定要多方參考。
首先,反普篩的論點,除了實行力(這點先不列入,畢竟各有各的說法),還有就是主張根據病患足跡,以及對應群體、社群隔離即可。但這有個大前提,就是有十足人文自覺與自發性。所以亦可稱為:素質相信派(無論對台灣的人或政府)。
相對的當然就是支持普篩論點。這一派認為,除了表面疫情者的足跡,還有隱匿疫情、或不自覺者,不覺得自己有得病者,可能會有不願就醫、不想面對、不願驗症者,這又可能是個族群。這樣說,當然是不信素質派。
觀感上來說,台灣人當然討厭自己的素質被否認,加上這也代表對政府的信任與否,這兩者加起來就變成輿論多數。先不錯理論上的對與錯,確實在某個階段時,這樣並未造成台灣的實質困擾,所以普篩派一直被當成笑話來諷刺。
影響度:A,這一波之後,很可能會再起普篩與否的爭議,各位需多參考多看,或是針對各種輕重提出想法。
【方艙醫院爭議】:實則輕度病患決策爭議
方艙醫院是弄得像集中營還是難民營,還是像X檔案解剖外星人的實驗室,或是功德會的快速建築,這其實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台灣需不需要額外建構緊急急救與收容中心?
各位可能常看到新北遠低於其他行政單位的防疫單位梗圖,不過是謠言或實話,在此不論。對綠與藍第一波的傳言攻防已經過去(或許對某些人還沒過),就是防疫旅館的單位是否足夠?目前就官方公布數據來看,是足夠的,但為什麼還有問題?問題在於,現在許多確診為輕症患者,就留在家中自主隔離。
先不論那個「家」的格局與品質,確診者的非專業隔離、大空間與家人共同生活本聽起來就是提心吊膽,因此包含歐美許多國家,針對確診但狀況非需要急救的病患,建構了俗稱方艙醫院的緊急醫療中心,其論點是,無論如何得病的就是得病,還是需要統一管理與醫療服務的地方。
反對者認為,先不論台灣的醫療能量充足,建構方艙醫院只會變成另一個感染源,意義上更像集中營一樣集中等死。
影響度:S,台灣要判定是否需要額外的醫療空間,已經迫在眉睫,而台灣還在為白馬非馬平行,爭議不斷,絲毫沒針對重點:病患是否適合在家進行溝通或第三方案的討論,這已經是整體智商的問題了。
【回歸校正爭議】:實則單純的政治模式
當0522回歸校正第一次出現以來,就迅速占據各討論版面與刊頭,無論藍綠均為此著迷,重現戰國時齊國之百家爭鳴。簡單來說,回歸校正意即,當天公布的並不一定是當天檢疫的,所以要把後來的檢疫數據還原到檢疫當天才顯「公平」的說法。
先簡單就個人看法:真的要回歸,那就應該要回歸染病時間預估;且之前所謂的確診,都是當天檢驗、當天確診的嗎?如果不完全是,那現在才出現的校正回歸,其功能性也就是完全的政治作用了。新增病例就是新增病例,不用此地無銀三百兩。
但回歸實務,這是所有爭議中影響力最低的項目。因為無論今天回歸的是一人還是一百人,我們都沒有能變動的地方。
影響度:E。無論如何,不管怎麼回歸,我們能做的,還是出外戴口罩,在家蓋棉被,如此而已。所以所有議題而言,最沒意義的就是這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evil0712&aid=16315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