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讀二二八》評述〉之一
2018/12/17 23:31:58瀏覽23|回應0|推薦0

〈《解讀二二八》評述〉之一

 

去年閲讀《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乙書,發現的該書9作者群張炎憲、黃秀政、陳儀深、陳翠蓮、李筱峰和何義麟等人,除了引據蔣永敬、賴澤涵、林木順、蘇 新、唐賢龍、吳濁流和楊逸舟等人的著作之外,又常引據彼此大作的論述,可是都未加註論述之根據。出於好奇心,並為求證渠等引據論述之根據的真偽,除閲讀林木順《臺灣二月革命》,並撰寫讀後感外,近又讀畢李筱峰教授大作《解讀二二八》乙書,特將讀後心得綴述如下,至祈方家和讀者不吝指正:

 

一、 「台灣」正式納入「中華民國」版圖,自是中華民國領土:

早年主張台灣獨立人士曾堅持「台灣地位未定論」,前總統李登輝廠曽說中華民國政府是「外來政權」,甚至李筱峰教授寫過「中華民國已滅亡」等文,但是細讀李筱峰大作《解讀二二八》中之下列述說,上述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外來政權」和「中華民國已滅亡」等說法,已不攻自破,完全毫無意義!

1、〈台灣經過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之後,於一九四五年十月,正式納入中華民國版圖。當時稱為「台灣光復」。〉(8頁本書導讀第1)

 

2、〈開羅會議(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後,台灣將重入中華民國版圖已成趨勢,〉(32頁第1)

 

3、〈即使台灣自十七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被併入清帝國的版圖,台海兩岸仍有相當程度的疏離。〉(85頁第4)

 

4、〈「八年抗戰」結束後,台灣才又納入中國版圖。〉(87頁第6)

                                                                            

5、〈台灣隸我版圖二百年,歲入不過六十餘萬。〉(89頁第3)

 

二、「祖國」「光復」台灣,毋庸置疑:

李筱峰教授大作《解讀二二八》乙書中,一直避用台灣光復和(中國是)祖國二詞,不得已不述說時,則都在台灣光復和祖國二詞上加上括號(如「台灣光復」和「祖國」),但是他的偏見和「去中國化」的居心,竟被他自己的下列「論述」和引用的「論據」(註一),一次又一次地打臉,並且證明當時台灣同胞認同「台灣光復」和中國是「祖國」的事實:

1、〈台灣就在這種情況下,由蔣介石派員接管,實際上,那是一次暫時的軍事佔領,但是大家都毫無懷疑地稱之為「台灣光復」。〉(12頁第10)

 

2、〈在日本的高壓統治下,許多台灣人便很自然地將希望與感情寄託於對岸的「祖國」。〉(11頁第6)

 

3、〈「你們若不願意做日本國民,返回支那去好了」。緣此日本人的壓迫力愈大,台人孺慕祖國的感情也就愈切。〉(11頁第12)

 

4、〈因此,在日本戰敗,得知中國即將來臨之時,台灣人掀起了一股歡迎「祖國」的熱潮,熱烈慶祝「台灣光復」。〉(12頁第6)

 

5、〈終戰後,台灣人熱烈迎接心中的「祖國」一中國,然而對中國卻不了解。〉(17頁照片說明)

 

6、〈度過戰後台灣最安定的五十多天「政治真空時期」,台灣人民以瘋狂似的熱情迎接來自「祖國」的官員和軍隊。〉(19頁第12)

 

7、〈當時台灣人對於這些來自「祖國」的接收人員的心理,作家吳濁流曾這樣描述說:「對這些接收人員,台灣人打從心𥚃以對待英雄的方式歡迎。」〉(20頁第2)

 

8、〈平時愛好書法的花蓮名醫張七郎,為了歡迎心目中的祖國,曾於終戰之初,在花蓮籌建歡迎牌樓。〉(21頁圖片說明)

 

9、〈然而,與其說是「受騙」,不如因隔閡而產生誤解一對「祖國」的過度美化。誠如葉榮鐘所說的「祖國只是觀念的產物而沒有經驗的實感」,在「光復」之前,台人因抗拒日本統治,對「祖國」加以理想化而心嚮往之,等到「光復」之後,才發現真正的「祖國」與心目中的祖國差距甚大,心理的不適應和失落感便因此產生了。〉(84頁第4)

 

10、 〈林茂生於「光復」的翌年,當他的長子林宗義從日本學成返台,問他「台灣人有希望否?」的時候,林茂生長嘆一聲説:「若有若無 我們想像中的祖國,與實際的實在不同〉(84頁第8)

 

11、〈戰後,他們發現他們所熱烈歡迎的祖國,原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用此就稱來自大陸的「外省人」〉(106頁第10)

 

12、〈一九四五年底,是台灣人歡欣鼓舞「重歸祖國懷抱」的時期;一九四六年,則是台灣人心目中的祖國與真實的中國在內心交戰、衝突、煎熬,而產生不適應的時期。〉〈第112頁第1)

 

三、陳儀破格晉用台灣人:

李筱峰教授指控〈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雖然名義上給台灣人參政的機會,而實際上卻以「台灣人沒有政治人才」為藉口,甚至以「台胞不解國語國文」為由,把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台灣人排斥在中高級職位之外〉(36頁第7行)。事實上,根據書中(表一)(表二)(表三)顯示,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和十二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中之省籍人士,計有副處長一人、專員七人、股長七人及視察三人,其中簡任者12人、簡任待遇者24人、荐任者319人及荐存待遇者487人,比率佔33.87%

 

民國三十四(1945)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有如古代改朝換代,與今日政黨輪替完全迥異。日本投降撤出台灣後,人去樓空,陳儀奉命接收後,架構全台整個行政體系,在短短一個年頭內,居然晉用八百多名台籍人士,並畀以簡、荐任和簡、荐任待遇之職務,倘依現行考用制度加以比較,晉升之快可謂神速!至於「受過良好教育的台灣人」,未必具有公教人員任用資格,更未必都有擔任公教人員之意願,憑什麼説把他們「排斥在中高級職位之外」呢?此外,「不解國語國文」,又未經任用考試及格,如何擔任「等因奉此」的公教人員?

 

四、所謂「地方領袖」(知識菁英)是否被「有計劃逮捕」「剪除」:

1、二月二十七日下午專賣局「查緝員傅學通,在情急之下,向群眾開槍,擊中旁觀陳文溪(延至隔日不治)(116頁第1),應該是二二八事件的「第一槍」,而次(28)「下午一點餘鐘,有一陣以鑼鼓為前鋒的群眾,約有四、五百人趨向長官公署而行,衛兵舉槍阻止群眾前進,就聞槍聲卜卜,計約二十餘響,驅散民眾,其後據一般市民說,市民即死二人,傷四人」(117頁第2行),應是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

 

2、但是,自二十七、二十八日起至三月八日止,全島各大城市和鄉鎮的民眾,包括有「青年學生、戰後退伍回來的原台籍日本兵、失業者、地方領袖,但也有地方流氓混跡其中」(124頁第12),紛紛響應台北的行動,「攻擊官署警局,毆打大陸人,發洩一年多來對新政府的怨懣」(117頁第3),活動內容包括「佔領廣播電台」、「進攻警察局」、「遊行示威」、「組織武裝隊伍」、「奪取黨、政、軍警機關」、「拘捕並集中看管外省人」、「毆打士兵」、「毆打警官」、「要求將警局槍械交其保管」、「襲擊市長官舍與政府機關,接收警局槍械子彈」、成立「嘉義三.二處理委員會」,組織「嘉義防衛司令部」、「攻擊軍械庫」、「控制廣播電台」、「發動向機場總攻擊」、「佔領水源地與發電廠」、「切斷通往機場的水電」、「圍搗區署和警所」、「進入派出所奪取槍枝、子彈」、「接管各派出所及第三監獄的槍械,海關倉庫物品,警察局保安隊武器彈藥」、「圍攻警局,接收武器」、「包圍警所,奪取槍枝」,「進攻要塞駐軍」、「脅迫警局武器封存,並佔領市府及警察局」、「武裝民眾攻擊憲兵隊,脅迫空軍駐軍繳械」、「奪取空軍站倉庫及軍需倉庫的武器」、「收繳武器,解除軍警憲兵武裝,代管縣府」、「包圍田糧處倉庫和昌華公司米廠,並包圍縣長宿舍」「奪縣警及機場駐軍武器」和「佔據縣政府及郵電機關」(註二)

 

3、查緝員「情急之下,向群眾開槍」和行政長官公署衛兵「舉槍阻止群眾前進,就聞槍聲卜卜,計約二十餘響,驅散民眾」,自衛過當,違法殺人,自應依法究辦,但是民眾反應之激,動作之大,恐非只是「發洩一年多來對新政府的怨懣」!

 

4、觀諸「在各地的活動中,參與的份子相當複雜(包括所謂的「地方領䄂」)「三十二條後來仍為陳儀所拒絕,但是處委會的宣傳組長王添灯,仍於當天(三月七日)下午六時到台北廣播電台,說明二二八事件的原因和經過,宣讀三十二條內容並報告被陳儀拒絕的情形。最後王添灯沈痛地說處委會的使命已經完了,從今以後,只有全體省民的力量才能解決,希望全體省民繼續奮鬥」,以及「陳儀自三月九日以後,即開始有計劃地逮捕台灣的知識菁英。許多著名教授、律師、醫師、作家民意代表、教師⋯⋯等地方領袖、社會名流,紛紛被捕,或下落不明,成公然處決。」(177頁第12)等三節,所謂「地方領袖」和「知識菁英」是否「都未涉及暴動,但卻無故遇害」?抑或「因濫捕、濫殺、施行報復」而被「有計逮捕」「剪除」?則仍待史家努力挖掘真相,早日予以平反或釐清責任!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mpan120740&aid=121769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