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01 08:58:25瀏覽2533|回應4|推薦37 | |
過去我看電視新聞,總是拿著遙控器不停地選台;但自從8月中旬起,突然喜歡看公視的《中晝新聞》。一來覺得公視新聞的立場較公正,二來可以順便學習台語,可說一舉兩得。 為了避免引起爭議,《中晝新聞》未標示台語或閩南語新聞,而是用羅馬拼音標示tâi-gí sin-bûn,翻譯成台語就是「台語新聞」。至於中晝,詞義就是台語的中午、午時。 《中晝新聞》的主播包括許雅文、許恆慈、陳姝君等人,她們全程以台語播報, 十分專業。至於各則國內新聞,受訪者以說國語居多,字幕會逐字打出,但不懂國語者,將無法聽懂受訪者所說的話,還好採訪記者的過音皆說台語,如此可幫助觀眾看懂新聞。 8月17日,我在電視看完《中晝新聞》,為了撰寫本篇文章,所以在YouTube將《20150817 公視中晝新聞》再看一遍,對於有疑問的段落,會回轉多聽幾次,終於找出一些疑問,分述如下: (1) 車珵:車埕位於南投縣水里鄉,台語的音讀是Tshia-tiânn,但記者把埕字念成tîng。 (2) 龍捲風:龍捲風的台語是「捲螺仔風」,音讀是kńg-lê-á-hong,但記者把捲字念成ká,ká這個音應該就是「絞」。 (3) 圍籬:圍籬的台語音讀是uî lî,但記者把籬字念成lê。 (4) 雨棚會透風:鴨農用台語說hōo phâng ē sannh hong,寫成台語文應是「雨篷會煞風」,但國語字幕卻寫成「雨棚會透風」。嚴格來說,「雨篷」跟「雨棚」是有差別的。 至於煞風,應是指雨篷受強風吹襲,而非通風或讓風吹吹透透氣。 (5) 動作:動作的台語音讀是tōng-tsok,但記者把動字念成tāng。雖然動字的白讀音可念成tāng,但動作的動字只能念文讀音tōng。 (6) 把鼻子捏著:捏字的台語音讀是tēnn/tīnn,但記者把捏字念成liàm。捏字,音讀如前述,字義是用拇指與其餘手指夾住。至於捻字,音讀是liàm,字義是捏、擰。也就是捻除了捏之外,還包含擰的動作。 公視的《中晝新聞》取材廣泛,除了國內新聞,也包含財經新聞、國際新聞和氣象報告等,一個小時看下來,可以知悉國內外的時事。如果受限於時間無法準時或全程觀看,當天中午之後也可以上網觀看。看《中晝新聞》,可以順便學習和研究台語,假以時日,必可更加提升台語的能力。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簡稱為《國語辭典》) [相關閱讀] (1) 《20150817 公視中晝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2IPma3SDLI (2) 《中晝新聞》圖片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