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隻身出國嫁外交官 你不知道的國軍藝工隊 林立青/我在工地當監工...【閒話吃喝】李櫻芳/父親的肉圓攤
2017/02/12 13:38:36瀏覽1253|回應0|推薦0

 

 

 

 

隻身出國嫁外交官 前台中市長千金愛得轟轟烈烈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283937?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2-14 14:05聯合報 記者洪敬浤╱報導

前台中市長林金標之女林秀珠為了愛,大三那年不顧全家反對,隻身飛往菲律賓嫁給夫婿林...

前台中市長林金標之女林秀珠為了愛,大三那年不顧全家反對,隻身飛往菲律賓嫁給夫婿林尊賢;兩人情人節重回求婚的市長官邸,今年五月結婚滿60周年,當年勇氣釀成偕手相伴的溫暖情緣。記者洪敬浤/攝影

結婚60年的前台中市長林金標之女林秀珠,與退休外交官夫婿林尊賢今天重回提親的市長官邸;當年林秀珠為了愛,不顧市長父親反對,隻身赴菲律賓嫁給外派的林尊賢,今年五月兩人結婚將滿60周年,當年的勇氣釀成偕手相伴的溫暖情緣。

林尊賢今年87歲,牽著82歲妻子林秀珠的手,今天情人節走進市長官邸,回憶湧上心頭。林尊賢說,當年讀台大,有次去高雄參加活動,在火車認識讀台中女中的林秀珠,「我有很多女生朋友,可是對她念念不忘」。

兩人開始寫信當筆友,林秀珠考上台大,兩人名正言順交往,後來林尊賢考上外交人員,研究所讀一半被外派菲律賓,出發前夕他踏進台中市長官邸,向當時的林金標市長提親。

林金標因雙方同姓,女兒還在讀大三,推說「等女兒畢業後再說」,林秀珠不顧父親與全家反對,寫信向市長父親筆戰,最後林金標拗不過女兒,只說「妳的決定,你自己負責」。

林秀珠為了嫁人,先在台灣辦了沒有新郎的訂婚,隨後取得政府同意出國的證件,隻身飛去菲律賓結婚,婚禮由當時我國駐菲大使主持,家人、親友都不在身旁。

婚後林秀珠隨著林尊賢工作,從菲律賓馬尼拉到澳洲坎培拉、又去日本東京,當時都是與我國有正式邦交的國家,整整37年見證中美、中日斷交與退出聯合國等歷史。

重回當年提親、求婚之地,林尊賢寫下「喜歡妳幸福的微笑,亮麗的眼神與善良的雞婆心」,還用日語說「辛苦妳了」。林秀珠也寫下「共度60幾年相知相遇的平安歲月,此後繼續相扶持」。

林尊賢說,婚姻相處要忍耐,「爭吵要有人先下樓梯,我就是那個人」。林秀珠說,忍耐之外還要堅持,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去說、去做,才能維持長久關係。

前台中市長林金標之女林秀珠為了愛,大三那年不顧全家反對,隻身飛往菲律賓嫁給夫婿林...
前台中市長林金標之女林秀珠為了愛,大三那年不顧全家反對,隻身飛往菲律賓嫁給夫婿林尊賢;兩人情人節重回求婚的市長官邸,今年五月結婚滿60周年,當年勇氣釀成偕手相伴的溫暖情緣。記者洪敬浤/攝影
分享
前台中市長林金標之女林秀珠為了愛,大三那年不顧全家反對,隻身飛往菲律賓嫁給夫婿林...
前台中市長林金標之女林秀珠為了愛,大三那年不顧全家反對,隻身飛往菲律賓嫁給夫婿林尊賢;兩人情人節重回求婚的市長官邸,寫下對彼此的溫暖愛意。記者洪敬浤/攝影

 

 

「比部隊還操」 你不知道的國軍藝工隊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280616

2017-02-13 09:00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報導

國防部藝工隊員勞軍表演。 記者程嘉文/攝影
國防部藝工隊員勞軍表演。 記者程嘉文/攝影
分享

提到國防部藝工隊,許多人立刻想到「藝人入伍時去的地方」,因而往往認為是個「爽缺」。不過事實上,到底藝工隊爽不爽?在這個單位當兵,比起一般的阿兵哥,有什麼不同?

● 藝工隊的規模多大?

政府遷台初期,為了宣慰五六十萬大軍,軍方曾擁有龐大的表演團體,各軍種、兵種都有康樂隊、國劇隊、話劇隊等,總數最高時曾經高達40餘隊。隨時代轉變,如今只剩下一支藝工隊,正式番號是政戰局心戰大隊第五中隊下的一個分隊,分隊長是少校,總共不到40人。其中全隊核心,負責歌舞表演的男女舞者,一共只有16人。

在先前「精粹案」裁軍中,國防部一度認為藝工隊無關戰鬥,沒有存在價值。在當時政戰局長王明我力爭下,最後決定只縮編,不裁撤。

早年的軍管部白雪藝工隊賀春演出。 圖/報系資料照
早年的軍管部白雪藝工隊賀春演出。 圖/報系資料照
分享

● 哪些人可以參加?

藝工隊女性隊員早年是文職約聘僱人員,如今已改為志願役士官兵;男性則志願役與義務役均有。男藝人如果入伍服兵役,往往會被挑往藝工隊。不過也有例外狀況:例如曾爆出不斷轉學「閃兵」的明道,入伍時為洗脫汙名,特意自願參加陸軍儀隊。另外也曾有藝人入伍前就高調放話,自己一定進藝工隊,長官因此決定不選他。

藝工隊的駐地原本在北市木柵的維揚營區,如今隨著該營區交還國產署,已經遷回北投復興崗,與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共用營區。

● 到底是不是爽缺?

 

從藝工隊的小兵到幹部,以及國防部的將軍們,對此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而且都會加上一句「比一般部隊還要操」。

身為國軍唯一「走江湖」、跑遍台澎金馬表演宣慰官兵的團體,其實藝工隊的檔次排得非常緊。以去年而言,在9個月的時間內,在全台(含外島)的部隊,一共演出50場,每周平均不只一場。分隊長張歆妮說,這已經算是近年場次最少的一年。

藝工隊負責表演的舞者一共只有16人,一場表演必須換上六、七套服裝。 記者程嘉文/...
藝工隊負責表演的舞者一共只有16人,一場表演必須換上六、七套服裝。 記者程嘉文/攝影
分享

● 10幾人勞軍 比打仗還刺激

她表示,台下官兵往往誤以為藝工隊規模很大,其實台上從頭到尾只有十幾個人,尤其女生目前只有5位。回到後台衣服髮型一換,立刻又衝出去,整場90分鐘表演,至少要換六、七套衣服,「比打仗還刺激」。

隊上有專屬的大巴士與大卡車各一輛,每次表演時,隊員擠上巴士、貨車塞滿道具,就這樣全軍走透透。

除了部隊巡演外,近來國防部每年都會舉辦一場大型表演,例如文藝金像獎50周年晚會、抗戰勝利70周年音樂劇等,此外還要前進校園募兵,或配合參加地方政府節慶活動,忙碌度比一般表演團體更高。

近年加入藝工隊的成名藝人,包括林宥嘉(左上)、盧學叡(右上)、小宇(左下)、蔡旻...
近年加入藝工隊的成名藝人,包括林宥嘉(左上)、盧學叡(右上)、小宇(左下)、蔡旻佑(右下)等。 圖/報系資料照、蔡旻佑臉書
分享

● 藝人到了藝工隊…

除了髮型相對比較自由外,其他軍人生活的限制,藝工隊員可說一樣也不少;他們必須過團體生活,受到軍紀約束,也必須參加打靶等一般軍人的測驗,如果是志願役,每年也要參加體測—以舞者們的運動量而言,體測並不成問題。

早年傳說藝人當兵,常以「協助拍片」理由被借調在外,經常不在部隊,這也是藝工隊被外界認為「爽兵」的主要因素。如今還有沒有這種情況?第五中隊長梁家榮說,如今早已沒有類似情況,「否則早就被媒體爆料了」。

梁家榮說,近年加入藝工隊之前,已經是成名藝人者,包括林宥嘉、蔡旻佑、小宇、賴銘偉、盧學叡等。藝人來到隊上,當然會針對其專長安排表演,除此之外一視同仁:獨唱完畢下台,立刻也要在接下來節目伴舞、搬道具。他覺得近年到隊上的藝人,基本上都能遵守團體紀律。不少人還與隊上幹部成了好朋友,即使退伍後,如果軍方有大型演出,也願意用以低於行情的「兄弟價」跨刀協助。

楊杰翰在勞軍晚會表演。 記者程嘉文/攝影
楊杰翰在勞軍晚會表演。 記者程嘉文/攝影
分享

● 不是只要會表演就好

一兵楊杰翰是目前藝工隊的當家魔術師,他從國小五年級開始學魔術,至今已有十多年「魔齡」,當兵前已固定在餐廳、PUB或公司尾牙演出。他當場秀了一手橡皮筋魔術,記者至今看不出其中訣竅何在。

楊杰翰坦言,入伍前自認以職業魔術師身分,進了藝工隊應該日子輕鬆,只要負責變魔術就好,沒想到什麼事都得幹。如今多學會打鼓與跳舞,還要在台上用客家話唱「誰都不能欺侮他」。他表示,魔術基本上是個人秀,藝工隊生涯則讓自己學習,「原來台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

藝工隊沒有演出的日子,就是不斷排練。 記者程嘉文/攝影
藝工隊沒有演出的日子,就是不斷排練。 記者程嘉文/攝影
分享

● 跳舞的軍人 腿上永遠有傷

大部分藝工隊員出身舞蹈科系:上士何玨亞畢業於台中體育大學舞蹈系,當初陪同學來報考藝工隊,結果對方落榜,自己反而意外成了軍人。到部隊表演時,還遇過男同學在台下當觀眾。

她表示,同學們多半擔任舞蹈老師或是showgirl等工作,自己的薪水與生活,比她們穩定得多。但藝工隊工時很長,腿上永遠有傷,辛苦程度也比外面更高。

國防部藝工隊參加麥寮拱範宮媽祖文化節表演,隊員表演轉碗的絕活。 圖/報系資料照
國防部藝工隊參加麥寮拱範宮媽祖文化節表演,隊員表演轉碗的絕活。 圖/報系資料照
分享

● 「舞台外的事」學到最多

一兵邱偉豪從小學南拳,高中時曾在明華園打工,台北體院畢業後服義務役,曾想加入藝工隊,但當時隊上沒有缺。他退伍後報考志願役士兵,終於進入藝工隊。張歆妮表示,編排節目時會針對每人專長,例如邱偉豪擅長武術,就會安排一些能展現功夫底子的動作。

義務役一兵惠濟念的不是舞蹈或體育,而因為擅長街舞而被選入。他坦言先前不曉得藝工隊這單位,下部隊之後更發現,必須多學許多其他技能。例如架設燈光與音響,或如何利用空間,將道具盡可能塞進卡車的車斗。甚至有一次演出地點舞台太小,隊上長官就地取材,用桌子拼出兩座向前延伸的「伸展台」,自己就在上面表演。

六月要退伍的惠濟說,還不確定將來從事什麼工作。但自己服役期間,才對表演工作的各環節有較多認識。如果最後決定走表演方向,必須感謝藝工隊的訓練。

 

邵曉鈴少尉出身 意外進演藝圈

【聯合晚報/記者唐在揚/台北報導】

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6455/220782

邵曉鈴在最紅時侯急流勇退,淡出幕前伴胡志強赴英留學。取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邵曉鈴在最紅時侯急流勇退,淡出幕前伴胡志強赴英留學。取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很多人都知道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鈴曾是中視當家花旦,但大多數的人並不清楚邵曉鈴是政戰學校系劇戲畢業,官拜少尉的她是在機緣巧合下進入演藝圈,而也正因軍人的樸實風格,讓她在最紅的時候毅然離開五光十色的演藝圈,帶著積蓄資助夫婿胡志強赴英留學。邵曉鈴曾說,那是她這輩子最正確的抉擇。

入行 幫學長削眉筆
女主角沒到 臨陣代打

民國五十幾年中視剛開台時,國軍藝工隊是中視最重要的戲劇班底,也因此21歲剛踏出校門的邵曉鈴雖是少尉軍官,但「任務」卻是提著化妝箱幫大牌的學長學姊削眉筆,貼鬍子!邵曉鈴曾回憶道,由於當時沒有錄影設備,全是現場播出,所以絕不能遲到,但某天戲要開播了女主角卻還沒到,眼看節目就要開天窗,急得導播直跳腳,他忽然跟化妝師說「你就給她化妝好了,趕快叫她上。」就這樣邵曉鈴意外登上螢光幕,而導播為感謝她情義相挺,給了邵曉鈴好幾個特寫鏡頭,她溫柔婉約與楚楚動人的特質立刻吸引了中視高層的注意,不到一個禮拜她就簽下合約,成了中視的基本演員。

與胡 眷村一塊長大

當紅時重逢 急流勇退

胡志強夫婦是政壇模範夫婦,胡志強深愛邵曉鈴,即使在公開場合,他也會用肢體語言表達...
胡志強夫婦是政壇模範夫婦,胡志強深愛邵曉鈴,即使在公開場合,他也會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她的愛。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鄭文正攝影
分享

無論「大地春雷」或「苦情花」,或是被奉為電視史上經典之作的「長白山上」,邵曉鈴總是溫柔的小女人模樣,而且隨著一檔接一檔戲的播出,她的知名度也愈來愈高,成為中視當家花旦,在外人眼中可謂「名利雙收」,不過在她心底深處,她總覺得自己並不適合五光十色的生活,也不習慣浮誇的宣傳,就在此時她重遇在眷村一塊長大的胡志強,沒多久她就決定退出幕前,伴胡志強赴英留學。

嫁胡 積蓄投注家用
窮日子不悔:踏實生活

對於邵曉鈴的決定,當時不少圈內人都覺得她「瘋了」,錦衣玉食的舒服日子不過,豪門富賈的追求不理,竟願委身一個窮學生,但邵曉鈴卻認為「這才是真的踏實生活」。胡志強當時是個窮學生,英國的消費水準又比台灣高得多,邵曉鈴在演藝圈存下的積蓄也就成了兩人生活最主要的「靠山」,對此邵曉鈴從未有過怨言,而胡志強對賢內助的幫忙是點滴在心。

退出演藝圈後,邵曉鈴就過著非常低調的生活,從未想過「復出」,若非胡志強後來出任公職,恬靜的邵曉鈴恐不會再成為公眾人物。

【2006/11/19 聯合晚報】

 

 

【生活進行式】林立青/我在工地當監工,從工地現場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6/2272883

2017/02/09 11:13:17 聯合報 文/林立青

如果要我說一個我在工地現場留下的癖好,那大概就是「買樂透」了。只要當樂透頭獎金額達到一定數字,我就會前往樂透彩攤,購買樂透。樂透這東西的設計非常簡單,總之就是買一組數字,然後等著這組數字和台灣彩券轉出來的球一樣。當一樣的數字愈多,就代表愈值得開心。

在工地現場有這個習慣的絕對不止一人。樂透的入門門檻極低,但帶來的幻想極大,人人皆可玩,人人買得起。一組大樂透的入門門檻只要五十元,在工地現場可以說是最為親民又平易近人的「理財工具」。

與辦公室族群所投資的複雜衍生性金融商品相比,真正的勞工階級傾向於這種:投資一點點,就可以達到非常大的幻想效果。對,就是幻想。

也只是幻想。因為樂透具有人人可買的特質,樂透的真正價值,是在與朋友相聚時刻,坐下來「幻想」這張樂透的用途。這是一種極為低成本的話題;在工地現場和師傅們一起討論獎金的用途,可以輕易地看出每一組工班、每一個師傅的夢想和期待的未來。有些師傅所說的願望,我應該一輩子也忘不了。

對移工而言,「工地」可能是台灣所有工作內容中,最為自由的。 攝影/賴小路(賴啟光...
對移工而言,「工地」可能是台灣所有工作內容中,最為自由的。 攝影/賴小路(賴啟光)

幻想那張樂透的用途

有一對已成家的ALC白磚師傅,希望能在第一時間清償孩子身上所有的助學貸款,接著是房貸,還要到有拖欠貨款的幾個供應商那裡去繳清貨款,然後帶著家人出遊。

他們的目標是買一台CR-V的新車,然後夫妻倆到全台各大廟進香還願。之後買地蓋房,同時遶境祈願家人、朋友平安。

有一位還沒成家的師傅,則是每次都嚷嚷著要去追求以前因自卑而不敢追求的對象;另一個則是將負債清償後,向喜歡的女人求婚。

有個粗工告訴我,他要清償身上數百萬元的負債,接著回故鄉祖厝擺桌道歉,迎回那已經久未聯繫的妻女,並且慷慨地向我承諾要送我一台雪鐵龍車,作為我當時每個月都借他三、五百元吃飯的謝禮。他還曾在包有樂透的紅包紙袋寫上:「狗富貴母相忘」(苟富貴毋相忘)。但每過幾個月,還是會請我匯個五百、一千,供他在斷工期間吃飯之用。

另外有工人表示要蓋一所診所,高薪聘請醫生專門醫治被鎖卡的窮人。還大方承諾要把我的名字刻在診所上方,讓我享有免費醫療。

過度勞累的結果是隨機的傷痕,而變形的關節與手指,再也無法做某些動作。 攝影/賴小...
過度勞累的結果是隨機的傷痕,而變形的關節與手指,再也無法做某些動作。 攝影/賴小路(賴啟光)

承載一點未來的可能

我後來終於承認每個族群對於樂透的使用想像不同,也明白了那些每個月錢花不完還有所存款的階級是如何的幸運。他們不需要依靠他人的臉色即能擁有穩定的收入,並且是受到固定保障的生活。這也是為何那些人和我們這些勞工階級往往格格不入──我們這些基層勞工,幾乎沒有享受到這個社會所給予的福利。和國家機器打交道的經驗不外乎是罰款懲處,和罰款懲處。

工地現場有如被遺棄的世界邊緣,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在此掙扎求生。 攝影/賴小路(賴...
工地現場有如被遺棄的世界邊緣,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在此掙扎求生。 攝影/賴小路(賴啟光)

比起信賴國家能夠幫助自己,我們是寧可繼續買樂透的。樂透的美好之處,在於獎號沒開完以前,任何的大話與承諾都有了一點點可能。因此那一張印有數字的薄紙,還能多少承載一點人生未來的可能。無論過去如何一團混亂、不堪回首,至少總能幻想一個有錢的未來。

當然,我承認這些買來的樂透對我的現實人生毫無用處,充其量只是建造腦海中的雲端城堡,而終成為童話中燒盡後的火柴。但至少,至少那張紙讓我透支幻想。透支人生中唯一一種,兌現時不會負債的東西。

摘自寶瓶文化出版《做工的人》

 

 

 

【閒話吃喝】李櫻芳/父親的肉圓攤

2017/02/10 09:10:17 聯合報 文/李櫻芳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4/2275347

父親或許也從沒想過要承襲父職,直到我讀私立中學時,當長工的微薄薪水再也養不起日漸長大的孩子,他才想起還有這項家傳手藝……
圖/奚佩璐
圖/奚佩璐

費心費力豬肺粿

小時候常聽父親說阿公如何摸黑地肩挑籮筐,步行到楠西賣肉圓養家活口,那時尚年幼的我只當作故事,心裡更在意的是美味的肉圓。而父親或許也從沒想過要承襲父職,直到我讀私立中學時,當長工的微薄薪水再也養不起日漸長大的孩子,他才想起還有這項家傳手藝,於是在巷子口擺起賣肉圓的攤子。

從此,不管寒冬或溽暑,父母總在窄小的廚房準備肉圓攤的食物,母親揮汗如雨地處理豬內臟,除了小腸、大腸的去腥,還有相當麻煩的豬肺。只見她拿起帶著血水的豬肺,就著氣管用力把豬肺吹大,接著灌進水拍打,直到血水放盡,豬肺成了白色為止。接著,再灌進太白粉水煮熟,成就了「黑白切」的主要食材--豬肺粿。

雖然妹妹們都說豬肺粿吃起來軟Q味美,但我看到它就想到母親口吹豬氣管的樣子,再美好的滋味嘗起來也只有心疼,也就一輩子與它無緣了。

當母親在廚房忙碌時,父親會在門口小凳子上做肉圓,把在來米粉加水不停地攪拌直到熟,米漿放涼後再加進一定比例的番薯粉做肉圓皮,接著把皮放在一個小淺碟上,包進炒好的竹筍、肉塊後,再放到鋪滿竹葉的蒸籠裡蒸熟。客人要吃時把肉圓放進豬油鍋裡小火慢炸,等皮有點起泡時叉起濾油,便可端上桌。阿公和父親的肉圓是放在加了小撮香菜的大骨湯裡賣的,不像現在有些店家湯會另外賣。

庭院汲水大挑戰

窮人家的孩子沒有玩的權利,替肉圓攤提水、洗碗的工作自然落在我們身上。從家裡到肉圓攤那條巷子並不長,但在沒有路燈的寒夜,加上呼呼的風聲,簡直像走在墳場般令人膽戰心驚。我們總是兩眼直視前方,手提著水桶,雙腳如風火輪般地跑;不過,跑回庭院汲水又是一大挑戰,因為古老的三合院裡只剩我們一家,一間間沒人住的空屋,無異於一幢幢的鬼屋。然而,真要說為什麼我這麼排斥洗碗,其實是因為肉圓攤的對面住著小學的同班男同學,而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怕被同學看到昔日第一名竟蹲在地上洗碗。如此彆扭的心情現在想來可笑,當時卻是壓力重重。

為了多賺一點錢,肉圓攤賣的不只是肉圓,羹麵、滷肉飯統統有,營業時間也從午餐到凌晨的消夜,總要把吃食賣完或所剩無幾了,父親才肯推著攤車一路「空隆空隆」地回家。還在挑燈夜戰的我會趕緊推門而出,幫他們卸下各種鍋具,希望忙了一天的他們能盡早休息。

雖然自家是賣肉圓的,但能大快朵頤的時候並不多。姊妹們最常吃到的,是泡在油裡太久的乾癟肉圓,而滷得像鐵蛋一樣的滷蛋和豆乾是我私中三年的便當主菜。縱使吃得很膩,卻不敢奢望已經累得站著也能打瞌睡的母親幫我另外準備便當。

父親的肉圓攤讓我能安心地在學費昂貴的私立中學讀書、讓全家過上溫飽的生活,但從一大早忙到半夜一、兩點的日子也讓他們身心俱疲,所以我考上公費的師專後,這個生意興隆的肉圓攤就吹起了熄燈號。

長大後,嘗遍各地的肉圓,我發現北斗的肉圓是三角形的,屏東的肉圓用蒸的,少油又健康,而彰化肉圓類似故鄉的肉圓,只是餡料作法不同。它們各有各的特色與美味,但我心裡思思念念的,永遠是父親的肉圓,尤其是那乾癟的老肉圓加大骨湯泡出來的滋味。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9179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