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13 10:16:45瀏覽378|回應0|推薦0 | |
新加坡經驗大家誇 但這2項他們想學台北 2017-01-14 14:32中央社 台北14日電 http://udn.com/news/story/6809/2229868 新加坡的進步建設一向讓許多台灣人心嚮往之,但是沒想到,新加坡人反倒羨慕台灣某些建設成果,台橡總經理蔡偉強說,新加坡交通部長就曾公開稱讚台北捷運。 蔡偉強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是美國500大企業之一路博潤(Lubrizol)油品添加劑部門的北亞副總裁,主導中國大陸市場營運策略。 蔡偉強說,新加坡交通部長許文遠去年5月公開稱讚台北捷運;根據新加坡媒體報導,許文遠指出,台北捷運每80公里才會發生1次延誤超過5分鐘的事故,反觀新加坡地鐵現階段每16公里就會發生1次,顯示台北捷運的服務相當可靠,甚至讓經營新加坡地鐵的2家公司SMRT、新捷運前來考察。 蔡偉強指出,除了捷運的高度可靠性外,台北人習以為常的Ubike也是新加坡亟欲取經的對象,新加坡地狹人稠,平時就飽受塞車之苦,政府有意朝「自行車城市」的方向發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台北。 除了捷運跟Ubike之外,許多新加坡人到台北第一個造訪的地方,就是夜市,蔡偉強說,新加坡雖然也有夜市,但不像台北可以在固定地點長期發展,反倒比較像台灣鄉下的夜市,隨時間到不同地方擺攤。 例如蔡偉強的姪女,每次到台灣自由行,最愛的就是台灣的夜市,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報到,熱愛台灣的程度,連跨年都是跟著手機裡台北101的晚會一起倒數,在煙火中歡迎新年。
巧思添「色」 北車不再是迷宮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230633 攸關國家門面的機場捷運,千呼萬喚終於將通車;期待往桃園機場更便捷的同時,媒體點出台北車站區域內轉乘動線的高複雜性、易迷路,頗令人憂心。 事實上,或許政府只要在室內設計上用點巧思,並配合指標系統下功夫,便能達到目的了。 一般而言,旅客動線引導除可採用傳統的指標系統外,亦可在燈光、顏色、材質、街道家具等方面精心布局,達到讓旅客「不迷惘」的功能。如在醫院常見到引導病患或家屬前往掛號、領藥、體檢、急診等處的彩色地板標示線;在日本,夜間沿著燈籠即可尋得重要神社欣賞夜楓、夜櫻;在城市主要道路,採用設計獨特的街燈、路燈與鋪面形式彰顯差異性;高雄市以數字由南到北命名主要道路(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至十全路)等案例。 眾多案例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當屬「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園動線規劃巧思。位於熱帶地區的新加坡,常有午後雷陣雨,為方便師生在雨中仍通行無阻,校方在各大樓間設計了有頂蓋雨遮的通廊。由於大學位處山坡地上,為同時兼顧建築物空間使用功能性、步行動線串連性與降低人車爭道的交通衝突性,因此許多貫穿通廊只能設置於各大樓之不同樓層處,使初到者易迷路。 為解決此窘境,該校便在貫穿各大樓之「主要通路」、「主要空橋」天花板上,一律塗上鮮亮的黃色油漆,並配合牆面指標系統,複雜的動線系統頓時多了方向感與穩定性。這就是運用直觀便能理解的「色彩」巧思,輕易創造明確導引功效的案例。 回到機場捷運與台北車站轉乘課題,實務上可考慮由政府辦理活動徵求創意,以徵稿、集思廣益方式,誘使民眾與專業發揮創意,提出轉乘不迷路之規劃構思,讓台北真正展現「設計之都」的實力! 機場捷運的開通,是桃機至台北車站之延續,若能在轉乘動線上詳加考慮、體貼設計,積極展現「友善城市」、「台灣印象」之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願有關單位妥善考慮。
台星語言戰爭,那些新加坡的外來勞力2017/01/12 14:29:57 萬宗綸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221643 前所未見,今年1月開始,新加坡保全公司「策安保安機構」(Certis Cisco)將來台招募擁有大學學位,以及基礎英語溝通能力,年齡落在20至40歲的役畢人士;需求共120人,月薪2700新幣(約6萬台幣)——這些人力,將成為新加坡的「輔助警察」(Auxiliary Police Officer,APO)。這是首次新加坡招募非星籍或馬籍之外國人口作為警察人力,因此引發星國內部激烈討論。 基於歷史與地緣因素,Certis Cisco 旗下3500餘名輔助警察中,除了新加坡本地人以外,有不少馬來西亞籍人士,但這次指定招募台灣籍人力,卻是第一次,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該公司在受訪時,表示沒有招募台灣以外的其它國家人才的打算,但為何特別向台灣徵才,也沒有回答。 新加坡長期面臨人力短缺的困境,「輔助警察」協助正規警察執行諸如反恐任務、邊境管制(含閘口的交通與人流管理)等重要安全檢查工作,不僅是常態,在一定程度上也確實能填補警力空缺。但新加坡向來嚴禁外國人干預內政(比如集會管制),「輔助警察」的外國籍身分本也因此成為兩難的爭議。 然而這起招募台灣籍保全人士的爭議,卻是在一個很詭譎的氛圍中發酵。 最近星台軍事合作出現不少插曲:先有新加坡裝甲車離台後在香港遭北京方面攔截,後又有新竹居民抗議要求星光部隊撤出。而新加坡網上早已出現要求政府不要觸怒兩岸議題的言論氛圍,加上星國近年就業市場緊縮,國內逐漸興起排外主義,這次的海外人力招募似乎觸怒敏感神經,讓新加坡網友備感錯愕,不滿的情緒於是以某種論戰出現,其中之一便是——質疑台人英語能力。 ▌搶飯碗,語言也參戰台灣人連基本的英文都講不好,為什麼要請不會講英文的人來新加坡搶他們飯碗? 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台灣女生,在她的粉絲專頁「算命先生說我會在新加坡發光發熱」貼出她新加坡男友舌戰獅城網友的截圖;儘管夾在新加坡與台灣之間角色尷尬,男友仍回嗆: 新加坡人英文也很鳥還敢歧視別人。 在新加坡政府的網上論壇裡,則出現一篇希望政府能取消這次的招募行動的討論串,抗議的理由是「語言隔閡」;帖主認為,新加坡人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用法和腔調,並且擁有四種官方語言,而台灣卻「只有一種語言和一個方言。」但是這篇帖,卻忽略了大部分新加坡人也只掌握了英語與一種族群語言,有些甚至只能說英語。該帖接著寫道: 新加坡是個多文化、多宗教的國家,本地新加坡人對此比較敏感、有警覺,然而台灣是個很大程度上同質的文化與社會,無論從族裔還是語言上來說皆是如此。 事實上,拿新加坡的語言環境來挑戰台灣移工,不是什麼新鮮事,儘管實際上新加坡也蘊藏著不少種族歧視的現象,但做為一種排外的修辭,一些文化敏感度較高的議題總是會被拿來當作一種擋箭牌。 譬如,「新式英語」就是一種反擊。由於「新式英語」一直被視為新加坡多種族文化的縮影,因此拒絕使用「新式英語」的外國人,便會被抨擊是不願意尊重本地的多元文化社會。然而,通常遭指責的對象,卻又不是被稱作「紅毛」(ang mo)的阿兜仔,而是同樣來自華語社會的中國與台灣人士。 在指責這些「外勞」時,常見的開場白卻又都是關於「英語」的指控——指控台勞的英語是錯誤用法、英語能力低落等等;但等到「外勞」反擊時,他們才會退而求其次地搬出「新式英語」一詞,像是你在新加坡就應該講「新式英語」,要懂得入境隨俗。 ▌「台灣美眉」說英語針對招募台灣警力的報導,也有另外一種有趣的聲音出現在網上: Hire more twmms to hoot tiongs(「招募更多台灣美眉來喝斥阿中。」) TWMM或TWmm是「台灣美眉」的縮寫,新加坡年輕一代喜歡以此來稱呼「台灣年輕女性」。在消費台灣流行文化上,台灣年輕女性成為某種被欲求的對象,甚至有時也被簡化成談論台灣人的代稱。 拿這次招募輔助警察人力事件來說,儘管文宣中標明「役畢」,顯示招募對象應是以男性為主,但網友仍以「聘用美眉來嚇走中國人」的論調來嘲諷招募案。新加坡人力短缺是事實,在無法放棄外國人力,卻又不樂見外來人大舉入侵的窘境下,新加坡輿論甚至出現了人力來源國的偏好討論;例如〈New source of FT that you will welcome〉一文中,TWMM可愛、婉約而嬌美的台女形象,讓台灣人成為一群相較之下更可以被接受的外國人力來源國。 然而,形像畢竟是塑造出來的,無論TWMM是被論述成一群與新加坡文化較為親近的群體,TWMM在其原生國時,對新加坡這個國家卻沒有給予同等的注目與瞭解。 2015年底,新加坡網上出現了一則名為〈台灣美眉無法相信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TWMM Can’t believe English is first language in SG)〉的文章,內文引述一位在星留學的台灣年輕女生,她在自己的Instagram上張貼自拍照後,寫下: 來了新加坡之後覺得自己這麼多年英文都白學了,他們說什麼我都聽不懂,新加坡人不用考托福雅思嗎?他們聽力口語這個樣子能行嗎?開玩笑吧?第一語言是英文,為什麼還能把英文講成這樣?別跟我說話,我想靜靜。 文章作者抨擊這位TWXMM(台灣小美眉)完全不願意去理解新加坡在地複雜的語言文化脈絡(如:很少新加坡人會在日常生活使用標準英語,因為那樣非常「假掰」),也不去了解事實上許多人的家用語言並非英語,是一個「典型有錢被寵壞的外國學生」。 該女網上嘲諷新式英語,用以襯托自拍照中說得一口美麗英語的漂亮自我,結果導致象徵台星友好的TWMM瓦解,星國網友紛紛將炮口對準外來人,聲稱這就是太多外來人擠進新加坡的後果,要這位TWMM滾回台灣。也有人諷刺,TWMM是不是說著如伊莉莎白般的「女皇英語」(Queen’s English)?一則留言怒吼著: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去考托福或雅思來向你一個非母語使用者來證明我的英語水準? 這是新加坡本地人對於外來者不斷質疑其英語所累積、最無奈的怒吼。同樣的,面對新加坡在地人對台灣移工英語能力的質疑,一個以在星台人為主的論壇裡,也曾出現了這樣的反擊: 雖然我的英語不是說超好,我也沒在英美留學過,但我的英語可以溝通。只是不同的口音而已。為什麼要糾正別人的非Singlish,來顯得你自己很高尚?我也可以說你的華語沒有我棒~
面對新加坡人對台灣人英語能力的詰問,從台灣移居新加坡的人總有幾種抱怨方式:一,反過來嘲諷新加坡華人說不好華語;二,認為自己說的是美式英語,而對方說的是英式英語;三,認為自己說的才是正確的英語,對方說的是文法錯誤的「新式英語」;四,指責新加坡人眼界狹隘沒有各地口音不同的國際觀;五,描繪自己如何逼不得已說起新式英語。 ▌語言戰爭的延伸:「本地」vs.「外來」儘管上述例子都糾結於語言的使用,但卻都沒有直搗問題核心——「本地」vs.「外來」的矛盾。 近年來新加坡社會面臨愈來愈多的移民湧入,隨之產生的排外主義(exclusionism)亦逐漸發酵。以2015年的統計數據來說,554萬人口的城市中,有163萬、將近三成為非本地居民,而那390萬的本地居民中,又有53萬人為非公民的永久居民(PR)。 然而根據2013年新加坡政府公布的人口白皮書,新加坡的「合適人口數」應為650-690萬人,且會在2030前達到這個數字,此外其中約有230-250萬人將會是非本地居民。白皮書指出,為了不讓新加坡人口萎縮,獅城每年需要1,5000至2,5000名的新公民。 聽到這個數字,新加坡人簡直下巴要掉下來。一個本地朋友跟我說:新加坡已經夠擠了,竟然還要再多100萬人。 但問題的根本不在於人口數量的增長,而是文化的不相容:儘管同為華人社會,新加坡華人文化在獅城已經在地化達數百年,在飲食、語言、思想與服裝皆然;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的華人文化,早已與新加坡互不相容,這導致其他移居新加坡的華人、學生或是打工仔感受到強烈的排擠感。 那些華人移民在其原生國原本相信的文化價值——比如美式標準英語象徵進步與現代性,或者存在某種純淨而高級的標準中文——到了此地後與本地的華人文化價值相互衝撞,發生矛盾與張力。 如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語言學者Robbie Goh所分析的,「新式英語」這把尺衡量的是「本土」,而非「英語能力」:「本土」意味的是長久、持續而道地的人地關係,必須每天與本地人一起擠在通勤的地鐵上、一起對其它群體抒發憤怒、尷尬或疏遠的情緒、抑或是吃到道地的本地食物時,會感到開心、產生鄉愁。 這些日常生活的經驗轉譯進入新式英語裡頭,對於本地人而言,不能理解或使用新式英語的外來人,根本上是否定了這種親密的人地關係——人雖在這個島嶼上,心卻不在此。
舒國治/香港的建築 2017-01-13 00:15聯合報 舒國治 http://udn.com/news/story/7340/2227251 香港給人第一印象,「高樓林立」想必是最主要者。坐在天星小輪上橫渡維多利亞海灣,除了觀海,或許更多是觀樓。 以香港島上最明顯的諸多大樓言,有一共同點,皆顯得方正、經濟實用、不至太花梢。即使有幾幢設計稍顯特殊,但絕不做作爭奇鬥妍依然是主實用的。 像上環的「信德中心」(干諾道中二百號),它遠遠就被看見,是為大夥辨識「港澳碼頭」的超高建築物,它的線條似有「未來」、「太空」之意指,然整座樓仍維持方正與實用之主軸。再如德輔道中一八九號的「李寶椿大廈」,它頂端的兩支天線般突出物,加上中間夾一圓圈造形,以及它樓面的微弧形,原本很可注意它的特殊外觀,但它還是方正、實用的矗立在那兒。 主要在於樓與樓皆不免貼得頗近而建,美感表現逐漸被建築師與業主考慮再三後呈現出如今的決定。有時細賞香港一座座大樓,幾乎會看出他們建樓的智慮。 中環的「交易廣場」(康樂廣場八號),何等重要,人常常經過,且底層是巴士總站,但這樓究竟長啥樣子,我總是記不起來。但卻從沒有「難看」、「呆板」印象。旁邊的「怡和廈」(前康樂大廈),是七十年代初建築,它的牆面是一個又一個圓形窗洞,令人記憶清晰。據說七十年代它坐了幾年「亞洲第一高樓」寶座,有五十二層高。老實說,它也中規中矩,毫不張牙舞爪。 皇后大道的「滙豐銀行」,自八十年代中後期問世之後,有頗長時間一直被人激賞與討論,說諾曼.佛斯特的結構精良美學(它正面的「交叉」形骨架與長方形窗框線條之完美結合)與一樓大堂之建為開放穿堂的暢通感,是香港公共建築最優雅的典範。 皇后大道的「渣打銀行」,亦是一幢好建築主要它的角度美學很老練。樓對著德輔道與皇后大道兩面呈四十五度角。再就是它在十七樓以上,每隔六層、就內縮一段,於是愈高便愈內收,使這幢高樓顯得靈巧可人。 八十年代後期,當「力寶中心」矗立在金鐘道八十九號時,稱得上全香港最造型奇特的大樓。它太像兩個並排站立的機器人,有表情,有軀幹,有臂,有足。力寶中心,受人無數次自車上或自山頂或自別的高樓上清晰認出,應該是辨識度最高的樓。 香港公共大樓極多,居民的樓宇也很可一觀。沙田的「廣源邨」(在「小瀝源」,近大老山公路),整個屋邨可容幾萬人,其中有小學,公共廣場、餐廳,根本是個小鎮了,卻被規劃得極有條理又不壓迫。 有許多建築師說,夢想去建公共屋邨。乃把人的屋住環境與呼吸空間皆設想完備,是絕高藝術。而香港,是最好施展身手之地。 「淺水灣花園大廈」(淺水灣道一○一號),剛蓋好時,大樓中間空了一個方洞,可看到後面的山,後來很多建築都用了這招。 香港建築,不只是大樓與公寓,「赤鱲角機場」在大嶼山建成後,教人大開眼界。這是建築學子可以到處找到可學之物的大建築體。也是諾曼.佛斯特的手筆。人出了機場,不久望見了「青馬大橋」,哇,馬上知道這下子真來到一個建築的大展示場了! 自中環到半山的「電動扶梯」,當然,也是建築極為靈活運用的妙筆,雖然才長八百公尺,但香港最典型風景,盡收眼裏。(作者為作家)
香江風情/「上主叫我參選」 2017-01-14 03:35聯合報 香港特派員李春 http://udn.com/news/story/7331/2229194 香港特首之戰,普遍認為是「雙司之戰」,即香港政府的兩個司長惡鬥特首之席。但很少有人想到,這將是同門之爭,因為財政司長曾俊華和政務司長林鄭月娥,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不管他們誰當選,香港特首是隔代再由天主教徒出任。 在現任特首梁振英之前的特首曾蔭權,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擔任特首期間,記者要想堵他問話,最佳時段是早上去教堂的路上。 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申報宗教信仰是漢傳佛教,但作為在美國成長的人,他很少提到宗教,他的任內任後都未見參加佛事活動。 現任特首梁振英,沒有申報宗教信仰,反曾因說漏嘴指宗教沒有經濟貢獻,受各教各派好一陣批打。 剛辭去港府政務司長的林鄭月娥,還沒開展選舉工程,就因宗教問題惹來非議。那是辭職當日中午,在政府閉幕會議的午宴時分,她站起來向在座的諸官們作變相的臨別贈言,其中有一句「上主叫我參選」壞了事。 那些虔誠的天主教徒,指其犯了十誡中的第二誡「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與之同時,不信教的或信其他教的人,就更忌諱了,說這特首能是天主指派的麼?甚至有人擔心,北京就因這一句洩了天機的話,對她心有疑惑。 其實林鄭月娥可能發自內心,她貧寒出生,但上了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那是著名的天主教女子英文中學,對她考進香港大學,再考上政務官,是一重要的台階。 林鄭月娥的挑戰對手曾俊華,在宗教上相對低調,他談宗教遠沒有談擊劍、咖啡和法國電影多。周五被問及「上帝有無同你講支持你參選?」他稱自己沒有問過,並說在聖經中被上帝選中的人,通常要走一段崎嶇路,自己走了幾十年,會繼續走下去。
「洋芋片叔叔」 沒想像中沉重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241477?from=udn-relatednews_ch2 香港特首選情緊繃,前財政司長曾俊華會否參選更成了一個沉重話題,因為之前一個多月,各種各樣的政治流言繞著他轉,包括北京十次勸退、許以亞投行副行長之位被拒等。有香港主流報紙把曾俊華描繪成香港特殊利益集團的代表,這場選戰是香港特殊利益集團與北京中央之戰。 也因此,曾俊華出來開記者會,還有人猜他會宣布不參選。然而,曾俊華的參選記者會終究不像在壓力重重下召開,更沒有仇苦和悲情,反而是記者問得直截了當,曾答得輕鬆愉快,有些段落更像是脫口秀。 曾俊華的形象也比較輕鬆,灰白頭髮中分、留著召牌式小鬍子,外界說這與品客洋芋片的品牌標誌極相似,網民也惡搞說他就是洋芋片叔叔, 他甘脆以此自稱。香港一家手機殼公司為他度身訂造貌似「品客洋芋片」造型的iPhone手機殼,他在參選記者會上舉起配新殼的手機,結果晚上香港網民就聲稱要訂製購買。 曾俊華自小上名校,信天主教。不同的是,他十四歲就隨家人移民美國,卅一歲回流香港。這段美國生活經歷,加上他回港進入公務員隊伍,做過末代港督彭定康的秘書,被左派指是不可信任的理由。 但香港回歸後,曾俊華反而節節上升,出任過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海關關長、規劃地政局局長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最後是長達九年的「港府三司」之一的財政司長。 早前曾俊華曾被稱為「習握手」,那是二○一五年六月亞投行在北京簽字儀式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各方代表,步入會議廳時,未與其他人打招呼,直接走到曾俊華面前握手。事後有各種解讀,卻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曾俊華宣布參選,但特首選舉現在還沒進入第一階段,過關斬將,都還在後面。
香港特首選舉 變高官之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241473?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 香港特首選舉戰旗高張,港府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宣布參選特首,使有意競逐香港特首增至四人,其中受矚目的曾俊華與已宣布參選的政務司長林鄭玉娥兩人,更使這次特首選舉變成港府高官之戰。 曾俊華參選記者會結束不久,官方新華社發出曾俊華參選消息,用詞中性。 曾俊華如約昨下午宣布參選特首,立即亮出「建立信任、團結社會,重燃希望」的競選三大信念,同時解釋是因見到不少中年人要移民感到難過,見到香港有種種阻礙發展的負能量,包括非友即敵的心態,非黑即白的主張,深深割裂社會,阻礙政府施政,讓有益政策不能落實,更使整個社會彌漫怨氣怒火。 與其他參選人不同,曾俊華在宣布參選演詞中提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核心主張和終極目標,曾俊華說,他認為這個詞語適合在香港使用。最敏感的問題,是北京有否勸退他。曾俊華未正面回應,但說上月辭職後,好多朋友支持鼓勵他參選,他絕對相信中央想要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特首選舉。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