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鏡/甘肅戈壁-薰衣草盛放
2016-07-23 05:49 聯合報 中新社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847316
中新社
分享
位在甘肅金昌戈壁灘上的金昌紫金花城景區薰衣草等各色紫金花香草類植物爭相開放。金昌地處戈壁,因盛產鎳被譽為「中國的鎳都」。當地政府為打造「西部花城」,種植紫嫣花(馬鞭草)、薰衣草、虞美人、向日葵等多彩花卉。
-噴完涼到發抖-上海花露水成網紅
2016-07-23 05:48 聯合報 記者林克倫/綜合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847324
上海老字號「六神花露水」,新推出「六神勁涼提神花露水」。 百度圖片
分享
老品牌產品拚網紅成名、話題很重要。繼青島嶗山「白花蛇草水」後,上海老字號「六神花露水」,新推出「六神勁涼提神花露水」,不是用喝的、而是用噴的,且強調「噴完後裹著被子瑟瑟發抖」的強力消暑除臭功能。
近日上海遭遇攝氏卅九度的高溫,大陸網路則流傳「六神勁涼提神花露水」的神奇妙用,使用後評語有:「感覺自己躺在了冰窖裡面、好像看到有企鵝在我家走來走去,那不是冷,那是一種感覺褪了一層皮的涼」。
上海家化的傳統香水突然走紅,就連大賣場也吃驚。澎湃新聞引述上海超市表示,這款「網紅花露水」賣斷貨,一夜賣光,有營業員表示,今年三月底上架後,「一箱卅瓶,上一箱,空一箱」,現在徹底斷貨,「一開始突然賣光,我還以為被偷了!」
其實,六神花露水早在網路流傳許久。數年前,青春喜劇「愛情公寓」把六神花露水叫成「Six God香水」,此略帶揶揄調侃口吻的洋名字,瞬間拉近LKK六神花露水與年輕人的距離,「Six God」更成社交媒體關鍵詞。今年五月,大陸歌手薛之謙在微博做了兩項「人體試驗」:出汗不能阻止尿意、六神花露水能去除汗臭味。這位歌手跑了七公里,出了一身的汗、不洗澡,卻用六神花露水來除味,且在微博大肆張揚,笑翻大群粉絲。
老品牌透過網路賦予新生命值得肯定,但有消費者反映有過敏現象,對此醫生提醒,夏季清涼噴霧等降溫裝備,大多含香精、冰片、薄荷等成分,,新生兒與孕婦要謹慎使用。
-【青春名人堂】米奇鰻/照片之外
2016-07-11 10:33 聯合報 今日登場:米奇鰻
http://udn.com/news/story/7044/1819513
照片之外
韓迷必看!5個不可不知的韓國小知識
http://a.udn.com/focus/2016/07/17/23235/index.html
2016/07/17
隨著韓劇的風靡,越來越多台灣人前往韓國旅遊,但是韓國社會中有許多文化和生活習慣有別於台灣,這些有趣或奇特的韓國風俗,你了解多少呢?
Q1
在韓國,哪一種吃飯方式符合他們的餐桌禮儀?
答錯了!台灣人吃飯習慣以碗就口,但是在韓國,端起碗來吃飯被視為不雅、沒禮貌的行為,甚至會被說成是乞丐。
答對了!韓國人吃飯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餐具盛起飯菜一口一口地送進嘴裡,這樣才符合他們的用餐禮儀。
Q2
韓國人搬家之後,通常會有「喬遷宴」、「溫居」(집들이)的習俗,招待朋友到家中吃吃喝喝。依照傳統習俗,參加喬遷宴準備什麼伴手禮最恰當?(複選)
答對了!捲筒衛生紙因容易拉取,有遇到事情可順利解決的含意,也有希望錢財和運氣越滾越好的意思。
答對了!送洗衣粉是祝福對方錢財像泡沫一樣越來越多,有發財的意思。
圖為南韓首爾南山公園著名的「愛情鎖」。圖/美聯社
圖為南韓首爾南山公園著名的「愛情鎖」。圖/美聯社
1/1
Q3
在台灣,一年總共會有3個情人節,第一個是2/14西洋情人節,第二個是3/14白色情人節,第三個是七夕情人節。但是在韓國,一年可以過幾個情人節?
答對了!在韓國,每個月的14日都是情人節,每個情人節都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2月14日是西洋情人節,3月14日是白色情人節,4月14日是「黑色情人節」,單身的人會在當天穿上黑色衣褲、吃黑炸醬麵,來跟外界宣告自己單身。
Q4
韓國的「應援文化」非常有名,每當偶像有演唱會或活動時,經常會看到粉絲送下列哪一種東西來代替一般的花籃?
答對了!通常在韓國偶像演唱會現場,都會看到韓國粉絲送上「米花籃」,活動結束後再以偶像名義,把米捐贈給慈善機構,成為另類的追星文化。除了米花籃外,後來還出現變化版的「拉麵花籃」、「雞蛋花籃」。
Q5
在韓國,民眾認為哪種小家電可以致人死亡?
答對了!有些韓國人認為在密閉空間開電風扇睡覺一整晚可能會導致死亡,一種說法是,在封閉的房間裡流動的冷空氣導致體溫過低,進而導致器官衰竭。另一種說法是,電風扇會把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斷在室內循環,使人體需要的氧氣供應不足,導致缺氧窒息,但這些說法都缺乏確切的醫學理論根據。
而韓國曾經出現一些有關電風扇死亡的懷疑個案,在媒體廣泛報導下,造成社會大眾恐慌,因此漸漸形成「電風扇致死」的傳聞。
聯合報/蔡佩蓉 製作
主圖/報系資料庫(雄獅旅遊提供)
吃什麼「炸醬麵」?韓國的麵食地景與政治
2016/05/05 15:07:22 李易安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674505
「炸醬麵到!」 圖/維基共享
分享
從前還在台北的長安東路附近上班時,辦公室旁有間餐廳叫「邢家大少」。邢家老闆是從韓國來的山東華僑,拿手絕活是擀麵甩餅;雙手捧上鋼碗時,還會中氣十足地大喊「炸醬麵到!」
邢家的招牌菜色正是「炸醬麵」(짜장면,Jajangmyeon),就像你會在韓國的尋常餐館裡看到的那樣,黑醬油亮、甜香撲鼻,口感十足的黃麵條彷彿剛起鍋了也不知安分,還會在碗裡嘴裡跳躍。
在韓國,這些炸醬麵只能在「中華餐館」或廉價的快餐店找到;所以邢家老闆在台灣販賣的不是什麼韓式符號、也沒有要趕搭韓流列車之意。賣炸醬麵,原本就是許多韓國華僑每天在幹的事。因此,「邢家大少」也從來沒有要標榜自己是「韓國餐廳」的意圖;把山東燒雞、韭菜盒,和「韓式」炒瑪麵(짬뽕,Jjamppong)與炸醬麵一起放在菜單裡,他賣得理直氣壯。
在韓國,曾經作為「中華料理」的炸醬麵,一如台灣的「四川牛肉麵」、德國的「土耳其烤肉」(Döner kebab),是一種不見得道地的「原鄉食物」,也是外來移民帶來的「離散料理」(diaspora cuisine)。
回顧韓國華僑的族群史,源自山東魯菜的炸醬麵,一直都與韓國華僑的生活境遇息息相關。
回顧韓國華僑的族群史,源自山東魯菜的炸醬麵,一直都與韓國華僑的生活境遇息息相關。 圖/新華社
分享
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在仁川港旁取得租界與治外法權,來此聚居的華僑,以山東籍居多,除了貿易商之外,也有不少在碼頭搬卸貨物的「苦力」;廉價的黑豆醬加上麵條,除了養活許多苦力,也逐漸被韓國人接受,成為韓國日常飲食的選擇之一。
1948年,來自山東的華僑王松山,成立了「永華醬油」食品公司。為了迎合喜好甜味的韓國人,他將白糖加熱製成粘稠的焦糖,再加入「春醬」(黑豆製的炸醬)之中,獲得不少好評。標準化生產的春醬出現後,炸醬麵的配方與樣態逐漸定型,並與山東原鄉的炸醬麵發展出不同的口味與樣貌,成為「韓式的炸醬麵」。
除了炸醬麵發源地這個淵源之外,讓人總將華僑與炸醬麵聯想在一起的,還有冷戰時期的國際均勢,以及韓國政府對待華僑的政策走向。韓戰結束之後,韓國作為美國圍堵共產政策的前哨站,獲得了許多來自美國的經濟援助;其中,麵粉即是糧食援助項目的大宗。
為回應「節米運動」,各地甚至還發起「無米日」以「節省米源」。 圖/大韓民國文化體育觀光部
分享
為了因應戰後嬰兒潮為韓國帶來龐大的人口壓力,並且維持糧食供給,韓國政府於1960至70年代發起「節米運動」(절미운동,Jeolmi-undong),企圖讓韓國人的主食來源多樣化;有些公司行號的職員帶便當上班時,甚至還有「便當裡的主食不能只有白米飯,必須還要有麵包或麵條」的規定。
這個政策,也連帶影響了華僑的餐廳事業。對華僑並不友善的补正熙上台之後,除了縮限華僑持有房地產的權利與受教權,也明令禁止華僑經營的餐館販賣「以米製作的餐點」,同時控制炸醬麵的價格。
這些政策,加上大量進口的美援麵粉,使得韓國華僑可以經營的項目逐漸窄化,甚至連餐廳販賣的菜色都受到限制,並讓中華餐館販賣的炸醬麵,成為最低廉的外食選擇。換句話說,以「族裔差序」為基礎的歧視性經濟政策,造就了廉價的炸醬麵,形同剝削華僑的利潤,來補貼整個韓國社會。
這些歧視性的政策,導致大量華僑離開韓國,並逐漸造成仁川中國城的空洞化;近期甚至有學者指出,韓國可能是「全世界少數沒有中國城的國家」之一。今日觀光客循著旅遊指南前往的仁川中國城,實際上是2004年韓國政府主導重建之後的結果。
今日觀光客循著旅遊指南前往的仁川中國城,實際上是2004年韓國政府主導重建之後的結果。 圖/作者李易安提供。
分享
上個世紀末,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之中元氣大傷,隨即在國際援助之下進行結構重整,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以及更開放的貿易環境拉開序幕。韓國中國城具特色的歷史空間,以及販賣炸醬麵的餐館,於是在全球化的脈絡之中,串接上文化觀光熱潮,成為吸引觀光客和刺激消費的利器。
此外,在多元文化主義逐漸由學界論述,擴散至治理方針的背景之下,全球化、開放性開始在國家發展策略中被正面看待,中國城的建立,也成為韓國政府抹除「韓國社會排外、同質性過高」的「負面形象」,藉以在全球化的時代取得政治正確的途徑,進而真正成為一個「進步的國家」。
現在,除了零星的中國工藝品店、醒目的免稅店和博物館之外,仁川中國城幾乎就只剩下鋪天蓋地的中華餐館。這些中華餐館,清一色地以「炸醬麵」作為招牌餐點;「炸醬麵一條街」,幾乎就要成為仁川中國城的代名詞。
因此,華僑開的這些餐館,以及仁川中國城特殊的「炸醬麵地景」,是國際局勢、全球政治經濟走向、韓國政府對華僑政策,以及韓國社會對華僑態度等結構因素,所共同生產出的空間,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韓國社會看待華僑的刻板印象。「炸醬麵」、「餐館」與華僑在意象上的高度重疊,甚至表現在韓國人對華僑的蔑稱之中:「짱깨」(Jjang-ggae),意為「醬狗」,除了諷刺賣炸醬麵的華僑身上的氣味外,也與餐廳的「掌櫃」(장궤,Jang-gwe)諧音。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刻板印象,炸醬麵館成為今日重建後的仁川中國城中最閃耀的招牌。走出仁川車站,立刻就能看見指引旅客的觀光地圖。有些版本的地圖之中,甚至將炸醬麵的圖像,直接就轉印在地圖上的中國城街區之中,一目了然。為了吸引觀光客,韓國政府甚至專門為炸醬麵設立了一個博物館,就位在炸醬麵老字號「共和春」的舊址上。
為了吸引觀光客,韓國政府甚至專門為炸醬麵設立了一個博物館,就位在炸醬麵老字號「共和春」的舊址上。 圖/新華社
分享
仁川中國城特殊的「炸醬麵地景」,是國際局勢、全球政治經濟走向、韓國政府對華僑政策,以及韓國社會對華僑態度等結構因素,所共同生產出的空間,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韓國社會看待華僑的刻板印象。 圖/新華社
分享
事實上,炸醬麵不只是地圖上的圖像符號,為遊客指路而已。炸醬麵博物館裡有幅地圖,主題是「華僑歷史與炸醬麵」,以簡明的圖像表達了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的關係。而展覽中提到的「來自中國的做法」、「口味的在地化」,以及美援麵粉,也都成為炸醬麵的組成元素。
也就是說,炸醬麵作為一種符號,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攸關離散地理、承載空間意涵的「再現」了。在這個「再現」之中,炸醬麵為我們拼湊出了中國、韓國、美國之間的地緣政治,以及不同族群之間的認同關係。
循此,中國城的重建,片段地截取了炸醬麵餐廳的區位與意象:原來作為一種廉價的日常食物,今日卻被賦予了正面的意涵,甚至被放入了博物館之中成為一種「神話」,背後其實牽涉國家對華僑族群文化的挪用與收編。在這個挪用之中,我們看見國家對於「發展藍圖」的想像,也看見韓國人對於華僑族群的想像。
然而,重建前的仁川中國城,原本承載許多韓國主流社會無法(或者不願)探知的空間意義,是華僑居民在主流社會的邊緣與縫隙中,腳踏實地生活著的場域;他們在國籍的取捨之間游移,在政府的歧視與社會的排擠之中維繫自我認同。
不過,我們或許可以從一個小故事,看到作為「受壓迫者」的華僑,如何回應、甚至抵抗主導秩序的邏輯,讓華僑生活的空間與記憶,避免持續被官方收編挪用的命運。
炸醬麵博物館開館時,曾經在館內留下一個空間,邀請共和春「回到舊址」販賣炸醬麵,除了回應空間的歷史意義,也能增加賣點與商業收入。然而,共和春的後代婉拒了這個邀請,並希望博物館原本預留給共和春的商業空間,能展示創立共和春的華僑家族故事;接受記者訪問時,共和春的後代說:
曾經的名店共和春,如今成為了炸醬麵故事館。 圖/新華社
分享
「這麼做非關盈利,而是為了記住我們的過去與傳統。」 圖/新華社
分享
說到底,這些或者日常、或者奇魅的地方,一如炸醬麵和其他各種飲食,從來就是人類賴以為生的命脈。仁川中國城在服務韓國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策略的同時,仍然都還是人們互動、營生、生活的空間;他們有些在此短暫交會、有些在此長期駐留,不論是華僑,或是韓國人。
就算今日由政府重建的仁川中國城,看起來有些虛假,甚至更像一個為觀光客而存在的遊樂園,也無法阻擋居民、遊客在此,以面孔真實的人生敘事、族群的集體記憶,創造、豐富空間的意義,並且註定會持續下去。
這也是炸醬麵給我的啟示。這些食物承載的是離散族群的遷移史,記錄了他們如何融進當地社群的故事線與集體記憶;除了是被動的文化留存,更在族群建構認同、或者融入主流社群的過程中扮演主動的積極角色,絕不只是單純的「異國料理」。
食物表面的文化符號和內裏的社會意義是流動的、有機的,有時還可被個人隨喜挪用。所以召喚了華僑鄉愁的炸醬麵黑豆醬,於我來說,則是豢養了我對自己初入社會時外食午餐光景的想望。
有次我中午到邢家用餐,照例點十個餃子。點完餃子,從美國回來、在店裡幫爸爸張羅打點的邢家女兒睥睨著對我說:
「十個你吃得飽?我一頓飯要吃二十幾個,走幾步路就消耗沒了。」身材苗條的她,口氣毫不客氣。
偶爾,小小的店裡會充滿濃濃的山東鄉音,有些是老闆熟識,有些則只是聽朋友介紹、來此找尋舊味道的韓國華僑。遇到老鄉時,老闆總會用韓語送客。
這些在韓國長大的華僑們,有人過海來到台灣這個小島、有人飄洋去了美國那個新大陸。口音和食量或許是他們最外顯的共同印記。
又有次,一個老婆婆走進店裡,站在成堆韭菜盒前用台語點菜。邢家女兒居然開口就溜出流利台語應對,儘管帶著腔調。
還有天中午,我坐在面街的玻璃窗前,一個淡米爾樣貌的印度女生經過。她看了看我筷子上銜著的黃麵條,對我微笑了笑,然後走進店裡。和邢家父女用英語交涉之後,只聽見邢家女兒用鄉音濃厚的英語說,「Sorry, no vegetarian!」(「抱歉,我們不賣素食!」)一邊吃麵,我一邊想,外省腔的台語,以及北美華人社區裡常見的英語腔調,居然都如此性感。那是種海風和山嵐交纏融會、迷霧漫生的性感。
可惜的是,邢家大少後來收店結業,搬回天母老家繼續營業,台北市區再也難尋那樣平價又道地的「韓國炸醬麵」,我也再沒有回去當過上班族了。
-飛機上的外國人
2016-07-11 10:33 聯合報 陳眉江
http://udn.com/news/story/7044/1819505
二十年前,外子考上公費留學,他先到美國租妥房子,辦好入學手續。兩個月後我帶著兩歲幼兒,拖著兩大袋行李,赴美與夫團聚。
從舊金山轉機到波士頓,航程約需六小時,兒子累得睡著了,我望著窗外沉思。此次為了不錯過孩子的成長,我毅然放下工作,一家人到陌生的國度生活,想到要面對經濟、育兒、語言、飲食等諸多問題,內心實在忐忑不安。
鄰座坐著一位看來和善親切的異國婦女,她面帶微笑,和我聊了起來。她問我從那兒來的,來美國做什麼?我緊張極了,在學時英文讀寫能力尚可,但缺少訓練,聽力不佳,工作後更是甚少使用英文;如今面對老外,簡單對答還可應付,但接下來她說的我實在聽不懂,而我說的,即使比手畫腳,她禮貌上點頭稱是,也能看出她並不真的明白。一陣雞同鴨講後,我尷尬地說:「很抱歉,我英文不好。」沒想到她回我:「我覺得妳好棒,妳會講這麼多英文,而我一句中文也不會。」看她一臉真誠,顯然不是客套話。
這句話給了我莫大信心。是啊!我怕什麼?最起碼我還會講幾句英語呢!就如外國人到台灣,國語講不好,我們不會取笑他們,面對外國人,我又何必自卑?
一直覺得自己好幸運,第一天到美國就遇到這麼一位善良的美國太太,多虧她的鼓勵,我克服了心理障礙,燃起學習之火。此後,我「啥米攏毋驚」,管老外聽不聽得懂,把握練習機會,侃侃而談,英語聽說能力突飛猛進,在美國的日子開心又自在。
【愛情理想國】雙人日常
2016-07-11 10:35 聯合報 文/Nine
http://udn.com/news/story/7044/1819495
沒有生活在一起時,我們依然一起讀書……
我們書櫃裡的書全是混在一起的。 圖/Tank
分享
我們書櫃裡的書全是混在一起的。
有時會出現幾本重複的書,我就會小聲嘀咕,哎呀,真是浪費錢!但是心裡卻又有一種很輕的喜悅飄過。沒有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我讀自己的書,大多是幾本短篇小說同時散落在客廳、餐桌、床前與沙發上。久久讀一次散文的時候,我們才會撞書。
通常是其中一人買了,卻被另一個人先拿起來看,看到一半買的人抱怨書被搶了,只好在一種你偶爾讓我、我偶爾讓你的情況下,自己抓空檔把書讀完。
我們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同時讀好幾本書,看心情憑感覺去抓書。另一個習慣,是我們都喜歡在書上做記號。重要的短句會用鉛筆畫出歪七扭八的線條,大篇幅的話就直接把頁腳摺起來。我喜歡摺右上角或左上角,摺非常整齊的一個小摺,他只喜歡摺左下角,摺得很隨性,又大又歪。
我翻著搶到的村上春樹最新散文,刻意在他摺頁處細嚼慢嚥,想著讓他留下摺痕的,是說到了他心坎處的什麼呢?我在旁邊寫下幾個字,那股很輕的喜悅又輕輕飄來。沒有生活在一起時,我們依然一起讀書。
各自專屬的器皿
廚房層板上有我們自己專屬的杯子和碗盤。
一開始也沒說哪個是誰的,就自然而然認領了自己喜歡的。許多都是我們一起遠行時的紀念品,那時直接當著對方的面買來送給對方的紀念品,嘴裡總笑笑地說,可以一起用呢。
藍色條紋的餐布,搭配復刻版的馬克杯,是他的餐位;黃白相間的格子餐布配上白色紅邊的馬克杯則是我的。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會努力用盡廚房層板上的所有器皿,在大木桌上擺著洋洋灑灑的滿漢全席,得意看著我們多年累積的戰利品,點上蠟燭,慢慢享用,閒話家常。
他不在的時候,我有時會拿起他的復刻版馬克杯喝咖啡,他的杯子比我的更重更厚,熱茶能保溫更久,難怪他總喝得比我慢。早上起床,烤上一片麵包,塗上厚厚的奶油,撒上一點鹽巴,這是他吃早餐的方式。有時中午一個人在台北街頭想著要吃什麼,我總不知不覺走進那間手擀皮水餃店,倒上一盤生辣椒醬油,他說這是台北最好吃的水餃。沒有生活一起時,我們依然一起吃飯。
一塵不染的時刻
我每天花很多時間打掃,用吸塵器把地全吸過一遍,再用特殊的除塵紙拖一遍。我們不在家裡穿拖鞋,喜歡赤腳踩在地板上的感覺。每天拿著除塵棒輕撫書櫃家具,並不是真有潔癖,只是看見上面薄薄的灰塵時,會覺得原本對一個人來說過於空曠的家,更顯孤寂。一塵不染的時刻,通常都是我一個人的時間。當我們一起的日子,反而忙著生活沒時間除塵。
我們的家,靠著山,沒有車聲只有蟬叫。窗外綠油油的一片卻常常濕氣逼人。一個人時,我一周洗兩次衣服,卻每隔幾天把衣櫥裡他的衣服攤在床上除濕,再一件件摺好歸位。衣服許久沒穿就需要除濕,濕氣退卻後,還能殘留一點洗衣精的香氣。如果天氣好,就把衣服攤一整地曬,陽光的乾燥味,總象徵類似快樂的東西。
帶著「空間距離」的戀人日常,絲毫不影響兩個人的「內在距離」。我們的交往生活,因為彼此的工作總有一段時間無法在一起,但不能見面對我來說並不辛苦也不吃力,因為我們充滿信心,不管多久,總還可以一起看書,一起用餐。
男大生破解6元換大麥克絕招 網友:「恥」度超高
2016-07-11 15:22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8864/1820984
台灣麥當勞推出得來速熟客券活動,有男大生利用漏洞賺錢。 圖/麥當勞提供
分享
這種賺錢的方法,你覺得是「聰明」還是「偷吃步」呢?麥當勞得來速現正推出「熟客卷」活動,只要在得來速消費便可得到一張「熟客卷」,集滿三張就可以免費兌換一個價值69元的「大麥克」,一名男大生抓住規則漏洞,跑三次分別購買3個塑膠袋,得到3張熟客卷,等於只花了6元就換到一個大麥克,用此方法他共拿了200多張大麥克兌換卷上網拍賣,賺了上千元,不少網友痛批這個做法,不過麥當勞目前無法管,也只能乖乖認賠。
據《蘋果日報》報導,23歲就讀台中勤益科大的男大生想出,只要去得來速買一個2元的塑膠袋便可以拿到一張熟客卷,只要前後去3次,就能以6元的價格免費換到一張原價69元的「大麥克」漢堡兌換卷,他一連換了200多張「熟客卷」,以三張一組29元的價格上網拍賣,等於替消費者省下40元,已經賣出了80多組,約賺兩千多元,這個另類賺錢法,他說只是要騎車來回跑得來速,覺得「涼涼的、很好賺」。
但網友卻批評「丟臉」、「台灣最美的風景...」「這算另類賺錢法吧?只是恥度要很大,合法就沒什麼好罵了」、「加上上網處理+寄送或面交的時間,其實時薪比打工還低」、「好像動物方城市的狐狸」、但也有人認為「(麥當勞)自己規則沒寫好,怪誰」、「麥當勞省下一堆廣告費,噱翻了」、「以為麥當勞會沒想到這點?也太小看最大速食業」,還有人想到「其實還順帶得到了200多張發票,中獎機會大增啊!」
麥當勞公關對此則表示,活動以來的確遇到有顧客用多次購買塑膠袋的方式換取「熟客卷」,但目前仍是採取從寬方式,但也會建議顧客別用此方法兌換,而當事者男大生對於自己行為是否怕網友罵,則霸氣的回:「我就是愛賺錢,罵又不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