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財經觀點/食品安全 源頭控管 趙敏夙/台灣海女與石花菜 舒國治/蔬菜是宜蘭一景
2014/09/26 16:41:59瀏覽286|回應0|推薦0

 

 

財經觀點/食品安全 源頭控管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962294.shtml

建立食品安全衛生環境,需要在制度面整體規劃,包括原料的進口與產品的製造過程,都要納入控管。「源頭控管」最為關鍵,包括境內生產及境外輸入的原材料及製造流程,都要有清楚的標準及自主管理規範。

食品業是良心事業,是要讓消費者吃下肚的東西,一定要確保使用的原料與成分不能損害健康,且要妥善管理製程中的汙染,這是食品業最基本的要求和責任。

菸酒公司旗下有300多項產品,除了主力的菸酒外,還有零食、泡麵、果汁及營養保健食品等,不少是採外包生產。菸酒公司對外包合作廠商有嚴格要求,不會以便宜為最主要的考量,但要求品質規格,有良好商譽,並且需具有相當規模。

為確保原料來源,原料大多是自行生產或採購,對於可能合作的廠商夥伴,會先實地去工廠勘查。正式委外後,菸酒公司在廠商生產的過程中,也會派員監督。

食品製造過程中,為了風味好、顏色漂亮,多少會摻入添加物。例如果汁,為了要讓製造出來的產品品質一致,喝出來的風味與看起來的色澤都一樣,不會因為水果甜度不同而有落差,必須利用添加物來修飾,這是容許的。但添加物有一定的規範,不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企業為對抗競爭壓力、求獲利的原始動機不是黑心,但行為一旦跨過紅線,為了降低成本,摻入便宜的替代性原料,甚至摻入食品製造規範所不允許的成分,或者是刻意選擇性忽略原料來源的管控,造成危害,以獲取更高的報酬,就成了黑心商人、黑心企業。

部分業者選擇向有GMP認證的原料供應商採購原料,卻出問題,顯示主管機關認可的認證機制存在缺失。認證標章的問題一再發生,可見並沒有針對問題徹底檢討,使問題無法有效解決。

菸酒公司規模大,產品銷售量大,因此採購量也大,加上是公家機關,必須遵守政府採購法的相關規定,不太可能與規模小、沒有營業登記的廠商合作,不小心染到餿油的機會相對比較低。但是餿油風暴的發生,擴及規模大及有認證的業者,讓菸酒公司十分緊張,也更為警惕,畢竟一出事,商譽的損失太大。

(徐安旋口述,記者沈婉玉整理)

【2014/09/27 聯合報

 

 

 

 

趙敏夙/台灣海女與石花菜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MAIN_ID=171&f_SUB_ID=1154&f_ART_ID=98459

【聯合報╱趙敏夙(美食作家)】

海女阿嬤潛水徒手採集石花菜,再秉持傳統八洗八曬。 圖/趙敏夙提供
秋老虎發威,石花凍是我的私房涼方之一。

台灣東北角,以海為生的漁家懂得隨著四季輪轉,採集各種野生海藻。石花菜,是台灣東北角特有的海藻,鄰近野柳的東澳漁港,迄今仍有幾位海女阿嬤,潛水徒手採集,從海裡帶回一袋袋紫紅石花菜,再秉持傳統八洗八曬,待其蛻變成金黃乾燥,便於保存,我們才得以全年享受沁涼的石花凍。

住在東澳漁村,今年78歲的許陳月香,人稱阿香姨,可說是第一代的海女,潛水採集石花菜的資歷超過60年。阿香姨是少見的女中豪傑,她無師自通,不必穿防寒潛水衣,也不背氧氣桶,只穿上厚一點的棉衣,頂多再加上背心,帶上面罩、蛙鏡與手套,腳蹬著草編鞋,腰間綁著漁網,就可潛入水中,採集石花菜。

東澳村裡的海女,現僅有5、6位,年紀最輕的60多歲,最年長的就是阿香姨。50幾年前,鄰村都是男人潛水採集石花菜,只有少數如東澳村,因生活艱苦,女人練就一身好功夫,當年石花菜產量多,姐妹一起採集貼補家用,主要外銷日本,製作成寒天。

水中無甲子,風歇浪緩時,海水清透處,從岸上隱約可見攀附在礁岩上的紫紅海藻,阿香姨直接潛進水裡,手腳俐落,讓人忘記了她的年齡,只花了20分鐘就裝了10台斤,她很得意地說,最高紀錄一個下午採集了200斤石花菜,但10斤石花曬乾漂洗後只剩下3斤。

陸地上繁複的漂洗曝曬,比在大海裡採集石花菜還要辛苦。阿香姨遵循古法,不求快,連續8天的陽光、流動的清水,讓石花從紫紅色漸漸褪成褐黃色。這是一場體力大挑戰,有經驗的海女阿嬤,每天觀察雲霧聚散,爭取最精華的曝曬時間,北部午後多陣雨,還得機動地收進儲藏室。

乾燥的石花仍看出海藻的形體脈絡,每年2至7月,產季初期因氣溫及潮流湍急,僅能採集較淺處之小本藻。產量最多的是大本藻;風浪平穩時,可採集較深處之鳳尾藻,是公認膠質最豐富的石花菜。

石花菜帶著溫暖的海水腥香,我抓了四兩(約150公克),先用清水淘洗,軟化海藻,瀝掉小石子,摘掉附著在藻上的貝殼碎,再把石花菜裝進棉布袋裡綁緊。電鍋內鍋(約十人份)注水八分滿,放入棉布袋,外鍋放一杯半的水,接著讓電鍋慢慢熬煮,石花菜的膠質會慢釋放到水中,使得水質漸趨濃稠灰白,待溫度略降低,就可以準備倒入果凍模子。

模子裡可以放些當季的水果,以鳳梨、香瓜、荔枝。龍眼等柔軟多汁的水果為宜,放涼冰鎮後,凝成水果石花凍。也可以改放蜜紅棗,枸杞,蓮子等,製作養生石花凍甜品。

●我推薦的石花菜
上美特產行:0932-355663



全文網址: 趙敏夙/台灣海女與石花菜 - 食話食說 - 美食報報報 - udn旅遊美食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98459#ixzz3EPQSPdhN
Power By udn.com

 

 

舒國治/蔬菜是宜蘭一景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960540.shtml

 

昔時有所謂「蘭陽八景」,備言清末宜蘭的自然風光。今天的宜蘭,又多了不少新風景,其中「蔬菜」,稱得上一樁美妙風景。

外地遊客,經過了某些個安靜極矣的老街轉角,像利澤簡之類的,見兩三攤擺在地上的菜攤,只賣六、七種品類,每一類只少少兩三個或四五把,紮得乾乾淨淨,擱放得清爽有致。一、兩根絲瓜,三顆大頭菜(苤藍),幾把水蓮,幾把青蔥與細韭菜,可能還有幾條帶著土的番薯,就這麼賣。下午靜悄悄的,不怎麼有遊人,也不怎麼有本地人,然而這地上的兩小攤菜,與攤後的老嫗,多好的風景!

鄉間的樹下,也有這種菜攤,孤零零的,卻是好景。

羅東公園早上,吃完了米苔目,路邊有賣番茄的,攤在地上,只此一款,形狀歪歪扭扭,一看就是農家自有物,卻實是佳品,一口氣買了八、九個,返家後生吃也煮食,好吃極了。宜蘭縣產一種舊年月即有的老種番茄,頭大大的,橢圓形,屁股上有一撮「筆山」型的突起物,這種番茄,在台灣諸類番茄(黑柿仔、牛番茄)中,味最佳,也最適合燒菜。

大型傳統市場外圍的馬路旁,亦有後起的個體戶將自家所種之物臨時擺地上販賣。那種愛菜如癡之人可在眾攤比較之後,決定最感滿意之賣相。

有人搬至宜蘭,說及最高樂趣便是買菜。以幅員言,宜蘭是小縣;然在蔬菜的質地與呈現言,宜蘭是大縣。倘有人想在宜蘭做「優質蔬菜宅配」的事業,絕對極有可為。

更別提無數家庭門前常有街坊或親戚送來自種的蔬果,紅紅綠綠,放在門口,無聲無息的,不知何時送來,亦未必知道何人送來,亦無紙條留言,此種鄉風,真是葛天氏無懷氏之世也。

不少宜蘭人自豪的說,他們不用買中南部大批量銷來的蔬菜。買的,皆是栽種於宜蘭土地上的小農家的、來源可尋的、菜田可見的、甚至何村何鄉何家說得出地名人名的。

小片小片的菜畦,零零星星的出現在道路旁、人家的門前、河道的轉折處、堤防缺口的空曠草坡邊等等,太多太多,隨時受遊人見著,不啻是勤儉的農村風光,更是宜蘭特有景致,彌足珍貴。

菜地多,或種菜的小市民多,也因為宜蘭的畸零地多。不論是河灘旁、是圳溝邊、廢棄的建物周圍,凡有隙地,人遂用來種菜。這造成宜蘭很大一部分的蔬菜是主掌在本身栽植它的人手上,而這栽植者,許多在販售上是屬於「業餘者」。他今早收了多少,便擔著到街上販售多少。這幾乎已是人生最高境界。至若嗜菜者一攤一攤的買過比較後,覺得甲攤的菜特別香甜有滋味,或許與他聊上幾句,繼而聽他如何顧護土壤、如何不施農藥,如何節制收成,聊至後來,頗認同他的理念,甚至產生與他合作之關係。

蔬菜的生態,也道出了宜蘭地土之特色。亦即:宜蘭的極大片土地,皆與水流有關。便因河太多、溪流太多、湧泉太多、伏流太多,「絕對成形的土地」無法太多,而諸多「暫時成形的土地」便最適合權且用來種菜也。

衝擊河流、衝擊田地、衝擊菜地的,大約便是所謂開發了。宜蘭全縣,人口不過四十來萬,老實說,流水以外的稀少土地也頗夠用了,只要這大片土地不過度「派上用場」,則河川的風景會愈發清美,水面的禽魚會欣欣棲息,田地的作物會綠意盎然,當然菜地的篇幅也會一篇接著一篇散布在人煙四處,是為佳美生活的最真實註腳。

(作者為作家)

【2014/09/26 聯合報

 

 

新聞眼/鐵板一塊 扼殺有機生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960613.shtml

有機食品遭點名是「下一波風暴」,昨立委更公開質疑「台灣的有機蔬菜這麼漂亮,就像用過農藥一樣」,讓投入友善耕作的農民飽受壓力。

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瓶頸、必須檢討是事實;但檢討的不是「再加嚴」,而是看到更深層的土地意識,「適度放寬標準」讓更多小農得以投入。

事實上,國內有機驗證採全世界最嚴格的「零檢出」,使得有機農業走了廿年,農地成長面積成長量少到無法與農藥成長相比。

從消費者角度,零檢出雖「極度安全」,但鐵板一塊的嚴苛門檻卻扼殺有機農業生機。台灣田田相鄰、水脈相連,許多小農採友善土地農法,卻難逃鄰田、灌溉水或空氣中微量的農藥汙染,用心栽培的無毒農產無法取得有機驗證,被迫回到慣行產銷鏈。

適度放寬「零檢出」標準並非「敞開大門」,美國等先見國家針對有機農產品早已訂有微量殘留容許量。若顧及既有有機農及消費觀念,也不妨比照日本將農業用藥分級,建立制度,訂出慣行農法、減農藥、栽培過程有機、最終農藥零檢出等四級。

友善環境的真諦是指栽培過程有機,而非只追求最終農藥零檢出。讓有機農產驗證與管理應回歸台灣小農、小規模耕作的現實,訂出合乎現況的規範,才能鼓勵農民回歸友善土地農法。消費者也就能吃到少一點農藥。

【2014/09/26 聯合報】

 

 

徐重仁:提醒消費者 不是非有機不可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960620.shtml

對於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傷害小農」說,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澄清,談有機議題不是要引起恐慌,用意在提醒消費者,只要是符合安全標準產生的食物,就是安心選擇。

徐重仁認為,完善的有機食物機制必須仰賴政府、廠商、消費者共同努力。政府先要建立把關機制,制定嚴格審核標準,讓廠商遵循、消費者信任;其次,很多廠商用心經營,但因環境問題,稍有疏失就可能遭受汙染,廠商需秉持誠信,加強控管機制。

他也認為,不一定非有機不可,有些無毒、非基因改造的食物也很好,只是消費者不明白如何辨別,如果對有機、無毒、非基因改造有正確認識,就能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商品。

【2014/09/26 聯合報

 

 

流通業教父徐重仁:台灣面臨「有機」風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4000393-260102

2014年09月24日 04:10 中國時報

/台北報導

台灣有機農業面積

台灣有機農業面積

食品安全連環爆,還有未爆彈?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昨日直言,台灣的有機食品到處都是,在餿水油事件之後,可能還會有「有機風暴」!他認為,通路也應做到「源頭管理」,對食安把關。

徐重仁昨日參加遠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提到他剛從日本回來,在日本這麼嚴格管控食安的國家,有機食品僅占市場2%,台灣則到處都是有機食品,這方面要加強認證,政府也應該幫助消費者了解。

有機耕地成長 農藥沒少用

農委會統計,去年台灣有機農地耕作面積近6000公頃,是10年前的5倍之多,其中又以水稻和蔬果居最大宗。

也是農委會的統計,近10年來我國進口的農藥成品,每年都有2、3000公噸;同樣的,用於內銷的農藥成品也都在5、6000公噸之譜(詳見表)。國內實際用於耕種的土地逐年減少,有機耕地的成長如此之速,但農藥的進口及內銷並未明顯減少、甚至還有增加,不禁令人懷疑,進口和內銷的農藥都用到哪裡去了?有機耕種業者更直接爆料,「台灣的有機食品,很多都不有機!」

農糧署農業資材組組長莊老達說,進口農藥數量多寡,與國內農藥生產量的消長有關,如進口多,可能是國內生產少了,無法與有機農田面積的增長混為一談。

對照莊老達說的,根據農委會統計,近年來國內生產的農藥都在7、8000公噸之譜,並無莊老達所言「此消彼長」的情況。

農委會拍胸 農藥零檢出

針對徐重仁所指「台灣到處都是有機食品」,莊老達表示,有機農地生產的有機農作物,連同每年進口約1萬公噸的有機食品,在國內整體食品市場的市占率不到1%,市場規模僅約40多億元,相較於日本的2%、歐洲的5%,相對少得多。在認證部分,農委會拍胸脯保證,台灣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絕對是全世界最嚴格的!

莊老達強調,目前國內經農委會認證的民間有機食品驗證機構有13家,想要申請有機農田耕作的農民,須向機構提出申請,且即使認證通過,每次效期也只有3年;期間還必須接受每年1次的農田現場操作記錄追查,以及不定期的市場產品抽查,以確保耕作過程未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生產出來的作物更必須農藥殘留「零檢出」。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痛批:「食品GMP認證是假的,農委會的有機認證也是沒路用(台語)。」惟有真正做到友善環境,以及兼顧農民穩定的收入,民眾才可以真正吃到健康!

 

 

把關不嚴 有機食品藏危機

 

中國時報

/台北報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4000427-260102

 

面對可能的有機風暴,有機農產品業者爆料,國內有機產品認證的把關根本「不嚴」,從土地的隔離、水源、肥料、認證機制,都有非常多的漏洞,每一個環節確實都有爆發問題的可能。

目前國內一年有機農產品的產值約30億元,某大型有機農產品業者指出,台灣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6000公頃,但可種植面積達81萬公頃,現在開發面積僅7.4%,有機產品的認證數目其實還不算氾濫,問題在認證把關的過程相當鬆散,讓許多號稱「有機」的產品其實「不有機」。

業者指出,目前農委會授權的合法CAS標章有機認證單位,包括中央畜產會、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慈心等共10幾個。可是這些機構就和食品GMP認證一樣,一年只到現場抽驗2次,次數根本不夠。

業者說,有機產品生產流程,充滿太多汙染的管道,所謂有機產品,就是不能有農藥與重金屬殘留。但他質疑,台灣有機產品認證規定,有機田地與非有機田的隔離帶卻只需6公尺,「請問這樣夠嗎?」現在噴灑農藥都採動力噴射,用小發財車沿路噴,只要風一大,很容易就汙染到旁邊的有機農田。

第二是「有機轉型」的灰色地帶漏洞。業者說,從非有機農地轉成有機農地,中間轉型期約2至3年,種出來的農產品才可以說沒有農藥殘留。「但是,這部分有規範嗎?」事實上,很多轉型期生產的農產品,早都已經打著有機招牌在賣,這能說是安全的有機產品嗎?

此外,有機產品需要用有機肥料施肥,但許多有機業者都偷偷用化學肥料,也就是如硫酸氨、尿素,這些石油產品附加物生產的肥料,很難被檢出。也有許多小農為節省經費,拿雞糞當有機肥,但雞糞內含抗生素,很容易就產生病菌。

而就算完全沒有被農藥汙染,但如果水源不乾淨也沒用?業者指出,像台南北門、雲林口湖的地下水源,都檢測出有重金屬的砷汙染,但當地的有機小農都是抽低於警戒線的地下水灌溉,安全令人憂慮。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76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