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07 12:13:38瀏覽399|回應0|推薦0 | |
復旦「勾搭」川大引爆搶菜戰 學生共謀互扣廚師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2520470?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2_pulldownmenu川大廚師進駐復旦大學食堂,師生下課後直奔食堂搶菜,盛況空前。 圖/摘自網路分享 吃了幸福得想嫁 食堂菜不再暗黑上海復旦大學和四川大學近期展開另類「學術交流」,雙方互派廚師進駐對方校園食堂。讓人吃了「幸福得想嫁」的菜色引爆兩校食堂,師生下課後直奔食堂搶菜,還出現有史以來最長的排隊盛況。有學生打趣稱,兩校學生已達成共識,要互相扣押廚師! 復旦大學廚師進駐四川大學食堂。 圖/摘自網路分享 大陸各地校園的食堂菜常見奇葩組合,諸如橘子炒青菜、西芹炒草莓、玉米炒葡萄、月餅炒辣椒等,被網友戲稱為中國第九大菜系、暗黑料理之王。但日前川大與復旦廚師各以川菜、上海本幫菜,征服對方師生的胃,食堂菜的地位扳回一城。 川大廚師進駐復旦大學食堂,引起師生排隊熱潮。 圖/摘自網路分享 排隊達數十公尺 飯怎麼吃都不夠這是兩校間的短期交流活動,由雙方食堂互派廚師到對方學校,並帶去各自最具特色的12道菜。日前川大食堂廚師率先抵達復旦,在「旦苑」食堂首秀,隨即刮起了一陣「川菜風」。 每到用餐時間,復旦食堂就排起數十公尺長的隊伍,因空間限制,隊伍還得折出一個直角。不少學生花了近1小時才品嘗到川大廚師的手藝,連外校老師也連續兩天來排隊,因太下飯,感嘆「昨天三兩米飯不夠,今天吃四兩,怎麼還是不夠?」 川大廚師以川菜征服復旦師生,直呼是在復旦吃過最好的一頓。 圖/摘自網路分享 「復旦吃過最好的一頓 沒有之一」川大帶來12道菜肴包含回鍋肉、魚香肉絲、生爆鹽煎肉、醬爆鴨絲、水煮肉片、宮保雞丁、醋溜雞、麻婆豆腐、幹煸雞、夫妻肺片、青筍燒兔、豆瓣鯽魚。美味程度讓學生激動道:「這是在復旦吃過最好的一頓,沒有之一。」他校學生羨慕表示,「麻煩川大到每個學校交流學習」。 川大廚師的川菜,幸福了復旦師生的胃。 圖/摘自網路分享 復旦食堂中午11點開賣、下午1點結束,但人氣火爆的川菜甚至40分鐘就賣完,中午12點連點菜渣也不剩。有學生為一嘗川菜,上午不到10點就來排隊。 川大廚師的川菜,鹹香誘人。 圖/摘自網路分享 端出的菜肴道道秒殺,兩位川大來的廚師倪先敏和王大兵,這幾天的中午日常大致如此:炒菜炒菜炒菜,炒完一輪炒第二輪,炒完二輪再炒第三輪,並遭食堂打菜阿姨狂轟催菜,「不夠了不夠了,再炒一鍋!」 復旦大廚「反攻」川大食堂,同樣掀起排隊熱潮。 圖/摘自網路分享 從在川菜「攻克」復旦食堂後,復旦廚師也攜12道上海本幫菜「空降」川大食堂,首日就掀起熱潮。對比食堂原有的廚師窗口前無人,復旦廚師推出的菜肴,讓川大學生早早排起兩條100公尺的長龍,隊伍從二樓排到一樓,連食堂阿姨也驚呼,到川大工作三年,從沒見過這個陣仗。復旦大廚的八寶鴨。 圖/摘自網路分享 復旦大廚馬元龍、塗新文都是本幫菜高手,帶來糖醋小排、檸汁菊花魚、扣三絲、翡翠琥珀豆腐、 芙蓉雞片、八寶鴨、 豬肚雞、脆皮大排、尖椒牛肉、稻香東坡肉、哈密瓜年糕牛肉粒、當歸燉小排。 復旦大廚的檸汁菊花魚。 圖/摘自網路分享 陸大學食堂美食 也走進日本德國開賣8分鐘後,其中一盤東坡肉售出一半,半小時後,檸汁菊花魚售罄,還有學生形容吃了「幸福到想嫁」。但也有復旦學生心酸表示,什麼檸汁菊花魚、芙蓉雞片,「復旦食堂根本沒有這些菜。」 這並非大陸大學食堂首次交流,去年復旦、同濟也曾互派大廚,上海財大、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廚師也帶著水果菊花魚、飛天小龍蝦、千島湖砂鍋魚等招牌菜,讓學生大飽口福。 復旦大廚的糖醋小排。 圖/摘自網路分享 這種校際交流還擴大到國外,同濟大學大廚把食堂美食帶到日本,每日限量兩百份的香菜牛肉麵和四川風味回鍋肉飯,在日本立命館大學引起排隊長龍;最具傳統的同濟大排等美食,也走進德國校園,引得德國大廚紛紛圍觀。二樓排到一樓 人氣讓阿姨驚呼
邱一新/台中HERO蚵嗲 芳苑海牛蚵嗲 2017-06-07 23:37聯合報 邱一新(美食作家) https://udn.com/news/story/7341/251050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1_pulldownmenu
HERO餐廳以米其林思維重新詮釋蚵嗲。 圖/邱一新提供 近日在台中HERO餐廳吃到一款極華麗、充滿米其林思維的蚵嗲,頗為震撼,立刻興起再訪彰化芳苑「海牛採蚵」的念頭。因為探覓台灣社會中的各種生活狀態,一直是我的旅行旨趣。尤其那些獨特的、面臨消逝危機的聚落生活型態,譬如這種由牛拉車到潮間帶採蚵的百年傳統。 但也不是隨時來就可看到海牛出海或載蠔歸來,除非事先查閱當地潮汐,掌握蚵農潮落而出、潮起而歸的作息。 據云,村中海牛僅餘十多隻,已漸被鐵牛取代。因為海牛訓練不易,出生就要跟著老牛出海3年,才能獨當一面,即便主人在牛車上睡著,也能往返蚵田和住家。轉念間,起了饞念,想吃傳說中帶著脆勁、乳白圓肚的「珍珠蚵」。 在幾棵榕樹下,有家沒店名、現場開蠔的蚵嗲攤—且稱「大樹下蚵嗲」,其實我是循味而至,遠遠聞到一股油炸味,竟生「巴甫洛夫式反應」:唾液立即分泌。凡「墮落美食」皆有挑逗功能,明知有礙健康,譬如炸物,誘惑之氣沛然誰能禦之? 記得多年前來,店家問:菜蚵?青蚵? 我愣住。這是我小時才有的說法,前者菜多蚵少,後者蚵多菜少。各來一個吧。沾點蒜蓉醬,燙著嘴呵氣咬著吃,酥脆中散發著韭香蚵味,不亦快哉。說穿了,吃蚵嗲,吃的是童年味覺的喚醒之樂。 但蚵嗲絕對不能等冷了再吃,否則難免滋生油耗味。還有,最好在店一開張就去(假設有換新油)。晚去了,那鍋炸個不停的油,即便新油加了又加,仍像機油般令人卻步,心中不免遺憾:為什麼不換新油呢?嗜吃者似乎約定成俗地眼不見為淨。我曾在京都吃過天婦羅,極其用心,炸蝦連蝦腳蝦鬚皆完美呈現,炸油更是清澈。 說到炸油,高雄建工路有家炸物老店,也無店名,招牌僅「鹽酥雞」三字,店貌簡陋,然50分鐘或15人次即換新油,求之於全台幾家能夠?老闆誠意感動食客,冠以「光頭阿伯鹽酥雞」打卡按讚。雖然炸物罕吃,但我極樂意順帶一提,鼓勵良心小吃。 村野小吃價廉物美固然可喜,卻可惜了海牛採蚵這一風土意趣,若能視為「海女採貝」那般珍饈,使之成為一種類似法國Terroir(風土條件)概念特產,加上不凡廚藝,用創意變化出各種新滋味,才有可能促成一種名物、一種產業的誕生,海牛採蚵才有機會傳承下去。 譬如HERO蚵嗲,以韭菜泥麵糊裹住鮮蚵、海菜、韭黃、筍丁去炸,再以檸檬醬汁香草沙拉(茴香、圓葉芝麻、紅橡、芥菜苗、琉璃苣花)環繞,綴以櫻花蝦優游其中,並在底盤鋪上番茄醬、辣油,構成繽紛的堡礁畫面,美味到絕,食罷影像猶存。果真「英雄崛起」。傳統食物因廚師不凡的思維和詮釋,便提升了境界、價值,台灣小吃須得如此才能大放異彩。傳統食物的未來之路,有人看得特別深邃而遠。可喜。
【一起去印度打拚】印度尤/襯衫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4/2495739 2017/06/01 09:48:58 聯合報 文/印度尤環顧四周,這才注意到,無論是上班族、工人、街頭攤販還是移動車輛中的各種男人,十個有九個都穿著或燙平或壓皺的襯衫…… 「為什麼印度的男人幾乎都穿長袖襯衫?」走在新德里街頭,第一次到訪印度的朋友轉頭問我,我卻一時語塞,因為我從來沒有注意這件事。 環顧四周,這才發現,無論是上班族、工人、街頭攤販還是移動車輛中的各種男人,十個有九個都穿著或燙平或壓皺的襯衫。最讓人不解的,就是幹著搬紅磚、挑砂石、塗油漆這些粗重活的勞動工人,為什麼也穿著這種完全不適合的衣服呢? 穿著襯衫的理由「你們為什麼這麼愛穿襯衫呢?」我問起攝影師R,也才想到,扛攝影機、搬腳架和在新聞現場推擠的工作,襯衫似乎也不是最佳服裝。 「因為襯衫比較正式啊!」R說,或許是受英國殖民時期遺留至今的衣著文化影響,穿著襯衫就代表著專業、正式與紳士形象,無論在任何場合,男人穿上襯衫就永遠不會出錯。 我想,或許是因為攝影師在印度,還算是中產階級收入,若資歷久的甚至是中上階級,所以穿著襯衫有跡可循。「對上班族或中產階級來說,在辦公室裡衣著正式很重要,但是工人呢?」一想起新德里動輒直衝五十度,彷彿是一座炙烤人肉專用的開放式烤箱,工人穿著襯衫豈不像是再包上一層鋁箔紙?而且襯衫的材質既不好勞動也不吸汗,一般純棉短袖T-Shirt不是比較合適嗎? 「T-Shirt算是比較新潮的穿搭,大部分是年輕人穿的。一般人基本上就是穿襯衫,而且襯衫可以防曬。」 R這麼一說,我想起街頭大哥們身上那些大了一、兩號的鬆垮襯衫。過去一直以為他們只是不修邊幅,不在意襯衫是否合身,原來是為了在豔陽下方便工作,防止汗水濕透衣衫直接黏在身體上,並看中它遮陽透風的效果。 防曬時尚都靠它許多印度工人從不同省邦來到新德里工作,他們帶著簡單的帆布和家當,隨著工地與建案搬遷移動。也許對男人來說,簡單的幾件襯衫,既可以穿著工作防曬擋日,又能在日常顯得正式而不邋遢,挽起袖子還可以耍帥時尚,重點是,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颳風下雨,襯衫永遠都可以單穿或搭配,反而成了印度工人物美價廉的最佳功能衣了!無論什麼場合,統統一件搞定! 除了不吸熱又百搭的白色襯衫之外,就我觀察,格子襯衫似乎是印度男人的最愛,綠格子、黃格子、紅格子、紫格子、藍格子、黑白格子等各色格子,在印度街頭,交織成一幅有點兒正式又有點兒隨興的棋盤海。
都用繁體字 台港用字居然差這麼多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508809?from=udn_ch2cate6640sub7331_pulldownmenu 中國大陸字媒體發現,雖然台灣跟香港用的都是繁體字,但台版與港版在單字使用上其實有些差異。分享 台灣和香港都是使用繁體中文,但從「嘆」和「歎」、「妝」和「粧」,或者是「着」和「著」,其實台灣和香港在許多單字使用上,各有各的不同習慣用法。 雖然中國大陸慣用簡體字,但越來越多大陸民眾也對繁體字有興趣,開始學習繁體中文。中國大陸字媒體發現,雖然台灣跟香港用的都是繁體字,但台版與港版在單字使用上其實有些差異。 海外網引述字媒體報導,以「嘆」字來說,台灣慣用「嘆」,但香港則多半使用「歎」。「說文解字」的說法則是,歎,吞歎也。從口,歎省聲。換句話說,歎必須出氣,所以有「欠」,但氣又必須從口出,所以也從「口」。這是台港對嘆氣的用法不同。 「為」字的台港用法也不同。台灣的「為」與香港的「爲」沒有太大區別,但香港慣用的「爲」是甲骨、金文與小篆轉化而來,且「爲」是象形,最初的本意是母猴。 「妝」字,也是台港也別。台灣用「妝」、香港用「粧」。字媒體指出,「說文解字」解釋,妝,從女部,本意是梳妝打扮,「粧」是「妝」的俗字,兩者互為異體字。 台灣用的「只」,在香港則是仍以古體的「祇」表現。「只」這個簡寫,是在唐宋之後才出現,並流傳至今。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