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7/05/06 13:42:31瀏覽436|回應0|推薦0 | |
聯合/網民的正義和假正義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61417?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14 04:11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無庸置疑,現在是「網民力量大」的時代。透過手機互傳,原本快倒閉的小吃攤可能人氣暴漲而回春,但女學生坐在博愛座上打盹也可能無辜遭千夫所指。最近美食作家王瑞瑤撰文「三個小時毀掉一家餐廳」,起於網路瘋傳某義式餐廳的負面訊息,電子媒體跟進修理,儘管訊息不完整,仍使餐廳受到嚴重打擊。 王瑞瑤慨嘆台灣的爆料文化,也對「網路義和團」現象深有所感。的確,網路上所謂「鄉民正義」,早就引起議論,很多人也深自反省;但反省過後,網民激情不改。網路深具黨同伐異性質,情緒感染力也特強;大家聚在一起義憤填膺,相互取暖,但如果資訊有錯或集體反應過度,激盪出的卻可能是「偽正義」。 不久前有一女模遭性侵劫殺,主嫌坦承犯行卻偽稱受害者的閨密也涉案,於是網路上一面倒地謾罵和留言洗版。最後,辦案人員找出該女子的不在場證明,當場放人。曾飆髒話的網友擔心被告,於是瘋狂刪除留言,並相互勸誡避風頭。這種罵人不負責的態度,恐怕也不是真正義。 最近的女作家輕生案,同樣是案情資訊並不完整,家屬及檢警仍不確定能否成案。但「網路審判」已如同定讞,甚至有律師、立委等不相干人士鐵口直斷,指狼師可判多少年云云。這又豈是真的正義? 網民力量大,但盲目起鬨,不會得到真正義。最好是大家針對疑點多加切磋辨證,而不是只想妄下斷言。
王瑞瑤/3個小時毀掉一家餐廳? https://udn.com/news/story/7341/245547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1_pulldownmenu ![]() 周六賦閒在家,突然收到朋友傳來的訊息,說我最近推薦的一家義大利餐廳被指控歧視台灣人。 短短幾個小時,這則文章在網路上瘋傳,數以萬計的網友不但按讚留言附和,也追到餐廳的臉書繼續謾罵,使得該餐廳的網評在3個小時內從5顆星迅速掉到1.3顆星。到了下午,電視新聞跟進並一面倒接著修理,這家我非常喜歡,非常努力訂位只訂到兩次的IL MERCATO義大利餐廳。 種族歧視觸動網路鄉民的愛國情操,各種難聽的話,包括髒話與人身攻擊的言論不斷出現,但我卻有一種驅除韃虜的荒謬感,算錯帳加上亂傳話,竟演變成喊殺喊打的網路義和團。 事件的關鍵情節在服務生偷偷傳話給一位常客(即爆料者),說義籍主管跟他說這位客人不配喝好酒,不配喝好酒被擴大解釋為義大利人歧視台灣人,但我看到的不是歧視,而是管理出問題。 我是美食記者,也是美食評論家,二、三十年來在吃喝玩樂方面享受許多特權,但我知道並不是每一家餐廳都歡迎我光臨,接受我指教,表面奉承,私下抱怨,在服務業應屬常態,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員工之間的對話不足以大驚小怪,但把對話傳出去又大作文章,顯然案情不單純。 有人問我,這是不是「抓耙子」?當然是,許多餐廳被員工偷拍爆料,導致生意一落千丈,這是管理出問題,對餐廳對人員的管理同時出了問題,這也是台灣餐飲界最近這幾年出現的最大問題。 前一陣子,大倉久和飯店的廚師在民意代表的陪同下,出面指控工作環境髒亂不堪還有蟑螂屎,而引起衛生單位與社會大眾的交相指責,但令我不解的是,天天進出廚房工作的人,難道只會拍照爆料,不想要動手清理?這是職業道德出了問題,不在專業領域用心,卻在它處別有用心。 我喜歡IL MERCATO這家餐廳,不光是它的菜餚道地,服務到位,價錢合理,最重要的是我支持任何花錢投資台灣,有心立足台灣,努力繁榮台灣的人,不管他是外國人還是外星人。 透過採訪得知美籍老闆因為娶了台籍老婆而落地生根,夫妻倆聘請有最偉大義大利廚師稱號的名廚,率領從世界各地徵召而來的10位義大利廚師,端上價格在500元上下的英女皇燉飯,300多元的生鮪魚韃靼、生牛肉薄片和黑松露圓餃,即使最貴的一道扇貝龍蝦麵也是千元有找。 此外,引進義大利60家酒廠200多款共2萬多支紅白酒,每款開價多在千元以內,讓客人輕鬆吃餐配酒,從早到晚供應義大利人一日3杯的espresso,同樣是義籍的咖啡師曾出現在電影中,就是表演他的專業煮咖啡。這對夫妻開餐廳賣的不只是吃喝,我喜歡IL MERCATO忠實傳遞義大利人的生活,這也是台灣社會所缺乏的世界之窗。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一起去印度打拚】印度尤/來去印度乾一杯!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4/2433823?from=udn_ch1014cate7004_pulldownmenu 2017/04/30 08:03:53 聯合報 文/印度尤![]() 賣酒小店拒女性誤闖禁地被非議 「不要過來!快點出去!」 2012年剛到印度,樓上的鄰居Vinay邀我一起喝瓶啤酒,叮囑我在樹下等他,便跑去賣酒的小店。因為怕他搶著付帳又等了有點久,我走進店裡一探究竟,沒想到Vinay卻驚慌失措地把我往外推,彷彿我誤闖禁地。 說是禁地倒也不為過,就在Vinay衝過來趕我出去時,我才發現周圍全是瞪大眼睛看著我的男人,無論是帶著戲謔或略顯驚訝,我都能接收到他們眼裡那股「非我族類」的不友善,就像是被圍攻逼問:「妳怎麼會在這裡?」 「那裡不是女人該去的地方。」買了兩瓶啤酒出來的Vinay解開我的疑惑。在信仰幾乎與生活結合的印度,因為主流的印度教、伊斯蘭教以及錫克教教義都禁止喝酒,飲酒自然成為一種負面標籤,而在男尊女卑的傳統社會中,相同的規訓與約束落到了女人頭上,又是勒得更緊。 當然,隨著教育提升與經濟發展,印度女人也拿起了酒杯。我在新德里新興而高消費的酒吧裡發現,來光顧的幾乎都是女人,也跟著想起先前有位攝影師,在對我誇耀他的太太有多麼新潮開放時,難掩驕傲地說:「我太太都穿牛仔褲,還會和我喝一杯!」既然這還是值得炫耀的事,就代表還不普遍吧。而且,攝影師也坦言他太太只會在二樓的自己家喝,下了一樓見了公婆可是滴酒不沾,畢竟身為丈夫的他接受,不代表家族成員也能認同。 在印度,喝酒的女人多半是都會區那些受過教育且有工作的新時代女性,群聚在城市中特定的友善環境裡乾杯,而這樣的女人,時不時還是得面對「女人不該喝酒」的潛規則。 之前我與一群印度女記者餐敘,大家笑談著生活中各種有意或無意的歧視與壓迫。其中一位在法國媒體任職的記者說:「我不懂啊!為什麼每次服務生上菜單,都把菜單給女人,酒單給男人?我是只能吃嗎?」另一位記者則說起她有次與家人出去玩,帶了一瓶酒,經過火車站的安檢,工作人員表示不能帶,還說:「妳是女人,妳怎麼可以喝酒?」把她氣個半死,「所以不是我帶的就可以囉?他應該要問我們為什麼帶酒,不是我是女人為什麼帶酒吧!」 至於我這種直接走進街上的賣酒小店,明目張膽地「公然」買酒喝酒的女人,即使不是印度人,還是逃不過那些側目與非議。當時店裡直盯著我看的男人們,大概把我視為不三不四、隨便輕浮的外國女人吧!這麼沉重的壓力,和台灣走進便利超商就能選瓶啤酒、買點烈酒,小酌微醺,可真是天壤之別。 官方而言不飲酒茶壺裡頭有蹊蹺 買酒不容易,賣酒也是。在印度賣酒要先取得許可證,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什麼許多餐廳是不供酒的,一般零售店也不見酒精飲品。而正因為不是到處能買得到,印度賣酒的商店出現一種奇特景象——宛若監獄的鐵欄杆和永不停歇的搶購熱潮。 某次到新德里的鬧區,看見數十個人手上拿著現鈔,擠在一家賣酒小鋪嚷嚷著。我好奇前去圍觀,問旁邊的印度大哥:「是有什麼特價活動嗎?大家怎麼搶成這樣?」未料大哥說,方圓三十公里內只有這裡賣酒,所以這只是「一般日常」,沒什麼稀奇。 這種「日常」使得印度幾乎所有賣酒的商店都上了鐵條,有些甚至封上了透明的壓克力板,只剩下一個小孔來對話和交易,以免為酒癡狂的人們暴衝起來,也稱得上一種印度街頭奇觀。 咦?前面不是說印度因為宗教的緣故,許多人並不喝酒,男人們又怎麼會在賣酒小鋪裡搶購呢?當然,秉持著虔誠信仰的印度人不在少數,然而套一個印度人最常說的詞「官方而言(Officially)」,官方而言,許多人是不喝酒的,但是私底下大家怎麼做,是另外一回事。 舉例來說,有些印度省邦是所謂的Dry State,也就是吃素也禁酒的,印度總理莫迪的故鄉古吉拉特邦(Gujarat)便是其一,即使不是Dry State,在特定節慶時也會定為Dry Day,當天不殺生也不賣酒。有次我到普希卡爾(Pushkar)旅行(這個小鎮有著全印度唯一祭祀梵天的神廟,因此也是禁酒的),當地的印度朋友卻帶著我到小鎮裡的咖啡店,說要和我喝一杯。 「這裡不是禁酒嗎?」「『官方而言』是這樣的!」他神祕兮兮地向服務生點了啤酒,卻上了一個茶壺和兩個小茶杯。朋友賊笑地打開茶壺蓋,「看!是啤酒!」於是,我們就這樣「以酒代茶」,在這個宗教聖地喝了個暢快。 印度婚禮裡也有這種新鮮事。明明宴會現場都沒有供酒,怎麼來參加的人個個眼神迷離、步伐踉蹌、High到最高點?他們有的是在家裡先喝了才來,有些是在其他容器裡裝了酒,還有些是進了一輛早已安排好的神祕黑色箱型車,每個進去之後,出來不知怎麼地全醉了!心照不宣的,大家一起「官方而言」,搖著手說:「我不喝酒。」而號稱沒有供酒的現場,早已充斥著醉醺醺的人們。 當然,像新德里這樣的都會區,早已林立著各種時尚酒吧與夜生活娛樂場所,想品嘗各式酒類並非難事,也愈來愈多紅男綠女舉杯對飲,喝酒文化逐漸與時俱進。不過,想要在印度乾一杯,該「官方而言」的地方,還是入境隨俗地一起「官方而言」吧!
冰塊水的國際觀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4596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5-06 02:47聯合報 楊蘭映/國小教師(桃園市) 前些日子去日本旅遊,每進餐廳,店家都會送上冰水。因為天氣沒有很熱,加上中醫冰水對身體不好的觀念,都請店家幫我換上一杯沒有冰塊的水。 近日無意看到網路有人分享,原來日本餐廳習慣給客人送冰水,即使天寒地凍也依舊如此,原因是早期日本製冰不易,且冰塊容易融化不易保存,因此冰塊是用來招待貴客的;現在製冰及保存技術都進步許多,但冰塊是給客人珍貴招待的心意,深植日本國人心中。如果沒有了解由來,我們便無法了解他們的心意,甚至還會誤解。 透過重視國際教育,把各國的食衣住行、休閒文化等不同國情,做瞭解與比較,除了讓我們不致成為井底之蛙,同時增廣見聞看看世界的不同,更深一層教導學生,或與人相處時,也會想到不能只用自己的角度思考,要學習用對方的角度來看,才能用更寬廣的心去理解對待別人。 學子們若是有了國際觀,會更了解別人的需求,不是給自己想給的,而是給別人需要的,不是把自己想法灌輸給別人,而是站在別人的想法上幫助別人,這也是翻轉教育重要的意涵之一。 當老師的不再是以自己的思維,而是幫學生建構他們獨特的思維,重視國際教育,教導學習者從不同角度思考事情,才能真正翻轉教育。
葉怡蘭/東方杯盛西式茶 綠茶杯喝紅茶 https://udn.com/news/story/7341/244571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1_pulldownmenu 對許多人、特別是傳統路線的紅茶愛好者而言,說到紅茶杯,腦海浮現的影像應頗一致:淺底圓碟上,一只寬口淺底薄胎有耳杯。 就連在我自己的紅茶書裡、課堂示範上一律呈現的,也都是這樣的杯款;且還諄諄補述提醒:和壺具一樣,同套餐具組裡,較顯高瘦的那只裝咖啡、寬矮圓的這只才是紅茶杯。 但實情是,回歸日常真相,在咱家呢,餐桌旁或沙發上捧碟執杯、優雅悠閒飲茶的畫面,其實並不常上演。絕大多數,反而是書桌上電腦螢幕前埋首奮力工作之際,身邊有一杯紅茶相伴。 工作桌不比餐桌,特別寫作時分,無可避免地,各類工具道具參考文件資料書籍層疊堆積如山,這時刻,若還硬要擠入一碟一杯,未免也太侷促累贅。 當然紅茶杯有耳有碟原本自有其道理:十七世紀,茶杯隨茶葉自中國、日本遠渡重洋到歐洲,落地生根後依隨當地生活方式悄悄改了形貌:杯邊生出耳朵以能防燙;且為了順應多半加糖加奶的西方飲用習慣,小巧的茶托則轉化為盤碟,方便放置糖、攪拌匙等佐茶配件。 然一來茶國子民如我,從小持杯飲茶到大,根本不怕燙。二來,即使喝的是從產製到品飲體系都由西方建立的紅茶,逐年喝出神髓後,糖和奶都少加了;除了非得濃厚不可的早餐奶茶外,其餘時間,偏愛的是清洌清新、宜於純飲的單品產地莊園紅茶,不免更覺這多出來的杯耳和茶碟著實多此一舉平白礙事。 因此,漸漸地,單單純純小小巧巧、好拿好握且不佔空間的東方杯款,竟就這麼反客為主,成為我的紅茶杯主力一系。還進一步跨出書房來到餐桌上,佐配點心甚至待客,都常由東方茶杯擔綱。 東方杯盛西式茶,綠茶杯喝紅茶。對照數百年來紅茶歷史文化的歐亞東西不停往還流動,不禁莞爾。 而檢點手邊常用杯款,最早來家的兩只,購自第一次京都自助旅行。那時節,年紀輕阮囊羞澀,當然名窯藝匠全高攀不上,也還未有心思探究來源姓字,純是清水寺附近漫無目的散步當口的偶然邂逅:一為質地清細、造型古雅的青瓷杯,另一則是表面有著渾拙凸紋的米白陶杯。但這偶遇之緣,卻悠悠持續了二十載;至今,仍是我最愛最上手的茶伴,長年經久摩挲撫觸啜飲,越見情味深長。 此之後,陸陸續續再有新添,大致都是這樣敦厚樸雅、卻自有獨特韻致韻味在其中的杯款。踏實常日氛圍,是我向來於茶裡的一貫追求,自在自得,舒心舒坦。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