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周密/我們的鄰居想吃牛肉 畫中有話/畫盡千古風流人物 車站的存在意義 奈良旅行 文化古都深呼吸
2017/04/30 12:41:32瀏覽712|回應0|推薦0

 

 

 

周密/我們的鄰居想吃牛肉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8/2485652

2017/05/26 06:00:02 聯合報 ◎周密

 

一心嚮往西化的明治天皇從中央作表率,1872年,他二十歲時褪去傳統的朝服,改穿普魯士式軍裝,也就在同一年,他在宮中晚宴時吃西餐,聲稱平日常吃牛肉和羊肉。託明治之福,牛肉因而大翻身,脫穎而出成為新潮開明的象徵,迅速擺脫了過去的汙名……

他來了!

在旌旗飄揚之下,接受夾道民眾的歡迎。駐紮在廣島八個多月,他終於返抵東京新橋火車站,乘坐四輪馬車穿過日比谷凱旋門,歡呼聲一路響起。

皇居距離日比谷不遠。他於1895年5月30日返回皇居,在甲午戰爭勝利結束後。次日,相似的歡迎陣仗再演一次,這回是皇后回京,民眾再度熱烈迎接嬌小秀麗本名為一條美子的昭憲皇后。

在版畫〈大元師陛下御還幸凱旋門〉中,畫家尾形月耕畫的是明治天皇(1852-1912)將要穿過日比谷凱旋門的一瞬間。這歌功頌德的凱旋門,是由東京商人協會自願出資所搭建的臨時建築,長110公尺,寬55公尺,凱旋門鋪著日本雪松木,並有許多電燈妝點其中。(圖1)

圖1:〈大元師陛下御還幸凱旋門〉,尾形月耕畫,1895年。 圖/聖路易藝術博物館提供

明治天皇坐在第二輛馬車上,只能看到側面,他和同車大臣穿上大禮服。兩輛馬車上的日帝、將領,和車馬隨行人員的穿戴都非常歐洲,跟兩邊依稀可見的和服民眾一比,好像來自兩個不同國度的人。

明治服飾完全西化,呈現日本高層的貴氣與霸氣,在〈軍事參議官會議〉(Supreme War Council)中的十位大將身上看得更明顯。(圖2)

圖2:〈軍事參議官會議〉,東京印刷株式會社印.日報社版,1899年。上排左起:佐久間左馬太、大山巖、小松宮彰仁親王、山縣有朋、野津道貫。下排左起:桂太郎、伊東祐亨、西鄉從道、樺山資紀、川上操六。 圖/聖路易藝術博物館提供

這張1899年的版畫包括十位日本元老重臣,上排左起分別是陸軍大將佐久間左馬太(1844-1915),曾任日據時代第五任台灣總督。元帥陸軍大將大山巖(1842-1916)對日本軍事貢獻極大。元帥陸軍大將小松宮彰仁親王(1846-1903)效仿歐洲君主國的傳統率領皇族,並身先士卒獎勵軍旅之事。元帥陸軍大將山縣有朋(1838-1922)號稱是日本陸軍之父,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居主導地位。還有陸軍大將野津道貫(1841-1908)在甲午戰爭中以善於奇襲著稱。

第二排從左到右是陸軍大將桂太郎(1848-1913),曾任第二任台灣總督,海軍大將伊東祐亨(1843-1914)於甲午戰爭時擔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為日本贏得黃海制海權。元帥海軍大將西鄉從道(1843-1902)曾與山縣有朋一同前往歐洲考察軍事制度,是日本海軍軍人中第一位受封為元帥者。海軍大將樺山資紀(1837-1922)是台灣日據時期的首任總督。以及陸軍大將川上操六(1848-1899)曾隨大山巖到歐美諸國視察兵制,1895年任征清總督府參謀長。

軍事參議官會議最重要的人物都排列在中間,上排正中的元帥陸軍大將彰仁親王,被另外三位元帥所環繞。明治政府在邁向代議政府發展時設立了軍事參議官會議,以進一步增進國家之威權。

軍事參議官會議的第一位議長是長州藩的山縣有朋,後來他成為內閣總理大臣,是元老中的元老。明治維新時期,長州藩政治家輩出,時至今日長州山口縣的人士仍繼續掌控日本政府,如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晉三等。

軍事參議官會議議長可呈遞參議會的意見給天皇,遇有緊急事件亦可上達天聽。這些軍事參議官對日本政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到二次中日戰爭前,該組織在實質上等同日本內閣。歷任軍事參議官多為元帥、陸軍大將、海軍大將、參謀總長等。

這樣的軍事體制仿效自德國總參謀部的系統。日本深受普法戰爭的啟示,從德國聘請參謀人員到陸軍大學任教官,1878年,日軍正式組建了參謀本部,但隨著二戰結束而遭到撤廢。當代的日本自衛隊是以「統合幕僚監部」作為陸上、海上及航空自衛隊的總參謀部。

明治時代求變是全方位的,為迅速與西方接軌,二十多年來僱用許多外籍顧問,到1889年共雇用二千二百多人,受聘範圍除了軍事、外交之外,產業技術,醫學、法律、教育、建築、土木、交通、藝術等,都是努力學習的項目。

如此密切的文化交流,皇太子肖像照片會出現在德國外交官奧特瑪.馮.莫爾(Ottmar von Mohl, 1846-1922)於1904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也就不足為奇。應明治政府之邀,奧特瑪於1887年擔任宮廷顧問,引介歐洲宮廷儀式和禮節給明治天皇和他的朝臣。兩年來他和太太汪妲(Wanda von Mohl),還有宮內省(二次大戰後改名為宮內廳),一起孜孜不倦的教導日本上層社會有關歐洲貴冑的傳統禮儀。

根據該照片所印製的版畫,於1889年刊行,東京日日新聞為紀念嘉仁正式成為皇太子的周年紀念而廣泛印製。當時年僅八歲的嘉仁穿的當然不是日本朝服,非普魯士軍服不可,帽子正中有一顆五角星。(圖3)

圖3:〈皇太子殿下之御肖像〉,合田清畫,1889年。 圖/聖路易藝術博物館提供

從西式服飾、軍事組織,到行政系統和科技,明治維新下達的建設是很可觀的,不僅建造了日本第一所郵局,報社、銀行紛紛設立,更積極開拓鐵路網。許多歐式磚瓦建築出現在東京街頭。官方在築地 (Tsukiji)特別劃出一區專供外籍人士居住的地方。對日本現代化有功的外國人受邀去千代田區鹿鳴館,接受饗宴舞會的招待。日本政府寄望經由西方模式,從基礎建設強化日本國力。

那時候的日本,更以吃牛肉喝牛乳當作國富民強的指標,這也是明治維新的現代化重點之一。

其實日本列島的居民在新石器時代是吃肉的,不過自七世紀佛教從唐朝傳入日本後,禁殺生不食肉類成為生活常態,此外神道教的汙穢觀點,還有大型畜牧業不興盛,在在都讓日本人不吃肉。江戶時代早期,幕府更多次發布肉食禁令。

等到十九世紀中,日本目光逐漸朝向西方尋找現代化的典範後,食用牛肉已經流行於進步人士及軍隊中。日本政府覺得西方飲食是建立健壯國民的好法子。

一心嚮往西化的明治天皇從中央作表率,1872年,他二十歲時褪去傳統的朝服,改穿普魯士式軍裝,也就在同一年,他在宮中晚宴時吃西餐,聲稱平日常吃牛肉和羊肉。託明治之福,牛肉因而大翻身,脫穎而出成為新潮開明的象徵,迅速擺脫了過去的汙名。

位於東京西邊的堀之內,有一家叫鈴木牛牧場的廣告充分發揮了時代精神,以鮮豔精美的版畫來宣傳產品,吸引顧客上門。版畫左手邊印著「牛乳搾取所.牛肉大販賣所.堀之內鈴木」的字眼,占據畫面的三分之一。(圖4)

圖4:日本堀之內鈴木牛牧場的廣告,古島竹次郎版,1904年。 圖/聖路易藝術博物館提供

廣告右邊畫著一位軍功彪炳的軍官騎著駿馬,右手揮刀指揮前進,身旁有個士兵手持大日本帝國陸軍軍旗,馬蹄旁、馬尾後的士兵表情決絕,一副將士用命的模樣。時值1904年日俄戰爭,鈴木和版畫家大大利用民眾對打仗的激情來推廣牛肉,效果十足。

版畫底端畫有東清鐵路,大站如遼陽、奉天、開原、長春和哈爾濱呈丁字型展開。馬蹄踏在鐵路上,象徵了日本皇軍在滿洲的進攻路線,一心對抗俄國在清廷東北的既得利益。

廣告中的日本軍官穿的當然是普魯士軍裝,其形象和前述的元帥大將非常相近。

明治天皇在宣傳肉食方面煞費苦心,還在宮中養乳牛喝牛奶,文明開化的知識分子因而大力響應,希望盡早改善人民體格。然而明治天皇長子嘉仁似乎未因此而特別健康。

由於皇后一條美子無法生育,所以冊封與愛妾柳原愛子生的嘉仁為皇太子。嘉仁出生後患有腦膜炎,年幼體弱多病,不過身為長子,仍於1888年11月3日時正式冊封為皇太子,乃後來的大正天皇。

明治天皇於1912年7月30日駕崩,享年59歲。龐大的葬禮遊行於9月13日晚上8時舉行,約有二萬人參與。遊行行列從東京皇居前的二重橋出發。〈二重橋外御大葬之圖〉即記錄此特別時刻,畫家半哺精準的描繪出穿著古代朝服的皇室貴族和穿西式軍服戴孝的將領,日、洋服飾夾雜,呈現鮮明的對比,這些人都面色凝重。(圖5)

圖5:〈二重橋外御大葬之圖〉,半哺畫,1912年。 圖/聖路易藝術博物館提供

與其他版畫很不相同的地方是,這幅六片組成的版畫全用粗黑線條框起來,深沉追悼之意盡在不言中。第一片右下角捲起的圖案,露出日本太陽旗、代表皇室的一叢黃菊花,及出版商的印記,都恰如其分的放在葬禮遊行畫面之外。

遊行所經的街道都鋪上沙,一路上裝飾著黑白布條和燈籠。從皇居到青山閱兵場,也就是葬禮儀式舉行的地點,沿途有24000名士兵站崗。

貼飾金箔的黑色靈車位於畫面中間,由五頭牛拉著,前後簇擁著一大群人,分別拿著火炬、鑼鼓、旗幟、劍等。最靠近靈車的是皇子、貴族和陸海軍高層將領等。神道追悼儀式冗長,最後在9月14日清晨2時結束,靈柩由火車送到京都的伏見桃山陵寢,於次日安葬。

生前雄圖大略的明治天皇,促使日本快速現代化,進步規模之深遠讓世人瞠目一時,相信同時代從事自強運動的清末人士及青年革命志士對此應當欣羨不已。

榮華富貴一場,最終他還是走了!一代驍勇將領也都走了!

留下的日本,是個充滿軍國主義熱血的怪獸,到手的蝦夷地(今北海道、庫頁島)、琉球(今沖繩)、朝鮮(今韓國)、台灣和澎湖,這些都只是小菜。我們的鄰居嘗到牛肉的滋味,越發想望美食,它不時磨刀霍霍,準備煎烤頂級牛排大啖一番!日本19世紀末的西化,雖強調文明開化,實際上卻以鄰國為溝壑,中華民族20世紀上半葉的夢魘由此開始。

 

 

 

 

畫中有話/畫盡千古風流人物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34096

2017-04-30 01:33聯合報 文/邱德祥

圖/邱德祥分享

畫齡卅八年的畫師黃明輝,在斗室中作畫,牆上掛滿了他畫的中外歷史人物,從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蔡英文,到雷根、歐巴馬、川普,讓人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感。

政治人物功過,有待時間洗滌後,才能知道所作所為,大是還是大非,舉止豈可不慎。

 

李清志/車站的存在意義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42814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4-27 02:51聯合報 李清志

東京市區有幾座保存的老車站,整修保存最完善的當屬超過百年的東京車站,這座古老且華麗的紅磚造車站建築,是整個東京、甚至日本的地標建築,因此傾國家之力來維修,考究與修復都十分講究,最近整個修復完畢,讓整座建築回到二戰轟炸前的原始經典樣貌,令人十分讚嘆!

具英國田園風格的原宿車站也是令人喜愛的老車站,而且至今仍在使用,只是聽說為了配合二○二○奧運,原宿車站也面臨改建擴大的未知命運。東京最有趣的老車站保存,應該是總武線的兩國車站,以及東急東橫線的田園調布車站,兩座車站以不同的方式保留與使用,發展出不同的故事結局。

田園調布車站是一座紅瓦的歐式建築,規模不大,卻是十分可愛,這座車站在整個田園調布市的城鎮規畫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田園調布市是以英國「田園城市」的概念去規畫的,整個高級住宅區以車站為中心,道路以放射狀發散,形成一圈圈的住宅區,從每一條道路往中心望去,都可以看見焦點車站建築。

東急東橫線在地下化後,車站也地下化,原有的古典建築車站不用而拆除,但是後來人們發現田園調布市失去了原有的車站,好像失去視覺焦點,同時也失去了內心某個重要的情感記憶,因此後來又依原樣將整個車站重建。如今車站建築雖然沒有任何用途,也沒有任何歷史價值,充其量只是個樣品屋,但是人們還是非常歡迎這座車站建築的重現,因為這座建築的重現彌補了人們心中失去的一塊記憶。

建於一九二九年的舊兩國JR車站雖然已不使用,但是幸好並沒有遭到拆除,以前曾經改為Beer Station燒肉啤酒屋,最近配合附近北齋美術館的落成,重新改裝成為富地方特色的美食廣場「江戶NOREN」。建築物內布置了許多相撲力士的畫像、雕塑,以及擬真的土俵(相撲比賽時的圓形擂台),因為兩國地區從以前就是東京相撲運動的重鎮,附近的相撲國技館舉辦賽事時,車站總是擠滿人潮,可見這種傳統運動賽事在現代的東京依舊受到歡迎與重視。

「江戶NOREN」外部依舊保留老車站建築的樣子,內部也沒太大變化,只是多了些餐廳與特色商店,加上相撲文化的種種裝飾;這座車站建築沒有被像古蹟標本般保存展覽,反而是重新再利用,為這座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時也藉此吸引更多人到兩國地區消費觀光。

車站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一直是受到許多討論的城市議題,車站建築是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儲存所。許多市民人生中重要的場景都與車站有關,不論是來城市打拚、或是離鄉去從軍;許多生離死別、兒女情長的感人故事,都是在車站發生,也因此保留老車站建築其實是保留了城市歷史與記憶,這是整座城市無可取代的靈魂所在。

最近新北投車站被重新迎回,並且修復重建,雖然因為車站重建位置並非原有的遺址,而是附近的公園綠地,而且修復過程並非完美,引起古蹟保存派人士的不滿與批判(事實上,我也不是很滿意!

我的想法更為激進,我認為老車站不僅應該回到原址,還應該把新北投捷運支線拆除,改用路面軌道小火車,如此更貼近北投的懷舊情愫,甚至可以在老車站月台上設置「足湯」,讓所有遊客都可以享受溫泉鄉的泡湯樂趣);但是老車站建築的回鄉,畢竟喚起了地方居民的記憶與情感,讓原本失去記憶的場所,重新找回了心靈深處的缺憾,也算是美事一樁。(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名家視評》王尚智:奈良旅行 文化古都深呼吸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171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