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西城故事
2024/01/10 14:33:08瀏覽250|回應0|推薦0

西安博物院『古都西安』

隋唐實行的是兩都制,洛陽和長安並無孰輕孰重之分。但是,唐朝的都城在長安,洛陽作為陪都,不是首都,只是行宮和巡幸之地,無法與長安相提並論。武則天棄西京長安,定神都洛陽,不是因為袁天罡的"洛河神異"玄說,主要是出於政治因素,企圖改朝換代,要擺脫長安李氏勢力的束縛,離開長安。武則天遷都洛陽時,已是天授3年。

國家分裂之時,洛陽重要性略高於長安,但統一之後,長安又會上升到第一位。那個時代,對外擴展主要在西北地區,諸如匈奴、鮮卑、突厥等等。長安靠西,在戰略擴展方面,明顯更勝一籌。漢武帝時期,霍去病馬踏匈奴,開通絲綢之路。唐太宗時期,俘獲頡利可汗,統治西北大漠。與此相反,在洛陽建都的朝代,以分裂政權為多。宋朝以前,中國共完成過六次國家大統一,分別是秦始皇、漢高祖、漢光武帝、晉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其中西安完成過5次,洛陽1次。長安在西漢和唐的時期可謂盛極一時,洛陽則顯勢單力薄。(洛陽有過"光武中興"。)
西安有漢唐可傲世,洛陽沒有強勢王朝。在文化方面。儒學淵源於洛陽,道學創始於洛陽,佛學初傳於洛陽,經學集成於洛陽,玄學盛行於洛陽,理學開山於洛陽。聖賢雲集,人文薈萃。陝西人司馬遷讚;"三代於河洛之間",洛陽自然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註:

三代於河洛之間: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的記載。 三代之居中的三代指的是秦漢之前的夏、商、周三代,也代表中原王朝的起源。

十六國北朝時期末,楊堅建立隋朝,最初定都在長安。但當時的長安經過西魏北周兩朝後,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陸續開鑿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隋唐洛陽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約10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由於秦嶺的造山運動、來自西北的風力沉積作用,和渭水的不斷移動與沖刷,西安北部逐漸形成一塊黃土台原’龍首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裡記載,秦時,有條黑龍從南山來到渭河飲水,其經過的地方形成一條土山,形狀如龍,龍首原就是由這條龍所變得名。唐代以前,龍首原一直被稱為“龍首山”。 被稱為“山”的龍首原,實際上就是黃土台原,由於中國古代沒有土石山、黃土原這樣的地理概念,高聳的地方,自然地稱其為山,而龍首原這座“山”頂上其實很平坦。漢代人描述龍首山長六十餘里,東北臨渭水,西南到樊川,東北部最高,有二十丈,最低的西南部高五六丈,遠遠高出漢長安城,以山來形容龍首原當不為過。到了隋代,隋文帝楊堅移建長安城時所頒發的詔書裡,也說到“龍首山川原秀麗”,可見龍首山當時還是座鬱鬱蔥蔥的山。唐代的地理書籍中,仍然稱其為龍首山。

龍首原的北界,不是現在的渭水,應是漢代的渭水,是在現漢長安城遺址偏北處。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的佈設,漢長安城的主體位於龍首原的北坡,未央宮等主要宮殿區就修建在全城地勢最高的龍首原上。與漢長安城相仿的是,隋唐長安城的主要宮殿大明宮也建于長安的制高點龍首原上,處在大明宮以南的隋、唐長安城主體城區,則依著龍首原的南坡。龍首原的南邊大致到今西安市城區,也或者更向南。而未央宮、大明宮所在的一線則正是龍首原的制高點。

隋唐長安城裡,是起伏不平的; 依託龍首原而建的隋唐長安城裡有六道高坡,這六道高坡被比作易卦中的‘六爻’,是隋唐長安城裡城市功能規劃成功的點。這六道高坡應該是屬於龍首原南坡的延伸,而’原’不可能是完全平坦的,宇文愷依地勢,規劃龍首原南坡上的高低起伏,與大興城的設計結合起來。隋唐長安城將六道高坡圈進來,長安城裡高低起伏的地形也被很好地利用,高地便被用來建造宮殿,或者成為皇室、貴族的住所,或是建造寺廟,而城市的一些引水的管道、水塘,則是利用了低窪的地方。

隋唐長安城依託龍首原南坡呈北高南低之勢,位於都城北邊的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就接近龍首原的頂端, “大明宮以龍首山為頭,含元殿坐鎮龍腹,駕馭著巨龍,殿前的龍尾道,階梯麟麟,形似龍尾,構成一幅生動的龍圖。”在唐朝近三百年歷史中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皇帝都是在大明宮居住和聽政,大明宮實是唐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大明宮地勢高爽,在唐代,站在大明宮含元殿上南眺,遠望可以看到秦嶺,近看則長安城的坊市街道盡收眼底。

西安就是一塊蘊藏真龍天子的寶地,而龍首原的名稱則正好暗合了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

註:

秦嶺

秦嶺係中國中部山脈,橫跨陝西中南部,最高點係太白山

秦嶺山南誕生了長江,山北流淌著黃河。 《黃帝內經》認為:「夫脈者,血之府包。 “從地理角度看,河流就是山川的血脈。 脈有強弱,水亦分陰陽。 長江在南,屬陽,此乃動脈,黃河在北,屬陰,是為靜脈。 這座分隔長江和黃河的山,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首次提到:“秦嶺,天下之大阻”。

秦嶺逶迤挺拔,險絕飄逸,山河環繞,歎為觀止,先秦典籍《周易》將其視作龍脈,秦嶺因此聲名大噪。 時至明初,名儒劉基深入研究山川地理,文云:“憶昔盤古初開天地時,以土為肉石為骨,水為血脈天為皮。 “以此對應,秦嶺”龍脈“一說並非空穴來風。

甘肅省臨潭縣以北的白石山是秦嶺的起點, ,四川屬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 陝西的南部綿延秦嶺,陝西大部分的面積都屬於秦嶺以北,陝西相傳的大西北,也是傳說中的北方地區。河南以南,是從秦嶺東延呈扇形展開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熊耳山的餘脈嵩山被稱為五嶽中的「中嶽」。河南四川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也都處在淮河以北的位置。 只有河南信陽這些地方是處在淮河以南的位置。

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長安。當時的長安經過西魏北周兩朝後,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朝遷至新都,。隋煬帝繼位後,陸續開鑿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隋唐洛陽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約10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長安城

城內有帝王后妃的宮城,有政府機關所在的皇城。有商業區東西二市,還有一百零八坊。全市規劃整齊,作棋盤狀,總面積八十三平方公里

唐長安城位於風景秀麗的龍首原南麓。“南侵終南山、子午穀,北據渭水,東臨灞滻,西枕龍首原”。地勢開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隋朝著名的建築學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愷是這座新都的總設計師。唐代沿用隋大興城的舊制,並不斷修建,使之更加宏偉壯麗。長安城不僅規模宏大,而且佈局非常嚴謹。其總體佈局是:外城之中有內城,把皇族居住區、政府機構和居民區分開;坊市分立,把居民區與商業區分開;坊設圍牆,把居民區劃分為東西、南北排列整齊的坊。唐長安城很像棋盤,內部佈局相當整齊劃一。由外郭城、皇城、宮城三大部分組成。經過考古發掘可知,外郭城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由春明門至金光門)9721米,南北長(由明德門至宮城北面玄武門偏東處)為8651米,周長36.7公里,總面積達84平方公里。皇城與宮城位於外郭城內北部正中。宮城在北,皇城在南,是隋唐長安城的核心。皇城又名子城,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中樞機構都設在這裡。皇城南面有三個門,東、西兩垣各有二門,均與城內主要大街相通。宮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與處理朝政的地方,由太極宮、東宮和掖庭宮組成。外郭城內、皇城兩側及其以南地域為居民區,分佈著由縱橫街道劃分出來的坊、市。據記載,郭城內共有南北向的街道11條,東西向的街道14條。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寬敞整齊,尤其是由朱雀門至明德門的朱雀大街寬達155米。大致說來,達官貴族宅第大多集中於宮城附近;郭城北部人口密集,南部的居民則相對稀疏。

長安城有個中軸線,就是朱雀門大街。街東屬萬年縣,街西屬長安縣,兩個縣的佈局基本相同。兩個市場,一個在皇城西南,屬長安縣,就是西市;一個在皇城東南,屬萬年縣,就是東市。兩個市場規模很大,各占兩坊之地,是當時的超級批發市場。

西市在唐都長安城皇城的西南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城市規模大、人口多,人們需要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物資需要供給。為解決長安城中人們的生活問題,宇文愷設計了都會、利人二市。東市、西市其實就是隋朝的都會、利人二市。兩個市場的設置,在隋文帝修建大興城時就已確定了。

"東市"主要服務於達官貴人等上層社會,而"西市"是大眾平民市場,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韓國等國際客商在內的國際性大市場。唐代"西市"占地1600多畝,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有220多個行業,固定商鋪4萬多家,被譽為"金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貿中心。
東市和西市同是長安城工商業市場,經營商品的種類略有不同。東市由於靠近三大內(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周圍坊里多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市場經營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滿足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的需要。西市則距三內(三座主要的宮殿群,分別是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大明宮和興慶宮)較遠,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品。東市的商業不如西市繁榮 東市靠近三內,周圍多是勛貴官僚第宅,而其商業反卻不如西市,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受到政治上的種種影響和限制。 因為;唐統治者視商賈為"賤類",以工商為末利,嚴禁百官入市。"萬年縣(東市豪宅區)戶口,減於長安(西市商賈商業區)。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東,第宅所占勛貴。由是商賈所湊,多歸西京……自此之外,繁雜稍劣於西市矣。"而西市商業較東市繁榮,是長安城的主要工商業區和經濟活動中心,因此又被稱之為"金市"。

隋唐長安城的市場設置,充分顯示了長安商業的巨大進步和發展。長安的商業市場不僅規模龐大,超過了以前任何時期,且市場佈局更趨合理,市內的交通、排水、店鋪設置等方面也更趨完善。這一時期的市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定時一聚的趕集交易地點,而變成略具近代型式的常設市場,與近代城市中的商業區相差無幾。市儘管仍限制在城內的固定地點,但市內已不再是空無所有,而是肆店行鋪林立,並設有邸店、櫃坊等商業輔助機構。

東市“東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開二門,定四面街各廣百步”。西市的規模與建置和東市基本相同。東西兩市都是封閉型的商業市場,市場四面築有圍牆,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兩個門。每個市場就有八個門,以便人員往來和貨物的進出。在市場內部,又設有兩條東西走向和兩條南北走向的大街。四條大街各有名稱,分別稱為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這四條大街縱橫交錯,從而形成了巨大的井字型街道,每條街道寬度不完全相同,大約是16~30米。這樣一來,四條大街就把整個市場劃分為九個交易區。每個區四面臨街,各種行業的店鋪便臨街而設。據《長安志》記載,負責管理市場的市署和平准署就位於井字街的正中位置。此外,在市內還設有東西南北四條沿牆街道(順城街)。除了上述較為寬闊的主要大街外,東西兩市內部還設有為數眾多的小街小巷,以便行人和貨物進出。在小街小巷兩旁,各種商店鋪面均臨街而設,不可勝計。巷道下還有磚砌的暗排水道,與大街兩側的水溝相連。臨街部分出土的商業店鋪遺址表明,房屋的規模不大,面闊4至10米,進深3米多,均沿街毗連。足見當時城市功能的健全。西市街道兩旁栽種春槐冬榆,大道筆直,綠樹成蔭,十分壯觀。白居易給張籍的詩中所描寫的"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是反映當時西市內的這一景象。

整體物業管理

唐代律法嚴明,中央為了管控市場秩序,不僅在東西市內設立了市署這樣的管理機構,還設定了常平倉、平準署這樣隸屬於中央的派駐機構。

唐代實行坊市制度,唐中期前政府不允許在市以外的地方開辦商店和作坊,因此東市和西市是唐代比較集中的商業區。唐律嚴明,政府為了保證市場秩序和買賣公平,在東西兩市均設有常平倉和平準署。平準署是物價機構,國家通過它掌握市場上關於民生類商品的價格槓桿,通過政府買賣不斷調節著生產、流通、消費之間的關係,推動著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其他國家機構不能代替的作用。

而常平倉的功能較平準署則更加具體,常平倉是國家用以調節糧價的糧庫。政府在市場以雄厚的糧食、食鹽儲備作為後盾,隨時用以平準糧價,從而進一步穩定市場物價,打擊囤積居奇的不法商人。

物品牲畜的交易外,還有人市進行奴婢買賣。在唐代,奴婢地位極其低下。唐律中公開規定:"奴婢賤人,律比畜產,""諸買奴婢馬牛駝騾驢,已過價不立市券(買賣契約),過三日,苔三十(笞刑),賣者減一等。"法律嚴謹成了西市商貿繁榮的一部分。

西市為國際貿易市場 西市距離唐長安絲綢之路起點開遠門較近,周圍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從而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市場。有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及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各國各地區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亞與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多僑居於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這些外國的客商以帶來的香料、藥物賣給中國官僚,再從中國買回珠寶、絲織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許多外國商人開設的店鋪,如波斯邸、珠寶店、貨棧、酒肆等。其中許多西域姑娘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則時有少年光顧。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東","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詩句。西市,前店鋪後作坊多為胡商所開,從達官貴人籌集資金的錢櫃到專賣錢繩的商販,包容了220行。胡商多經營珠寶、香料、藥材、絲綢、兼營借貸,也有經營酒肆和旅店的,胡商不少人因經商致富。歷史上也流傳著不少有關胡商的記載,如西市一名胡商曾以十萬貫錢,從西明寺僧人手中購得武則天欽賜的清泥珠珠寶。還有胡商欲從平康坊菩提寺僧人手中花一千萬購買寶骨等等。可見當時客居長安的胡商們在西市的商貿經營中獲利不少,也足見當時西市商貿區域的成熟。
西市的胡人胡商,在唐中期有了明顯的增加。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七月以前,"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商胡偽服(騙居尊位)而雜居者又倍之"(《資治通鑑》卷二二五,唐紀四十一)。胡商人數達數千人之多。憲宗時,波斯等國來的摩尼數僧人,也主要活動於西市。"摩尼至京師,歲往來西京,商賈頗為囊橐為奸"(《資治通鑑》卷二四〇,唐紀五十六)。西市是一個國際性的大貿易市場,胡商胡人胡店很多,所以,這裡"胡風"、"胡俗"很盛,大有"胡化"之感。

胡姬並不是經營酒店的胡商的眷屬。更不是舉家內遷的胡女,而是絲綢之路上被粟特商人販賣到中國來的女奴。唐代 , 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貿易盛極一時,絲路掮客粟特人的足跡遍布西起東羅馬東至長安的絲路沿線。而女奴買賣作為貿易中的大宗,不僅市場廣闊,而且價格高昂,成為粟特人販往唐代中國的主要商品之一 。長安匯集著大量的達官貴族、富商豪賈,因此也是絲綢之路女奴貿易最大的消費市場 。在吐魯番出土的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的案卷中,記載著昭武九姓康國中一個叫做康尾義的商人,攜帶著十五名吐火羅、中亞、印度的女奴,途經吐魯番去往長安貿易。這些女奴顯然都是中亞南亞地區的胡女。針對胡人女奴貿易,唐朝廷對其交易的限制也特別嚴格。出入關口必須申請過所,而且必須提供附券。進行交易時,必須由市令發給市券。唐朝廷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壓良為賤,同時也是為了能夠進行徵稅。由於女奴單價非常高,對奴婢所征的稅是朝廷的一大收入。
奴隸在法律地位上跟牛馬等畜產相等,主人有權任意拷打、虐待、捆綁、買賣、抵押、作為禮物贈人,故經營酒業的胡商出資購買這些來自粟特本土甚至更遠地方的女奴。可以肆意地剝削她們的勞動,讓她們當壚賣酒,並強迫她們提供各種服務,如陪酒、表演歌舞甚至包括性服務、與娼妓無大差別 。
註:

粟特人-中亞烏茲別克
以原籍國名為姓,有安氏、石氏、康氏、曹氏、羅氏、何氏、米氏、賀氏、史氏共九姓,進入中國又以西北首府涼州作為據點,據大多數都以武威郡和敦煌郡,以及洛陽和長安作為自己的郡望(一郡之中貴顯的氏族。)。

建都長安的漢朝與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戰亂造成城市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人口流遷。

戰爭破壞了長安。唐末以來的戰亂毀滅了舉世聞名的長安城,也使往日富庶的關中地區變得千瘡百孔。長安已不如洛陽、開封,關中也不如中原。五代時期是多事之秋,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長安城既已毀滅,關中又如此殘破,就洛陽或開封建都定鼎中原。五代時長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為一般性的地方都會。五代以後,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東部地區成為歷代關心的重點。另一方面,關中’長安地區恢復的速度很慢,到宋元時,依然是殘破的景象。宋代西北用兵,關中之民「畜產盪盡」、「十室九空」。可見北宋時關中地區尚未復甦。以及金人占據關中,長安一帶再遭受兵燹。
生態環境的惡化是逐年累月的。隋唐兩代三百餘年,關中地區人口大量增加。長安發展的頂峰時期擁有將近百萬的人口,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東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僧侶與商人。支持這龐大的人口是需要極大的資源;所以黃土高原開發過度,森林急劇消失,天然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水旱災害不斷出現,導致這片土地再也不能支持這麼多人口生活。
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長安下降為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金末李獻甫(1195年-1234年) 《長安行》: 「長安大道無行人,黃塵不起生荊棘。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肇因為隋唐三百多年關中地區人口的大量聚集繁衍造成了土地承載達到飽和,大量的開發導致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削弱了關中自我補給的能力,到了宋代水利等方面也出現了荒廢。
買東西的 典故

成湯氣數盡, 天下買賣興, 仙官利市吉, 財神救商人。 "商人"本指原紂王治下的商朝人,後來隨著買東賣西商貿交易的不斷發展,"商人"就逐漸演變為"專事買賣的人"。此後,"商人"失去了本是"商朝人"的原意,演變成了"買賣人"。負責長途販運,將東都洛陽的物品販到西都鎬京去賣,回頭時再把西都鎬京的物品販到東都洛陽去賣,即是說買東都的物品賣到西都,交易西都的物品再賣到東都,自此,"買東賣西"、"買賣東西"便成為"交易"的通稱。買東西、賣東西之說由此而來。
古長安東西兩市是當時最重要的國際性交易市場和時尚娛樂中心。兩市商貿繁榮,人們購物多去這兩處,時而買東,時而買西,久而久之,"買東西"一詞也就成了人們購物的說辭。
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朋友盛溫和稱"東西"的理由;五行觀念推衍,東西南北中,與金木水火土具有相對應的關係,即東代表金,西代表木,南代表水,北代表火,中代表土。古人認為,生活中使用的物體差不多都是由金和木兩種物質做成的,因此,順乎其然地便把"東西"二字當成了用來泛指物質、物體的代名詞。

西安

西安主城區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明代城牆及城門、護城河及橋、角樓、甕城、箭樓等設施,在市內及周邊散布著秦始皇陵、漢陽陵、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等大量古代文化遺存,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廣濟街 話 西安

西安城裡的廣濟街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從宇文愷設計隋朝都城大興城的時候就有了,所在地是隋唐長安皇城以及五代、宋、元時期西安城的南北中軸線廣濟街,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鐘樓起初就建在這條街道上的迎祥觀中。過去北廣濟街的北段叫獅子廟街,共和國後才合稱為北廣濟街。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就是從現在的南廣濟街出來,在朱雀門城牆上給眾將士論功行賞。唐朝的皇帝就是派房玄齡率文武百官從現在的南廣濟街到朱雀門外迎接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那時候包括郊祭等各類重大活動也都是從現在的南廣濟街出城的 史學家都公認在唐朝,西安就是世界上少有的百萬人口大城市。朱雀門是當時長安城的主城門,廣濟街在唐朝時是西安城朱雀門裡的南北中軸線,南起皇城的朱雀門,北邊到宮城的承天門,當時叫做承天門大街。承天門正對長安城中軸線天街,與朱雀門遙遙相對,是唐代長安城重要的城門之一。是太極宮的南大門,它還是長安宮城和皇城共用城牆的中門。往北對應的是長安城正北的玄武門,往南對應的正是皇城的南大門朱雀門。

註:

朱雀大街是唐朝皇帝前往城南祭天時的御行道路,在當時又稱為天門街,簡稱天街。

承天門大街中間的御道,只有皇帝的車輦才能在御道和承天門、朱雀門正中間的門洞通行。而自帶皇家風範的承天門大街,也穩坐唐長安城最寬大街的寶座。新舊《唐書》中都有「廣一百步」的記載。
「廣濟街」的叫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當時正值開封廣濟渠開通之際,漕運物資、城市用水得以解決,於是陳堯咨以龍圖閣直學士引滻河水,由馬騰空入城,取名廣濟渠。廣濟渠流經西大街,在南北街口架有一座廣濟橋。原先唐朝時期的承天門大街就因橋得名南、北廣濟街。
宋 長安志有「承天門街東西廣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門」曾是長安最寬的大街。南廣濟街在元代稱為藥市街,是中藥集散地。中國傳統中醫藥自古講究「四氣五味」,「四氣」指春夏秋冬的四時之氣,「五味」指「甘、辛、酸、苦、咸」五種味道。明清時期,南廣濟街北段稱叫做南廣濟街,中段叫五味什字,這條街道曾經開設了許多藥鋪,生意都非常紅火。著名藥店「藻露堂」、復元成、萬年堂、樹仁堂等都在五味什字。後來,由於城市中心東移,生意蕭條,許多中藥鋪相繼撤走,連大名鼎鼎的「藻露堂」也遷離原地。
那時候西安城南邊的城牆上只有一座南門,五味什字以南是一條死胡同,到城牆下這一段叫包吉巷,沿街是江蘇會館,路東是姚文清購買的姚家大院前任主家和其他明清大戶的宅院,靠著城牆是衛水池坊。

民國初年廣濟街特別是鹽店街東口和南院門一帶附近曾經是西安城裡銀號錢莊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那時候西安最熱鬧的南院門旁邊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民國時保吉巷叫做包吉巷,巷子裡面有個很靈驗的小廟,旁邊有很多下層娼妓,因此那一片可謂是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直到共和國後,國家命明令禁止嫖娼,那一片才成為了居民區。
北廣濟街街口過去還有一個廣濟糧倉,所以後來也有人認為廣濟街的名字跟五味什字的藥鋪或者是廣濟糧倉有關,後來這條街才被叫做廣濟街。
唐朝以後這條街都是西安城裡的鬧市區,直到明朝以後,西安城向東擴建以後,西安城市中心開始東移,後來清朝時期城牆上只留下了東西南北四個主城門,南廣濟街的中軸線也被南大街所替代。
有專家曾認為唐代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描寫的就是承天門大街春天的景象。
大概在明朝以後,鐘樓東移到了現在的位置,西安城才有了後來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 西安的商業中心從南院門移到東大街、解放路一帶,後來發展起來的西大街把廣濟街分為南北兩段,分別是為南、北廣濟街,現在西安的南廣濟街和朱雀門外朱雀大街就是以前的朱雀大街,隋唐時期那可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
共和國初,南廣濟街還是西安市內的鐵貨一條街,老百姓平時購買炊具、農具、刀具,都要來這條街上採購。『梅花張』、『張公順』等遠近聞名的鐵器店,當時的各種農用鐵貨都可在這條街上買到。從廣濟街走過,總是能聽到叮叮噹噹打鐵的聲音。第一市場(南院門);誰家要買些針線小玩意兒,一定會想到主營生活百貨的第一市場。
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以後,南廣濟街逐漸成為一條居民巷。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除了回來重新開業的鐵器鋪以外,炊具店、煤炭店也在這條街上一個接一個地開張,鍋碗瓢盆等等,凡是廚房裡能用到的這裡是應有盡有。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鐵市長」組織西安城鄉群眾整修城牆的時候發現了唐代朱雀門遺址,在遺址旁邊重新開闢了現在的朱雀門,再從朱雀門到西大街之間經過幾次改造成為現況。

註:

張鐵民

生於1920年2月,山西省吉縣人。曾擔任銅川市委書記等職位。1982年任西安市委書記、副書記、西安市市長。1985年9月17日因病逝世,終年65歲。
張鐵民語;

敢於改革、勇於實踐的很多,但不曾想、以至於不願改的,確也不乏其人;或者拘泥於舊的條條框框,或者屈從於習慣的力量,或者怕擔風險,不敢改。等著別人鋪好了路,自己穩穩噹噹地走,甚或還要等到無奈了才走。這種精神狀態,與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多麼不合拍,應該毫不遲疑地加以改變!

「搞好環境衛生,解決一個髒字;整頓公共秩序,解決一個亂字;改善服務態度,解決一個差字。」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從1981年11月到1984年11月,張鐵民任西安市長僅三年時間。讓「廢都」的西安煥發新生。如同朱鎔基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擔任共和國總理僅五年時間,讓整個國家萬象更新。時間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永恆的價值和光芒。

西安回民街

回民街區多條街道的統稱,由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數條街道組成。

現在的廣濟街,沿街有城隍廟商店、百盛和其他單位商鋪鱗次櫛比。上世紀九十年代西大街改造時,城隍廟小商品市場一部分商戶搬到了現在南廣濟街鹽店街東口的老城隍商店,這個老城隍商店也就扮演起了之前第一市場的角色。
過了西大街,從百盛樓下向北的北廣濟街是回族聚居區;坊上的三條南北商業街之一,沿街有很多餐飲店鋪,相對價位比鼓樓背後的北院門便宜實惠,也不像北院門、西羊市和大皮院那麼擁擠喧鬧,多了一些市井生活氣息,當然北廣濟街也是西安坊上的一條回民街,除了一些外地人租用的門臉以外,附近居民大多都是祖輩生活在西安的回族。

化覺巷、西羊市、廟后街、大皮院、小皮院幾條回民坊上最繁華的東西街道分別和北廣濟街相接,從化覺巷、西羊市、大皮院向東走都能通到西安回民街最熱鬧的北院門街道上。喜歡遊玩參觀的話,可以去化覺巷裡邊的清真大寺,那可是西安最大的清真寺,裡面上百年的寺院建築是全世界少有的關中特色風格,完全不像其他地方的清真寺。

 

中國傳統風格清真寺建築

四合院式院落佈局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

伊斯蘭建築的常見象徵包括;通過反覆使用萬能的主題來表現安拉萬能的概念。由於安拉被認為是無與倫比的,人和動物很少在裝飾藝術中出現。葉子是常見的紋飾,但由於同樣的原因樣式都較典型或簡單。

建築內部的古蘭經經文常使用阿拉伯書法書寫。由於美麗的景觀往往都在從外面(街道)看不到的內部(庭院和房屋),伊斯蘭建築也被稱為「面紗建築」。大圓頂、高聳的叫拜樓及大的庭院之類的誇張手法也被用於表達無窮的威力。

中國的第一個清真寺於唐朝(公元7世紀)在西安興建。現存西安大清真寺明朝興建的,這座清真寺並沒有太多傳統清真寺的風格。相反,它帶有更多中國建築的風格。在中國西部的一些清真寺更可能融合叫拜樓和圓頂的元素,而中國東部的清真寺則更多像一樣的建築。

中國建築的一個重要細節是重視對稱美,從宮殿到清真寺都是這樣。例外是,花園的建築卻又需要儘可能不對稱。像中國的捲軸畫一樣,花園的建築原則是創造無限的流動,並讓遊園者能不受規則限制的進行觀光。

大多數清真寺都有特定的朝向,中國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卻是反映了地方建築的特點。中國的清真寺以美觀聞名,大多數和寺廟很像。在中國西部,清真寺則更多中東風格,有高細的拜叫樓、弧形的拱門和圓頂形的屋頂。中國西北地區的回民則建造了自己的清真寺,將東西方的風格結合了起來。這些清真寺有著張開的佛教式屋頂,有圍牆隔著的庭院,通過拱道進入後則是微型的圓頂和拜叫樓。

註:

后窑殿

哈里發下令在先知寺的牆上作一記號以便禮拜的穆斯林能夠很容易地辨認出禮拜的正確朝向(即朝向麥加克爾白)。所以在伊斯蘭教早期,清真寺內未建米哈拉布,僅以某種記號作為禮拜的朝向,清真寺的牆依然是平坦的。米哈拉布成為清真寺的特色設施,標記不再需要了。在西方則普遍將其稱為「壁龕」。

米哈拉布阿拉伯文محراب複數محاريب)是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凹壁」、「窯殿」,西方譯為「壁龕」,是伊斯蘭教清真寺禮拜殿的設施之一,設於禮拜殿後牆正中處的小拱門,朝向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克爾白,以表示穆斯林禮拜的正向(基卜拉)。清真寺的伊瑪目(領拜人)率寺內眾穆斯林禮拜時便面向米哈拉布。跟神龕不同的是,伊斯蘭教義禁止崇拜偶像,因此米哈拉布並沒有人像圖畫或雕塑,通常會寫滿大讚辭等用以向阿拉致敬的字句。

「米哈拉布」一詞最初並沒有宗教含義,只是指建築內的一間特殊的房間,例如一座宮殿寶座所在的房間。《造物主的恩賜》一書,權威地提出「米哈拉布」是「諸王的至尊所在」和「所有地點中最大、最前、最尊者」。《伊斯蘭教清真寺》一書,除了引用阿拉伯文獻以外,還引用德國學者特奧多爾·內爾德克和其他學者的觀點,認為「米哈拉布」最初指的就是寶座所在的房間。

克爾白Kaaba(阿拉伯語:الكعبةal-Kaʿbah-天房

卡巴聖殿等,是一座立方體的建築物,意即「立方體」,位於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禁寺內。相傳是第一個人類阿丹(亞當)興建的,並由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和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父子共同修建的。伊斯蘭傳統認為克爾白是天堂的建築「天使崇拜真主之處」(阿拉伯語:البيت المعمور,克爾白在地上的真實版,而克爾白的位置就直接在天堂建築之下。《古蘭經》記載:「為世人而創設的最古的清真寺,確是在麥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嚮導。」

克爾白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聖地,所有信徒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必須面對它的方向祈禱,而且伊斯蘭教的五功包括了朝覲,也就是到麥加去朝拜。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又名化覺寺,俗稱東大寺;佈局呈東西向長方形,寺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坐西朝東,其圍牆東西245米,南北47米,為國內佔地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分五進院落,每 進庭院均為四合院模式,由樓、台、亭、殿前後貫通。第一進院落正中的磚砌大照壁是全寺中軸線的起點。經過第二進院落的敕修殿,就可以看見位於第三進院中央的一座八角琉璃攢尖頂的邦克樓-省心樓。再穿過第四進院落的鳳凰亭,第五進院落的禮拜大殿便映入眼簾。 它位於全寺中軸線的頂端,體量巨大,可容納千余穆斯林做禮拜。觀整座清真寺,中軸線的兩側依次排列著各式碑樓、石坊、門樓、南北對廳和廂房等附屬建築,秩序井然,氣勢連貫。庭院與建築比例恰當, 色調和諧統一,空間開敞通透,有力地烘托了這座別具中國古典韻味的清真寺宗教氛圍的建築群落。 四合院式佈局的特點是院落循序漸進,空間深邃雄偉;建築佈局規整,氣氛嚴肅且富於序列感;再搭配殿內華麗精緻的阿拉伯文雕刻藻飾,使中國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廣濟街有一段趣事;說是有一年,一位秀才到城裡尋訪老友的時候,路過一個茶水攤,口渴了想喝茶水又不願意付錢,便在賣茶水的老漢跟前賣弄文采博茶喝,老漢向秀才拋出了上聯:南廣濟,北廣濟,南北廣濟濟南北。半天秀才愣是沒想到下聯,只好出了雙倍茶水錢。後來到了朋友家,朋友家剛剛啟蒙讀書的孩子在旁。閒聊博茶喝的事,朋友的孩子也非常好奇很,想知道是個什麼上聯,秀才想著自己都不會的一個上聯,一個孩子怎麼可能會。誰知他剛說完上聯,這孩子就脫口而出: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

沿北廣濟街,在西羊市和廟后街形成的十字路口東北角有甑糕店,再向北大皮院西口路北的小酥肉遠近聞名。
北廣濟街走到最北邊和東西走向的紅埠街形成一個丁字路口,也就是整個廣濟街的最北邊。

西安 飲食

歷史的緣故,西安的飲食文化代表簡單的麵食嚼出的甘津。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因回族居住較為集中,清真飲食在西安當地佔有一定比例,如羊肉泡饃、臘牛羊肉。本地漢族小吃有肉夾饃,涼皮。而Biángbiáng以其獨特的名稱引得格外引人注目,衍生的麵食Q彈’香甘有嚼勁。

著名食品:牛羊肉泡饃肉夾饃葫蘆頭泡饃酸湯水餃涼皮肉丸胡辣湯油茶麻花甑糕、油潑面、羊肉串等。

牛羊肉泡饃

泡饃就是『飥飥饃+牛/羊肉高湯』煮製的一種食物。『飥飥饃是一種『死麵』(沒發酵過的麵團)烤製的餅,吃起來有點像槓子頭,只是沒有那麼硬。是一種直接吃要用力嚼的餅,吃得到麵香是品嚐飥飥饃食物的樂趣。

牛肉或羊肉泡饃;掰完饃要讓店員送去裡面給師傅煮,麵塊吸飽了濃郁的牛/羊肉湯汁,上面再放上幾片剛燙熟的肉跟些許冬粉。有機器撥好的饃,但是就是要手撕的才有那種不規則,可以吸收湯汁的層次跟口感。泡饃的煮法有多種,依據湯跟麵佔的比例分為『單走、干拔、口湯、水圍城』不同吃法。

湯頭很濃郁,油脂豐富、香氣十足,煮軟的饃吸飽了湯汁,又軟又有勁。配菜『糖蒜』; 功用類似於滷肉飯裡的醃蘿蔔,口感是醃製的脆, 酸甜的味道。

臘牛羊肉
傳說西元1900年慈禧太后西行至西安,禦輦(“輦”是古代皇上皇后出行的一種車具)行到北廣濟街口,恰逢老童家正在煮製臘羊肉,於是聞香止輦,品嘗老童家的羊肉後,讚不絕口。

當時廣濟街至城隍廟一段路成坡勢,慈禧見此地是慢坡,又是在坡前停輦,隨命兵部尚書趙舒橋之師刑庭維手書“輦止坡老童家”六個大字,爾後製成金字招牌,賜掛于老童家店首,從此“輦止坡老童家”的臘牛羊肉就名揚古都,譽滿華夏。

肉夾饃

肉丸胡辣湯

小酥肉羹

油茶麻花

Biángbiáng

油潑扯麵,是流行於中國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知名傳統風味面食,屬於扯面。

Biángbiáng面是陝西關中特色傳統風味麵食,是傳統的陝西褲帶面。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通過揉、抻、甩、扯等步驟制作,面寬而厚,猶如「褲腰帶」,口感勁道。

由上等麵粉精製而成,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酸辣鮮香,利濕暖胃。

五油湖餅

是油糊餡,外面果超薄脆酥餅皮,內餡是實實在在的牛肉,煎餅所用的是菜籽油。香噴噴的口感超級好。

麻醬涼皮

源於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另說是從唐代「冷淘麵」演變而來。涼皮又稱皮子、釀皮子、麵皮、擀麵皮、米皮、釀皮,是中國西部以及中國北方眾多地區的小吃,起源於陝西關中地區,被許多人認為是陝西小吃中最受歡迎的品種。以「白、薄、光、軟、釀、香」而聞名。涼皮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因為「涼」,所以在夏天吃的人更多。

有熱米(面)皮、擀麵皮、烙麵皮、釀皮等。口味有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種口味。從製作方法上可大體分為:蒸麵皮、擀麵皮和烙麵皮。蒸麵皮的主要製作方法是由麵粉(將麵筋洗出)或米粉加水均勻攪拌製成糊狀,盛入圓形平底的金屬容器,搖擺涼皮容器使麵/米糊平展得鋪在容器底,然後放入開水鍋或蒸籠內蒸製(蒸熟後的圓形整張皮子大約0.5厘米厚,直徑近1米)。隨後把涼皮過涼水冷卻,用近1米長、20餘厘米寬的大鍘刀切成寬0.5厘米至2厘米的長條(根據製作材料不同,顏色有稍許不同),調拌時可根據不同風味加入芝麻醬辣椒油、麵筋黃瓜絲、豆芽汁和時令蔬菜等。

甑糕

源于周,歷史悠久。蒸糕的深口大鍋古名為“甑”,因此得名。甑糕質地柔軟細膩,這種甜品小吃使用糯米、芸豆和紅棗等蒸成,熟後香味四溢。 

甑糕的下層白飯滲入棗色,呈鮮潤的絳紅色澤,上面一層芸豆,呈咖啡的褐色,再上層便是暗紅色的棗泥,最後棗泥上又撒一層碧綠的葡萄乾,賣相誘人。甑糕口感黏軟香甜,又很飽腹,是當地人喜吃的食品。

“陝西特產”

陝北的狗頭棗、周至獼猴桃-奇異果、西安臨潼火晶柿子、西安黃桂稠酒、紫陽富硒茶葉(100公克/100CNY~20CNY)、韓城“大紅袍”花椒、西鳳酒、鎮坪核桃。

西安黃桂稠酒

特別的飲料,大概是陜西人的飲品,觀光客很難買到小於600毫升產品,像薄酒釀湯汁,淡酸甜,味特殊,有偏好的吸引。

黃桂稠酒(加入枸杞稱枸杞稠酒)

西安稠酒、陝西稠酒、貴妃稠酒、臻品稠酒。古稱“醪醴”(讀勞禮)、“玉漿”、 別稱“撇醅”。。為中國古老的傳統佳釀,是陝西八大名貴特產之一,早已名揚天下。黃桂稠酒古稱“玉漿”,始於先秦,是陝西省關中著名特產。在商周時代,中國人就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稠酒。相傳在唐代時期,稠酒已在長安市普遍售賣。李太白因飲此酒詩興大發,留下許多首千古名詩。以前已是喜慶宴席之佳酌,尤為文人名士所喜愛。

稠酒,似酒非酒勝似酒,其汁稠、醇香、綿甜適口,酒精含量在1%左右。後來,人們在酒液中配以中藥黃桂,使酒味有黃桂芳香,故取名“黃桂稠酒”。

當年郭沫若在西安飯莊喝了熱騰騰的黃桂稠酒後,高興異常,連聲說此物“似酒非酒勝似酒”。

黃桂稠酒味道中帶著黃酒和醪糟的醇厚和一絲桂花的清香。狀如牛奶,色白如玉,汁稠醇香,綿甜適口。酒精成分低,老弱婦幼和不善飲酒者都可以喝。

黃桂稠酒的主要原料是米酒糖桂花。家常做法是將米酒反復兌水揉搓,得到了濃白的米酒,放火燒開後加糖桂花即成。

西鳳酒

燒酒白酒香型的概念;五種基本香型-清香、濃香、醬香、米香,以及“其他香型”(即與以上四種香型不一樣的香型)。1993年增列鳳香型的國家標準,1994年正式發佈;以酒廠廠名作為香型名稱的酒。中國白酒香型裡,濃香、清香、醬香、米香、豉香、老白乾香、藥香,等等,全是根據酒體的香氣特徵來作為香型名稱的,鳳香型的命名則是取自於西鳳酒廠的廠名,複合果甜呈現,感覺綿柔鳳香,其酒體的香氣裡並沒有“鳳”這個性質,55酒精度。

太白酒

水是酒之血,糧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各微量成分是太白酒之魂。具有“水之形,火之勢”外,風味更優雅,品質更高貴,特色更鮮明,情感更豐富,既熱情奔放,又醇意綿綿。太白酒沿用傳統工藝釀製,選用優質高粱為原料,以上等大麥、豌豆製曲,取用太白山主峰(次高峰海拔3666米)積雪融水作漿陳釀,土窖低溫發酵,老法續渣,泥封窖池,悠火蒸餾,掐頭去尾取心,分級入庫,精心勾兌,精釀成酒度為65°,屬清香型白酒。酒質“三無一清”,即無懸浮、無雜質、無沉澱,清澈透明。且香甜醇厚,甘潤柔和,協調爽雅,回味悠長,風味獨特。太白酒廠至今仍在沿用一種十分古老的貯酒容器-酒海,容器為一種血料容器,常以柳條編制而成,經過複雜的內壁處理,形成5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酒簍,為當地所獨有。所有出廠的太白酒均須經酒海貯藏3年以上,長期陳釀,邪雜成分大量揮發,酒精分子與水分子締合緊密,對人體的刺激作用減弱。所乙太白酒醇和綿順,不辣口,不刺喉,不燒心,不上頭。

註:

裝酒的容器

血料容器

是竹簍、木箱、或水泥池用血料紙貼上動物血(大多數用豬血)和著石灰製成的可塑性蛋白膠質鹽,糊在紙上,製成血料紙血料紙遇到酒精便形成半滲透膜,具有很好的防漏作用,如今的西風酒太白酒就是使用這種大型的酒摟,酒海,西鳳太白酒會有海酒味,是鳳香型白酒的一大特色,用酒海貯存酒,超過三年酒色會有變黃的趨向,血料容器也有很大的缺陷,是酒的天使份額嚴重, 為了減少損失需要掛蠟或者烤蠟維持。

陶瓷容器

陶瓷容器是歷史悠久的盛酒容器和貯酒容器,陶瓷容器器具表面有大量的孔隙, 孔隙網狀結構和極大的表面積,使其有氧化和吸附作用。 貯存酒能將新酒的腥味和其他邪雜味吸附掉。 同時陶瓷容器里還有許多元素;如矽、錳。 鈣、鎂等,對酒中的有機物起到催化作用,加速白酒的老熟進程,促進酒質提高。

同一陶瓷容器間隙貯酒比連續貯酒好,因為陶瓷的氧化吸附作用能力有限。貯存一批酒後在乾燥通風處休息養身再貯存酒更好。陶瓷壇容易破碎、破裂,需要小心謹慎呵護。 陶瓷容器上釉;不上釉差;上釉的較佳,上釉精良、完整需要檢查,上釉精良、完整可以減少酒滲漏損失。 選陶瓷壇時應該注意檢查沙眼及裂紋,裝酒前用清水清洗,並浸泡數日,去雜味。

金屬容器

鋁製貯酒容器和不鏽鋼大罐金屬容器通常被酒廠所使用。鋁製的容易出現白鏽,對人體有影響,逐漸被淘汰。不鏽鋼大罐用來大批量勾調酒,盤勾成品酒臨時貯存也用不鏽鋼大罐一般醬香酒勾調成品酒,需要貯存三個月至半年才罐裝酒瓶或者放入大酒缸(陶瓷)

紫陽綠茶 富硒茶葉

無憂何必去飲酒,清靜常品紫陽茶”; 紫陽是僅見的富硒密集區,紫陽境內廣泛分佈着中國少見的富硒岩層,含硒量高達5.66—32.06ppm。飲用天然富硒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經濟實惠又無任何副作用的補硒方法。

陝西省紫陽縣漢江兩岸的近山峽谷地區,層巒疊峯,雲霧繚繞,冬暖夏涼,氣候宜茶。“自昔嶺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茶園土壤多為花崗岩和片麻岩發育而成的黃沙土和薄層黃沙土,呈酸性和微酸性,礦物質豐富,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鬆,通透性良好,是茶樹生長的適宜地區。

紫陽毛尖所用的鮮葉,採自綠茶良種紫陽種和紫陽大葉泡,茶芽肥壯,茸毛特多。加工工藝分為殺青、初揉、炒坯、復揉、初烘、理條、復烘、提毫、足幹,焙香十道工序。

紫陽毛尖茶的特點是,外形條索圓緊細、肥壯、勻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內質香氣嫩香持久,湯色嫩綠、清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肥嫩完整,嫩綠明亮。茶富含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一硒,具有較高的保健和藥用價值。茶富含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一硒,具有較高的保健和藥用價值。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