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26 12:41:42瀏覽174|回應0|推薦0 | |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長於地上,萬物的榮盛興衰離不開天。 銀河 黃道 天球 銀河系是恆星、塵埃和氣體的巨大集合。恆星太陽,只是在一個巨大的宇宙空間中旋轉的數千億顆恆星之一。銀河系被稱為螺旋星系,從頂部或底部觀察它,看起來像一個旋轉的風車。太陽位於其中一個旋臂上,大約25,000光年,遠離銀河系的中心。即使能以光速(每秒300,000公里或186,000英里)旅行,需要大約25,000年才能到達銀河系中部。 銀河系;名字來源於希臘神話中關於女神赫拉在天空中噴灑牛奶的故事。在世界其他地方,銀河系有其他名字。在中國,它被稱為「銀河」,在南部非洲的喀拉哈裡沙漠,它被稱為“夜之脊樑”。 星系有不同的形狀。有些是螺旋星系,如銀河系。有些是蛋形橢圓星系,其餘的被稱為不規則星系。星系有很多不同的大小。較小的星系有數百萬顆恆星,而較大的星系則包含數十億顆恆星。 銀河系 銀河系是一個條狀的螺旋星系,由一個中央橫樑和凸起組成,兩個主要和幾個小螺旋臂從凸起中向外輻射。盾片-半人馬座臂,旋臂位於兩個主要的旋臂之間,其近端向內看是可見的,即朝向銀河系中心,其餘部分位於銀河系中央凸起之外,而英仙座臂則位於大小和形狀相似,但局部向外看更近,是遠離了銀河系在完美的觀測天空中明亮的、立即明顯的範圍。承載著細長的恆星結構,稱為銀河系橫樑和凸起。這些非軸對稱結構在其宿主星系中引入了扭矩,它們的演化中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在宇宙後期。在這些長期的、由銀河系橫樑和凸起驅動的進化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整個銀河系中恆星、氣體和暗物質含量的角動量的重新分配。因此,瞭解星系橫樑和凸起的形成和演化對於全面瞭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至關重要。 天球 天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假想球狀天空,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稱為黃道 (ecliptic),月球沿黃道兩旁移動的路徑稱為白道,星光則投射在天球面成為視覺上的星座 (constellation)。1922 年 國際天文聯會 (IAU) 提出 88 個星座的拉丁名稱,1928 年開始按這些名稱把全天劃分,每顆星位置 以赤道座標系統的赤經 (right ascension / RA) 和赤緯 (declination / Dec) 標明,原理與地球儀的經緯 線相似,某時刻的天體位置亦可用地平座標系統的高度 (altitude) 和方位角 (azimuth) 表示。 明亮的星星自古就有名字,後來有了系統編號,規則隨著知識與數量與時俱進,同樣一顆星有很多不同名稱。彗星以發現者命名,而小行星也可以讓發現者命名。這些名字都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的工作 小組規範、審查。 恆星的命名 不同文明對於星星有各自稱呼。中文所說「紫微星」就是北極星 (Polaris)。古代將宇宙天體的次序結構與封建等級的社會制度相對應,象徵天帝的星座位於北極星附近,位置不動,周圍為皇族、將相,臣民依序拱皇帝而行,北斗七星成為天帝的座車,其中四顆斗杓(魁)部分,叫做「天樞」、「天璇」、「天機」、「天權」;另外三顆叫做「玉衡」、「開陽」 「瑤光」,構成斗柄(標),魁標合而為斗。平常熟悉的織女星、牛郎星,這些都是明亮的 星星,古今中外各有多種稱呼。在中國神話中,牛郎星與織女星分隔在天河兩岸,每年跨過喜鵲所搭的橋得以團圓一次。牛郎星也稱做「河鼓二」(Altair) 為阿拉伯文「飛翔之 鷹」之意。織女星 (Veg) 阿拉伯文意為「翔降之鷹」。 大力神座-赫拉克勒斯與天琴座以及蛇夫座、天龍座、天鷹座和科羅納北極星的部分區域一起出現。 赫拉克勒斯的主體只是 在中心的上方和左側,而天琴座,明亮的織女星在附近下部中心邊緣。蛇夫座的北端朝上,右邊是左下角的德拉科的頭。兩顆星接近 togethr 右上角是Rasalgethi (Alpha Herculis) 和 Rasalhague (Alpha 蛇夫座)。Zeta Aquilae 位於右下角附近,而 Epsilon 和北冕座 -Iota Coronae Borealis 就在頂部中心的左側。 整個圍繞著地球的天空,也依赤緯’赤經分成不同區域。中國古代 以「星官」為星星分組,之後全天空分成三個大區域「三垣」,還有月亮每天留宿所在的 「二十八宿」。近代天文學則將整個天空 分成88個星座。多以西方神話人物、動物、器皿為名。 17世紀初期德國天文學家 Johann Bayer (1572-1625) 出版的星球目錄中,首先以 希臘字母來為星座當中的星球命名,某星座當中最明亮的星以第一個希臘字母命名,稱為 α 星,次之為 β、γ,以此類推。科幻故事常聽到阿爾發星,其實每個星座都有一顆,全天空共有88顆。只不過並非都很明亮。大犬座的主星(α Canis Majoris)就是有名的天狼 星 (Sirius),是全夜空最明亮的恆星,亮度達負1.5等;天蝎座α星,中文稱為「心宿二」 (Antares) 視星等為一等;南魚座α星 (Fomalhaut) 中文名字為「北落師門」,也是一等 星。巨蟹座由於位於黃道面上而名氣響亮,但是整個範圍內缺乏亮星,所謂「山中無老 虎,猴子當大王」,巨蟹座α 星的亮度只有四等多。最不起眼的應該是位於南天球的山案 座 (Mesa),其主星甚至只有五等。 獵戶座是知名的星座之一,特征是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輕鬆看到獵戶腰帶星群,就是一條標記獵戶“腰部”的三星。耀眼的星座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它的位置,只是形象不同。 古代蘇美人把這些星視爲一隻綿羊。參宿四的拉丁名Betelgeuse意爲「腋窩」,指的就是「綿羊的腋窩」。 在古中國,獵戶座是廿八宿之一,即「參宿」。「參」就是「三」的國字大寫,指獵戶腰帶上的三顆星。中國傳統中,有「三星高照」的說法,認為三顆亮星高照,象徵吉祥幸福、健康長壽和富裕。「三星」即指參宿一、參宿二與參宿三。還有「三星正南,就要過年」的諺語,表示這三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農曆新年的關係。 古埃及人認爲這些星是奉獻給光之神──歐西里斯(Osiris)的貢物,一些金字塔與獵戶座有密切聯係。 北半球的觀測者可以在天空的西南部看到它。在南半球,獵戶座位于天空的西北。獵戶座屬于獵戶座家族,其中還包括大犬座、小犬座、天兔座和麒麟座。它們代表了一個狩獵場景:獵戶和他的狗追逐野兔,而獨角獸則騰躍而過。 「行星」指的是那些繞著恆星轉、而且不會自己發光的天體。它的的英文字源在於古希臘文中的意思是「徘徊之星」,來與其他在天上相對位置不變的恆星作區別。 水星-辰星、金星-太白、火星-熒惑、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命名都有獨特的典故,到了漢代才真正與五行之說融合在一起。除了出現在許多的典籍外,這幾顆星的出現、運行也影響著歷史,甚至能動搖整個朝代的發展。 水 星 和 金 星 的 軌 道 在 地 球 軌 道 之 內 , 所 以 稱 為 內 行 星 。從 地 球 看 來 , 它 們 和 太 陽 永 遠 形 影 不 離 , 由 太 陽 東 面 走 到 太 陽 西 面 , 再 回 到 東 面 。 由 於 它 們 和 太 陽 靠 得 很 近 , 所 以 只 能 在 日 出 前 或 黃 昏 後 看 到 它 們 。 在 日 出 前 出 現 的 金 星 , 我 們 稱 為 晨 星 , 這 個 階 段 約 維 持 一 段 日 子 , 當 金 星 在 日 落 後 才 出 現 , 這 時 便 稱 為 昏 星 。 其 他 行 星 ;火 星 、 木 星 、 土 星 、 天 王 星 和 海 王 星 ,稱 為 外 行 星 。 由 於 它 們 亦 會 繞 日 公 轉 , 所 以 在 天 球 上 的 運 動 , 基 本 上 是 由 西 向 東 移 動 ﹐我 們 稱 之 為 順 行 。 但 由 於 地 球 的 公 轉 速 度 較 快 , 所 以 它 們 有 時 被 地 球 「 趕 過 」 , 這 時 在 地 球 看 來 , 它 們 在 天 球 的 運 動 會 完 全 倒 轉 , 變 成 自 東 向 西 ; 稱 之 為 逆 行 。 ( 內 行 星 也 有 順 行 和 逆 行 。 ) 通 常 , 外 行 星 每 次 會 逆 行 數 星 期 至 數 月 不 等 , 所 以 不 可 能 一 夜 間 看 到 外 行 星 順 行 、 逆 行 再 順 行 的 運 動 。
木星; 太陽系的行星中,木星和土星是氣體巨星 。因為在夜晚以肉眼很容易就看見它,當太陽的位置很低時,偶爾也能在白天看見,因此自古以來就為人所知。木星是距離太陽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目前已知有95顆衛星。道教將木星擬人化成為福星,羅馬神話就是朱庇特。羅馬星期的Jovis也重新命名為Thursday。 木星每一年都向東方移動,跟日月的東升西落相反。木星在天上的相對位置每一年會向東移動30度,大約12年左右就會重複一次。與地支的數量相同,因此木星就被用來紀年、稱為「歲星」。漸漸地傳統信仰中就多出了一顆假想的「太歲」星。太歲的週期剛好12年,而且在天上的運行是往西方移動,完美地符合曆法的需求,久而久之後代就改用太歲來紀年了。木星在五行中代表的季節是春季,象徵萬物生命的起始,被認為是顆福星。相反地,太歲則被認定是顆凶星;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的口號:「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中的「歲在甲子」就是在說當時是年份是甲子年。所以太歲所在的地支(值太歲)、以及對面的地支(沖太歲)就要安太歲來消災除厄。太歲牛年,而牛的對面是羊,因此需要安太歲的就是牛、羊兩個生肖的人。隨著各地的信仰不同,要安太歲的生肖也會不太一樣,有時候還會多了破太歲、刑太歲等其他組合。 星官劃分 古代的天區劃分主要為「次舍」,意為星辰停留之處,主要作為日月五星的位置記錄,分為兩大系統,十二星次與二十八舍,即二十八宿。 十二星次在先秦早已誕生,是一套將赤道或黃道十二等分的座標系統,作為天文學記錄一直沿用至清代。二十八宿則由分至點的參考星逐漸演變成的二十八顆為主的距星座標系統,隨著星官的增加與後世的整理而劃分為天區。 十二星次與古中國地上州國配對的分野 中國殷商時期就有了「十二次」,古人根據歲星(木星)每十二年(實爲11.86年)運行一周天的規律將黃道帶均等劃分,即星紀、玄枵(ㄒㄧㄠ)、娵訾(ㄐㄩ ㄗ)、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類似於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如《國語》中記周景王時伶州鳩的話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鶉火就相當於獅子宮。 分野亦將地上的州、諸侯國劃分為十二個區域,使兩者相互對應。就天而言,稱為「十二分星」;在地而言,稱為「十二分野。」也有以二十八宿劃分分野的。《晉書·天文志》記載了十二州乃兗-ㄧㄢˇ州、豫州、幽州、揚州、青州、并-ㄅㄧㄥ 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十二州,分別由鄭、宋、燕、吳(越)、齊、衛、魯、趙、魏、秦、周、楚十二古國瓜分,如箕、尾二宿代表燕·幽州。 地理上屬於東方的地區,便會與東方的星空對應,如豫州對應東方。但是也有像屬於南方的揚州卻對應到北方,屬於東方的徐州卻對應西方等情形,對此陳久金《中國星占揭秘》一書認為這與四象實際是指四方臣民信仰之圖騰的代表有關。例如揚州的吳越奉夏祀(ㄙˋ),夏人原居北方,是顓頊-ㄓㄨㄢㄒㄩˋ後裔,以龜蛇為圖騰,故吳越地理上雖在南方但卻對應北方天區;徐州的魯之宗室出自周,而周人出自西羌,以虎為圖騰,故對應西方天區;雍州的秦,其人民為伯益後裔,原居東方與南方,以鳥為圖騰,故雍州雖然地理上屬西方,但劃分到南方天區;而周人雖然出自西羌,但三河地區本屬南方鳥圖騰民族的生活範圍,故仍劃分到南方天區。 《史記·天官書》將全天星空劃分為五大天區,以天北極為中心,將附近的星官劃入「中宮」,之外分為再分四方天區,為「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 《晉書·天文志》將星官分為「中宮」、「二十八舍」與「星官在二十八宿之外者」三大類,「中宮」包含所有二十八宿以北的星官,為中官星,以南為外官星,「二十八舍」則分為東北西南四個天區,總共六個天區。 五宮 《史記·天官書》將全天星空劃分為五大天區,以天北極為中心,將附近的星官劃入「中宮」,之外分為再分四方天區,為「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 中宮:天區範圍與今日紫微垣相當。 西宮咸池:今日西方白虎七宿的主要星官都位於此區 。 北方玄武:今日北方玄武七宿的主要星官都位於此區 。 《丹元子步天歌》首先將全天星官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共31塊天區,沿用至今。三垣;紫微’天市’太微垣。 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北辰最尊者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乙之坐,謂最赤明者也。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中星不明,主不用事;右星不明,太子憂。鉤陳,後宮也,大帝之正妃也,大帝之常居也。北四星曰女禦宮,八十一禦妻之象也。鉤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禦群靈,執萬神圖。抱北極四星曰四輔,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大帝上九星曰華蓋,所以覆蔽大帝之坐也。蓋下九星曰杠,蓋之柄也。華蓋下五星曰五帝內坐,設敘順帝所居也。客星犯紫宮中坐,大臣犯主。華蓋杠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陰陽而配節候,故在帝旁,所以布政教而授農時也。極東一星曰柱下史,主記過;左右史,此之象也。柱史北一星曰女史,婦人之微者,主傳漏,故漢有侍史。傳舍九星在華蓋上,近河,賓客之館,主胡人入中國。客星守之,備奸使,亦曰胡兵起。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禦官也,一曰司馬,或曰伯樂。星亡,馬大貴。其西河中九星如鉤狀,曰鉤星,直則地動。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鬥,知人吉凶者也。太一星在天一南,相近,亦天帝神也,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兵革饑謹、疾疫災害所在之國也。 註: 六甲 六甲是中國古代星官名,屬三垣之中的紫微垣。六甲六星;指天干地支相配中的甲子、 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甲共由六星組成,在現在通用的88星座中分別屬於鹿豹座和仙王座。 甘石星經;六甲六星在華蓋之下,槓星(象徵華蓋的柄)右下,主分陰陽,而配於節候出入,故在帝座旁, 所以布政教而授農時也。 二十八宿;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佈的一圈星宿。也用於排列和組織星座;隋代丹元子《步天歌》對全天星座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分區,將天北極附近的星空分成三垣,其餘星座縱向分割成二十八個天區,按赤經度分入二十八宿。如角宿天區就包括角、南門、天門、平道等十一個星座。
註: 南中天-在中天時,天體經過上子午圈,並且到達它在天空上的至高點 在給定的任何一天,因為子午圈固定在地平坐標系上,所以天體都將呈現漂移。在中天時,天體經過上子午圈,並且到達它在天空上的至高點。一個天體的赤經和當地的恆星時可以用來確定該天體中天的時間。 二十八宿天區主體,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古人為比較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 “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 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 。 二十八宿 定位 古人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共稱為“七曜”星的,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除了“七曜”星圍繞地球旋轉外,天空中的其他星星,其相互間的位置都是恆久不變,因此稱它們為“經星”,現代稱為恆星。可以利用恆星做標誌物(參照物),來確定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共“七曜”星的運行所到的位置。 因此,就出現了太陽定位與月亮定位的兩種說法 。 28宿 以地球公轉太陽定位 站在地球上觀測28星宿,太陽在太空背景中緩慢移動,一年正好轉一圈,古人將太陽經過的這條路徑稱為“黃道”。 又觀察到在「黃道」周圍分佈多個結構形狀不變的星圖(多個星星組成的一個圖像),於是,將它們定為太陽運行的參照物。 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一周,需要365天,觀測到太陽大概平均每過13天就要經過一個星圖,經過365天后,太陽又回到了原來對應的星圖位置。 所以,用365天除以13天,得到28.07個星圖,取整數定為28個星圖。 於是,古人就把「黃道」周圍分佈多個結構形狀不變的星圖,劃分並組合成二十八組星圖。 根據星圖的形象,分別為它們形象化的命名;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合成星圖像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合成星圖像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組合成星圖像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組合成星圖像玄武。 二十八星宿;古人把太陽每13天經過的星圖,月亮每1天經過的星圖,其經過叫做停留,住宿的意思,其經過停留的星圖形象叫做“宿”或“舍”,其義為休息的地方(宿舍或寢宮)。 所以,中國古人稱為「二十八星宿」、或稱「二十八宿」、“二十八舍”等等,區別西方的“十二星座”(或“黃道十二宮”)。 太陽系內崇拜(崇拜日月、五顆行星)與中國延伸的太歲紀年系統、太歲敬仰外,中國以前就崇拜天體恆星。這些恆星在天空中有著恆常不變的週期,在天球(周天)上同個位置隨著日升月落且繞著北極星轉動。 對於北斗七星的尊崇,後來目光轉於北極星(勾陳),並將天空分為紫薇、三桓等星宮為中心,並且有了四方四象(朱雀、青龍、玄武、白虎)。這些方位崇拜,後來跟地支方位結合後,融入太歲信仰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出沒的觀測方法 第一是在黃昏日落後的夜幕初降之時,觀測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宿,稱為「昏見」; 十二地支來源於二十八 宿 地支來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種一年的表達。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最核心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符號。古人以「萬物興衰、陰陽交替的循環過程」解說這十二個地支字。 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 天干地支組成並形成了古代漢族曆法紀年。 在漢族民俗學上認為地支對應一些預兆。十天干相對於十二地支而言,則為陽; 十二地支相對於十天干而言,則為陰。 爾雅·釋天;“歲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月。 同樣十二地支的順序也蘊含著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 “子”就是“蘖-ㄋㄧㄝˋ”,表示萬物繁茂的意思; “丑”就是“紐”,是用繩子捆住的意思; “寅”就是“演”,指萬物開始生長的意思; “卯”就是“茂”,指萬物茂盛的意思; “辰”就是“震”,指萬物震動生長的意思; “巳”就是“已”,指萬物已成的意思; “午”就是“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候; “未”就是“味”,是萬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是萬物初具形體的意思; “酉”就是“鮑”,指萬物十分成熟的意思; “戌”就是“滅”,指萬物消滅歸土; “亥”就是“核”,指萬物成種子的意思。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 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 四萬五千年(4500年; 當時的萬,是今時的千;當時的千,是今時的百。),日月五緯一輪轉。 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 乘風雨,夾日月以行。 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共治一萬八千歲(1800年)。 天皇被跡(退位)在柱州崑崙山下。 註: 五緯 五緯,亦稱五星,是中國將熒惑星、辰星、歲星、太白星、鎮星這五顆行星合起來的稱呼,它們與五行分別對應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五星與日、月合稱七政。
天皇時代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與地道決定着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 十天干;古代賢人找出十個字,來代表地支透露在外(地支藏干),可以明確用眼睛看到的事象。天干是在上面,外表可見之意,干是樹的主幹之意,干是從幹而來,相反的,地支指在下面和內涵不易為人所見之意,支是樹的枝葉也,支從枝而來。六十甲子是:陽配陽,陰配陰而成。 《三命通會》:「夫幹猶木之干,強而為陽; 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 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 天、地、人各有主要的兩面性,表現在天道為「陰陽」,表現在地道叫「柔剛」,表現在人道稱「仁義」。 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製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 太古時代就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 天皇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干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是依據十二節氣和十二地支,由節氣地支所代表的專旺五行,透出在外,就是天干。 五行學說始見於夏商時期,於春秋戰國得以完善。五行最初被稱為五材,包含了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元素,古人認為萬物皆由這五種基本元素所構成。易學命理、中醫學、養生學說與五行有著密切的關連。 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之中,相生的同時寓有相剋,反之;相剋同時也寓有相生。任何事物並非相生就好,相剋就壞,相輔相成,才能得以運行;自然界的食物鏈,必需透過不斷的循環與制約,才能保持宇宙萬物的平衡。因此,將五行相生視為「循環」,五行相剋可表「制約」。 五行相生;即有助長、促進之意,代表五行之間互相滋生、互相助長的關係。 五行相成;相成是依照五行相剋的次序,產生互相成就的現象。如金屬需經火 鑄,才能成器。 五行相乘;指一方過於旺盛,導致產生過強的剋制現象。如水剋火,若彼此皆為平衡的狀態,則為制約,倘若水過於強盛,則會造成損害。 五行相侮;本為被剋的一方太過旺盛,產生反方相剋制的現象。如金本剋木,但若遇上木盛且強之際,則會遭其折損。 五行 節氣 旺 相 休 囚 死 五行於四季之中,有不同的盛衰,依照五行衰旺的程度,以旺、相、休、囚、死五字表示。當令者旺、我生者相、先我者休、克我者困、我剋者死。 旺 相 休 囚 死的意義 相;意表次旺,隨旺氣而生。如木能生火,故「火」在春分之時,則可隨木而旺。 休;旺盛之期已過,轉為休息之狀態。如「水」在冬季最旺,轉到春季則進入休息的狀態。 囚;表無力之氣,顯得一籌莫展。如五行中,金本剋木,但逢春季之時,木旺反欺金,故將「金」困住。 死:五行最弱之時,難有反抗之力。如五行之中,木剋土,故在春季之時,草木生氣盡收,木盛「土」則死。 地支之名來自《白虎通》以天干為主幹,地支為枝葉,稱「甲乙者,榦也;子丑者,枝也」。《白虎通》的說法又來自《淮南子》「數從甲子始,子母相求」、《史記》「十母十二子」,從「母子」之義演變而來。史記的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就是指十二地支。地支藏干;十二地支暗藏二十八天干,代表天上二十八星宿。 十干最初用來紀日,十二地支則是紀辰,古文獻中即常以「日」稱天干,「辰」稱地支。「辰」在古代指日月之會,是每月朔日太陽與月亮會合的方向,由於每月移動一位,一年有十二月,因而也就有十二辰。古代以每月昏時(晚上七點到九點)觀察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確定現在所在的月份,稱為「斗建」、「月建」(由於歲差造成的偏移,古、今北斗斗柄在昏時的指向已經不同)。 地支十二辰是來自觀察北斗七星運行軌跡的序時、月建之法。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是陽曆月。陰曆月(朔望,分為初一十五等;中氣。),配十二地支,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 十二辰天區的逆時針排列應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北斗七星的左行軌道而確立,而非木星十二次的右行軌道。中國古代的傳統思維為天道左旋、地道右轉,代表天道的「月建」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以逆時針左行為主。代表地道的「月厭」十二辰,為順時針右行;厭魅之神也,與月建相反。 將一天用十二辰加以配置形成的計時制度,即是十二時辰,萌生於西漢式占和曆算中的「日加」十二辰,十二時辰是從十二辰衍生出來的產物。 古代人為了度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道帶分成十二個部分,稱之“十二次”。西方也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把黃道帶分為白羊,金牛等十二個等分,叫做黃道十二宮,與中國的十二次劃分的界限劃分稍有差異。古代把木星的恆星週期定為十二年,被用來記述歲星-木星的位置。 孔說釋四象為五行之木、火、金、水,土旺四季、方位居中,不入四象,釋兩儀為天地。 十二地支的五行 方位 子:五行屬陽水,位居北方。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