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14 13:29:08瀏覽266|回應0|推薦0 | |
宇宙星移 地象變換 規範物動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這是伏羲氏觀物取象描述宇宙形成的過程,也是先天八卦及其次產生的過程。 八卦符號兩兩相重,構成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畫。 為區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稱八卦為“經卦”,六十四卦為“別卦”。 任意兩個經卦相重疊,可得一別卦。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是先天八卦方位的理論依據,是講八卦自身匹配對待的群體。 每一別卦有四部分組成: 卦畫(卦的符號),即六條符號(爻)組成。一別卦由兩經卦組成;居下部分稱內卦(又稱下體),另一部分稱外卦(又稱上體)。 卦名,卦畫的主題,是對卦畫最簡要的說明。 卦辭,在卦名後面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叫卦辭,卦辭是對一卦六爻總的說明。 爻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個符號組成,每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 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 卦象: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 往往用八卦卦象來稱呼六十四別卦。以兩個經卦卦象稱呼一別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組成的卦畫,稱為否卦; 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組成的卦畫,可稱為遁卦。 明末清初黃宗羲整理《宋元學案》稱為「方圖四分四層圖」,包含了卦畫、卦名、卦象; 方圖圖形對稱, 以方圖的中心為基點,恰好是一個對稱圖形,也就是相對位置上,兩卦的陰陽剛好相反(錯卦)。 方圖內外四層; 最內層(紅線)為“巽、恆、益、震”4個卦。 圍繞在外(綠線)有12個卦(坎、渙、解、未濟、井、鼎、屯、噬嗑、既濟、家人、豐、離)。 藍線外一層為20個卦(艮、蹇、漸、小過、旅、咸、蒙、困、蛊、大過、頤、隨、賁、革、損、節、中孚、歸妹、睽、兌)。 最外層(棕線)有28個卦(坤、剝、比、觀、豫、晉、萃、否、謙、遁、師、訟、升、姤、復、無妄、明夷、同人、臨、履、泰、大畜、需、小畜、大壯、大有、夬、乾卦)。 各層卦數“4、12、20、28”為等差數列。 方圖八純卦連成一斜線; 由右下角往左上方(灰線),分別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純卦。純掛;內卦和外卦為同一經卦所組成的別卦。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圓圖 北宋五子之一邵雍以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圖為本,作河洛數術《皇極經世》所適用的象數法則,大至元、會、運、世(一元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之數為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小至年、月、日、時,推演天道的消長與人事(朝代國運)的治亂興廢。 註: 皇極經世 是邵雍(北宋理學家,1011-1077) 象數學的思想體系充分體現的著作。全書主要論述邵雍有關「先天學」思想,撮取了佛家對於形成世界「成、住、壞、空」劫數之說的觀念,揉入易理「盈、虛、消、長」、「窮、通、變、化」的思想,以數理推論天地萬物人事的變化,架構起一個囊括宇宙、終始古今、天時與人事互驗的完整體系,並找到了統領這一體系的最高法則。一元便是代表這個世界文明形成到毀滅終結的基數。在邵雍看來,人類文明的發展週期為129,000年,此後地球進入冰河時期,生命重新誕生,人類文明再次復興,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圓布者,乾盡午中,坤盡子中,離盡卯中,坎盡酉中,陽生於子中,極於午中。 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 其陽在南,其陰在北。 方布者乾始於西北,坤盡於東南,其陽在北,其陰在南。 此二者,陰陽對待之數。 圓於外者為陽,方於中者為陰。 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者也。 為陽為天者清輕之氣,為陰為地者重濁之氣;宇宙萬象均源乎無極,秉乎太極,二氣存乎其中,天道有二氣為陰與陽,始成其象,而得以運行日月;地道有二氣為剛與柔,始成其質,而得以生成萬物;人道有二氣為仁與義,始成其德,而得以成聖成賢。 八卦五行; 乾、兌(金); 震、巽(木); 坤、艮(土); 離(火); 坎(水)。 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冬; 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 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冬,衰於春。
易經 – 周乂後天八卦 《易經》即指《周易》; 《周易》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 傳是對經的解釋。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稱為《易經》。 《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道家與陰陽家的《易傳》。 《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象 數 理 象:是卦象,同樣一個象會有不同的解釋,以角度方向來理解。象是開關,開是陽、關是陰,角度方向理解現象。 數:每一個卦象是由陰或陽的爻來組成,是數的變化。一而二、二而一,就是一分為二、二合為一的意思,是不斷變化的過程,是不可能維持現狀的天時節氣的過程;數即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理:象和數是變化的,不是固定的東西,但「萬變不離其宗」,是理。 孟喜的卦氣理論架構, 以四正卦配四時、二十四爻主二十四節氣、六十卦配七十二候的用法, 以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來主掌一年的節侯時序,其中震、兌、離、坎「四正卦」分主春夏秋冬四季,震為春,兌為秋,離為夏,坎為冬。 四正卦共有24爻,每爻則又分掌一個節氣。 最後則又以四正卦之外的六十卦分掌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而有六日七分之說,也就是六十卦每卦分掌6日又7分,也就是6又7/80日。 卦氣說強調以「氣」為本,常用於觀陰陽、行占驗,以通曉世間災眚(ㄕㄥˇ) 、測算事情發展吉凶為主要目的,作為漢代《周易》「象數」學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成就之一, 特別是將“卦氣”作為統治階級德性的檢驗標準,在國家氣運方面的運用猶被重視。 相比卦氣說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孟喜對「伯」「公」「辟」」侯“”大夫“”卿“等名稱的引用原因待究,卦氣說的範疇內,由於”伯“”公“”辟“所喻義的道德與權力規範了命名原則,使得”侯“”大夫“”卿“的命名有所依據,故而”伯“”公“”辟“三者所代表的不同含義和排列次序需要探究。 探究首要任務當從古代官職產生的背景、作用與卦氣說基本理論形成的共同點著手分析“伯”“公”“辟”,而“侯”“大夫”“卿”是對“辟”“公”的承繼和順延,僅在名稱上起到指代作用。 文王 西伯 善理四時節氣 治理四方 易學 卦氣說體系內,孟喜以卦氣之德與官職之德相結合的方式作為命名的基礎理論支撐,借官職喻義的權力和道德,逐步構建起卦氣說的全部理論。 實際上,卦氣說根植於道德之中,通過官職把卦氣之德人格化,使義理脫胎於象數,象數蘊含著義理,兩者交融不離、難分彼此。 得益於孟喜人格化的命名,卦氣說完成了從檢驗陰陽災異的占算到對統治階級道德行為檢驗的昇華,不僅於漢代政治治理方面得以廣泛使用,提高了卦氣說作為象數學成就的層次。 四正卦 四正卦是以“卦象”和自然界的“象”為基礎確立,將四時的春、夏、秋、冬與四方的東、南、西、北在《震》《離》《兌》《坎》上統一。 震為動,斗柄指東,為正東方卦,萬物於春天始發、復甦;離為日,斗柄指南,為正南方卦,萬物展現全貌,彼此毫無遮掩;兌為說言(惠施民說,所以為亨。),斗柄指西,為正西方卦,萬物以其成說來表現自我。 坎為水,為正北方卦,萬物即將休憩、伏蟄,停止勞作。 故此,四正卦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合理性、正統性得到保證。 四伯卦即四正卦,意思為四方、四時,取自《周易》六十四卦中的《震》《離》《兌》《坎》四卦。 四正卦通過將空間上的四個方位與時間上的四個季節結合起來,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和春、夏、秋、冬。 根據《十翼》,亦稱為《易傳》-《說卦傳》所記載:「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先天八卦與八個空間方位是一一相配成對的,以震卦為起始點,位列正東,依照順時針方向,次序為:震卦,正東;巽卦,東南;離卦,正南;坤卦,西南;兌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東北。 孟喜將四正卦從先天八卦方位中剝離出來,選取《震》《離》《兌》《坎》為四正卦開啟卦氣說體系,《說卦傳解釋:“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同樣在季節和節氣的解釋方面,《易緯·通卦驗》也有所佐證:”艮,東北,主立春;震,東方,主春分;巽,東南,主立夏;離,南方,主夏至;坤,西南,主立秋;兌,西方,主秋分;乾,西北,主立冬;坎,北方,主冬至。 《易》所涵蓋的領域廣大、深遠,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在中國古代,《周易》與傳統星象學的關係也極其密切。 通過日常生活實踐對其進行歸納總結,早已意識到北斗星的斗柄(由斗衡、開泰、搖光三星組成)在不同季節的同一時刻,所指示的方位有所不同,因此可利用斗柄的指向作為季節的劃分標準,即“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鶝冠子·環流》)。 卦氣說「方伯」命名四正卦-「方伯」的德性與職能 取「方伯」命名四正卦、「方伯」的德性與職能是否可以支撐卦氣說,根本原因要從四方伯的官職起源看起。 四方伯又稱四伯、四嶽,該職位於堯帝時期設置,是實權的代表,作為當時統治階級的要職。 四伯的起源說法有兩種:第一種認為四伯為羲氏、和氏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堯帝命令羲氏、和氏為遵循上天的旨意,根據日月星辰的變化制定歷法、節氣,又分別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居住在鬱夷、南交、西土、北方四地,恭恭敬敬地觀察(視作對天神、星宿的敬畏)星象位置變化來確認四季,並根據晝夜長短的不同來劃分,即“日中星鳥(指南方朱鳥七宿)以殷中春...... 日永星火(“火,蒼龍之中星,舉中則七星見。)以正中夏...... 夜中星虛(北七宿的虚宿出现在南方的正方位。)以正中秋...... 日短星昴(日落時看到昴宿出現在中天,冬至到。)以正中冬“-《尚書·虞書·堯典》。 在這裡,四伯根據四季的變化,安排行使農耕的作息時間和鳥獸的培育繁殖。 就其職能而言,是以擔負民生問題為主要責任; 就其地位而言,可指導、統領舉國上下的農業生產,是保障百姓生存基礎的重要部門。 第二種認為四方伯即是“四嶽”一人,為共工的從孫伯夷,因擅長祭祀天神而被重視,從而輔佐堯帝。 《毛詩正義》中首先對伯夷的才能進行描述,其人可“掌天神人鬼地祇之禮,總主諸神,故掌四嶽之祀。 其掌四嶽之祀者,則四嶽皆掌之。 由掌四嶽,故獨得四嶽之名。 堯帝通過對四嶽的祭祀認可伯夷,並委以重任,使之統管四嶽一切諸事。 因獨掌四嶽,而得「四嶽」之名用以指代其人,是對伯夷德性的肯定和榮耀的體現。 同時,《毛詩正義》中進一步闡釋了四嶽又稱為四伯的原因:「掌四時,因主方岳巡守之事,故稱岳也。 立四伯,既主四時,又主方岳,蓋因其時而主其方。 故此,四伯的稱謂在伯夷一人身上得以彰顯,是其地位與職能的映照。 註: 共工,又稱共工氏,又名康回。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帝王,也被當成水神; 共工為炎帝之後,為祝融之子。《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 ( ㄓㄨㄢ ) 頊 ( ㄒㄩˋ )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共工氏是軒轅裔黃帝王朝時代的部落名,把共工與驩 ㄏㄨㄢ 兜、三苗、鯀ㄍㄨㄣ ˇ列入四罪。 官職四伯的設立無論為四嶽的伯夷一人也好,還是羲和四子也罷,主要職責都是輔佐堯帝“祭四嶽”“掌四時”和“巡守四方”,保障國家的基礎運行。 在卦氣說中,四正卦除了不能進行祭祀這種人為行動,其作用、功能和地位與“伯”的職能如出一轍,集中體現在時間上的四時與空間上的四位,進一步引申出卦氣說的四方伯與上古時期官職的四方伯都是對整個作用體系的支撐。 卦氣說的「伯」的命名必然起源為四嶽之伯,而不是在伯夷死後或羲和四子死後發展的「八州八伯」。 但是在卦氣說殘存的餘卷中,四正卦《震》《離》《兌》《坎》的使用極少,故而影響力較為薄弱,作用也不甚明顯。 單就其四時用法不如四季之名通俗易懂、廣為流傳,僅作為後天八卦和先天八卦方位在空間方位上的名稱使用而言,並沒有建立單獨體系。 方伯作為四正卦的理論支撐,保證了四正卦確立的正統性,將其餘六十卦統稱為五德卦,分別以“公”“辟”“侯”“大夫”“卿”命名,並根據六日七分法開始建立整個卦氣說體系。 後天八卦 是「文王八卦方位圖」; 後天八卦次序; 乾坤六子。 卦氣理論可以追溯到神農氏。 卦氣學說將《易經》六十四卦與四時(春、夏、秋、冬)、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365.25日),以便更加方便地將《易經》六十四卦應用於生活中。 把「卦」和「氣」結合起來就可以用每個卦來表達事物的陰陽對立的靜態和此消彼長的動態特徵,從而洞察天機時運。 1卦氣是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象、爻相配合四時、十二月、二十四時、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365.25日),因此,卦氣學說可以理解為一個曆法系統。 3六十四卦中,除去坎、離、震、兌四正卦外的六十卦,分配給十二個月,每個月得到五卦,進而將每個月的五卦分為五爵(辟、公、候、大夫、卿)用於值日。 十二消息月為辟,表示君,其餘四雜卦為臣。 用於配四時的四正卦稱為方伯,各統一個季節。 易經八卦之外,可以八卦與八卦相疊,總計八八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畫,六畫成一卦。 每一畫,就是一個陰陽。 《易經》如此一卦六爻的組成就是為了描述「變化」,不論是自然亦或是人世間。 世上的變化若與人的願望配合,產生吉凶悔吝的評價。 由於變化一直在進行之中,人必須體認到「天道無吉凶」這個道理。 《易經》中的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它特定的名稱。 天道即為六十四卦所構成的萬物萬象的整體,任何事物都必須由整體觀之,不可「見樹不見林」,不可偏聽,只取某些好的部分而排斥壞的部分。 《易》者講象、數、理,其中“數”就是歷數,也就是天時。 天時決定萬物之行止; 孔子曰“時也,命也”。 聖人把萬物之行止劃分為五個階段,稱為“五行”,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表示。 其中「木」代表萬物生發的階段; “火”代表萬物旺盛的階段; “土”代表萬物盛衰轉換之際,養育後代的階段; “金”代表萬物退隱、斂收的階段; “水”代表萬物閉藏、歸命的階段。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順應自然,如萬物而有五行。 人順五行,則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人生之五行,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不同的特點和行止,總結出人之五德並配於五行。 這五德分別為仁、禮、信、義、智,其中仁配木,禮配火,信配土,義配金,智配水。 水德講智,智者樂水。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第六》)五行之水配五德之智,智者如水,內剛而外柔,順勢而行,以柔克剛,故智者樂水; 智者如水,其行曲直自如,懂得變通,故曰“知者動”; 智者如水,其流曲折卻心有朝宗,終歸於海,智者不惑,腹有宗旨,樂天知命,故常樂。 智者樂水,有所歸也。 水取象於坎,《易•說卦傳》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 又曰:「其(坎)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智者多慮,思有所歸也,人無所歸,則慌慌如喪家之犬。 智者樂水,天道聖心也。 五德配五行,最離不開的還是天時。 《易》以干支紀時,並以建寅為歲首,其中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 而按五行屬性來講,卯、辰屬木; 巳、午屬火; 未、申屬顯土; 酉、戌屬金; 亥、子屬水;丑、寅屬隱土。 《易》以六爻卦推演天下之理,六十四卦皆有其天時,而其中十二消息卦就是六十四卦的本源卦,六十四卦皆由十二消息卦變化而來,故十二消息卦就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的天時。 其中《臨》為寅卦,《泰》為卯卦,《大壯》為辰卦,《夬》為巳卦,《乾》為午卦,《姤》為未卦,《遯》為申卦,《否》為酉卦,《觀》為戌卦,《剝》為亥卦,《坤》為子卦,《復》為丑卦。 六日七分法將五德卦按“公”“辟”“侯”“大夫”“卿”的順序為一組,劃分成十二組迴圈,其中:十二辟卦包括《復》卦、《臨》卦、《泰》卦、《大壯》卦、《夬》卦、《乾》卦、《姤》卦、《遁》卦、《否》卦、《觀》卦、《剝》卦、《坤》卦; 十二消息卦 是在以陰、陽兩爻的此消彼長為基礎上的發展變化。 “陰消為虛,陽息為實,消息盈虛相為去來,消則降,息則升。 “子復,丑臨,寅泰,卯大壯,辰夬,巳乾,午姤,未遁,申否,酉觀,戌剝,亥坤。”謂陽息而升,陰消而降也。 陽稱息者,長也,萬物盛長也。 陰言消者,萬物成熟。 成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 自復卦起群陰乘淩於上,陽氣始生於初九,幾經積聚,至上九陽氣滿溢,成“六位時成,時乘六龍”(《易傳·乾卦·彖傳》)之勢,進而形成乾卦。 這也是萬物變化發展、終始之道,始為潛伏、終則飛躍,當潛則潛、當飛則飛。 如果不明白終始之道,應飛而潛、應潛而飛、應殺而生、應生而殺,“六位”便無法待時而動,因時而成了。 但物極必反、水滿則溢,乾卦初九陽動變為初六而成姤卦,自姤卦起,縱使群陽環繞,“陰始凝”(《易傳·坤卦·象傳》),潛藏於地下,雖然陰氣羸弱,但按“陰之道”累積馴致,必然經“履霜”(《周易·坤卦》),成“堅冰”(《周易·坤卦》),形成坤卦。 復卦始而坤卦終,迴圈往復、無有終始,既象徵著天地的盈虛、萬物的盛衰,也蘊含四季變化的根本,因此孔子解釋為“消息盈虛,天行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易傳·豐卦·彖傳》)。 這也是十二月卦稱之為十二消息卦的原因。 十二辟卦的含義 五德卦中最重要的是十二辟卦。 “辟,君也”(《爾雅·釋註》),是“君主”“天子”的意思。 為君,首先就需要有“君”的品行,做到仁、義、禮、信四德,其不同於尋常官宦和百姓所具有的德性,要“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易傳·乾卦·文言》)。 更要將君主的德性氤氲之氣流行於天地之間,縱使萬物品類不一,也可使之各行其道,隨其章法,這樣才是君德。 班固在《漢書》中也多次舉例京房《易傳》,提及“辟遏有德、辟退有德、大經在辟而易臣、辟不下謀,臣辟異道”。 因此辟卦不僅在功能上要統領「群臣」,在行動上也要做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易傳·乾卦·彖傳》)。 倘若“君”無其德,便會如《漢書·五行志》中《妖辭》所描述的“關動牡飛,辟為亡道臣為非,厥咎亂臣謀篡”的情形,無疑是君非君、臣非臣,國之將傾的景象。 漢代,卦氣說常用作對君主行為和道德德性的檢驗。 《漢書·谷永杜鄴傳》引入“卦氣”,通過對天象、人象的不同描述,來形容君王的“得道”與“失道”時的種種行為,引起的自然界災害與國家民生兩方面的具體表露。 當君王“得道”時,首先在德性上“躬行道德,承順天地,博愛仁恕,恩及行葦”;其次在自身行為約束和治民方面有“籍稅取民不過常法,宮室車服不逾制度,事節財足,黎庶和睦”的表現。 “卦氣”以君王言行道德為基礎,通過民生以及自然環境顯現出相應的象,這種象體現在“卦氣理效,五征時序,百姓壽考,庶草蕃滋,符瑞並降,以昭保右”。 君王在“失道”時,無論自身行為還是“卦氣”也同樣會有所表現:一方面德性上的缺失會導致日常行為上的荒誕不經,“失道妄行,逆天暴物,窮奢極欲,湛湎(沉迷)荒淫”,另一方面作為君王在處理朝政事務也是“婦言是從,誅逐仁賢,離逖(遠)骨肉,群小用事,峻刑重賦,百姓愁怨”。必然會導致“卦氣悖亂,咎徵著郵(天災的徵驗顯著傳播),上天震怒,災異屢降,日月薄食,五星失行,山崩川潰,水泉踴出,妖孽並見,茀星(妖星-土星)耀光,饑饉薦臻,百姓短折,萬物夭傷“。 在漢代歷史上,卦氣說不僅可以將自然與民生相結合的方式作為對君王德性衡量的標準,還影響著國家政治和國家事務的治理。 四正卦、十二辟卦、四十八雜卦 卦氣說中,孟喜雖然將六十四卦分為伯卦、公卦、辟卦、侯卦、大夫卦、卿卦六類,但按照實用性和重要性可分為三類:四正卦、十二辟卦、四十八雜卦。 四正卦分列四方領統四季,十二辟卦如十二綱領分管十二月份,而針對四十八雜卦卻極少提及,往往被人們忽視。 在四十八雜卦中,公卦的作用十分特殊,縱使公卦被歸於“雜卦”一類,從實用角度上並未強於其他雜卦,但在卦氣說的體系內排序仍在辟卦之前、位於五德卦之首。 次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代表著地位上的尊卑高下,還體現出人們對有德者和道德德性的推崇。 因此,在卦氣說中「公」前「辟」後的原因值得思考。 十二公卦包括《中孚》卦、《升》卦、《漸》卦、《解》卦、《革》卦、《小畜》卦、《咸》卦、《履》卦、《損》卦、《賁》卦、《困》卦、《大過》卦; 十二侯卦包括《屯》卦、《小過》卦、《需》卦、《豫》卦、《旅》卦、《大有》卦、《鼎》卦、《恆》卦、《巽》卦、《歸妹》卦、《艮》卦、《未濟》卦; 十二大夫卦包括:《謙》卦、《蒙》卦、《隨》卦、《訟》卦、《師》卦、《家人》卦、《豐》卦、《節》卦、《萃》卦、《無妄》卦、《既濟》卦、《蹇》卦; 十二卿卦包括《睽》卦、《益》卦、《晉》卦、《蛊》卦、《比》卦、《井》卦、《渙》卦、《同人》卦、《大畜》卦、《明夷》卦、《噬嗑》卦、《頤》卦。 公”前“辟”後 「辟」為天子乃一月之主,在「五德卦」中「辟」起統領作用,將「公」置於「辟」先, 以“公”“辟”“侯”“大夫”“卿”命名,有其君臣禮儀和尊卑差異的原因,也有其政治背景的原因。 “公”先“辟”後,不僅包括“參天子”方面,道德方面的體現更要從“公”的道德教化的角度去思考。 公,謂三公,三公的兩種稱謂 一是司徒公、司馬公、司空公,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 “三公”在職能上等同於上古夏時期的“六卿”,在《周禮注疏》中引鄭玄對三公的描述:“與太宰、司徒同職者則謂之司徒公,與宗伯、司馬同職者則謂之司馬公,與司寇、司空同職者則謂之司空公,一公兼二卿。 三公“與”伯“的重疊之處也較多,包括”伯“的祭祀職能的重疊:”掌禮之官,舜時為秩宗,於周則宗伯也。 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祇之禮,總主諸神,故掌四嶽之祀; 與”伯“名稱上的重疊:《禮記正義·曲禮》認為三公即是伯,”為五官之長,分主東西者“,並引《春秋公羊傳》隱公五年加以說明周朝時期的”三公“即是”天子之相“。 其三之數是因為「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自陝以西,召公主之; 一相處乎內“(《春秋公羊傳》隱公五年)。 二是“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尚書·周書·周官》)。 職能方面,三公可“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尚書·周書·周官》)。 三公並非常設必備的官職,其根本原因在於只有真正的有德之人才能勝任,因此“官不必備,惟其人”(《尚書·周書·周官》)。 這樣一來,周朝的三公在命名上便有不同,抑或是《周禮》與《周書》之間的差異,同職而不同名。 《漢書·百官公卿表》對周朝以及周朝以前的三公進行詮釋:“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名。 可見;公是天子之下權力的集合,可坐於廟堂之上,”參天子“、匡正義,已經超出”官“的範疇,是不以職務為官位的官名,只唯其人、不備其官,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對德性的要求也遠高於其他。 首先,“公”是整個國家君臣、民眾的道德典範。 西周初期,周公旦為三公之首,輔佐周武王,后在周成王年幼之時代政七年,無論在軍事、政治、民生、禮樂等方面都做出卓越貢獻,後人對周公攝政七年的功績評議道:“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商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作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將”公“的責任與德性在民生、禮法、廉政、軍事、國防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表率和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次;“公”對“辟”的師之保之的作用。 周公旦攝政之初,西周初立根基不穩、內憂外患,周公並不以周成王年幼為理由篡權奪政,相反更是盡心教導、輔佐,所取得的功績盡數歸於周成王,待周成王成年後將政權歸復,自始至終皆將“公”之職責體現得淋漓盡致,有著“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尚書·周書·君陳》)之性情。 “公”的道德教化作用可以從周公旦身上完全顯現出來,也是周公之所以稱之為“周公”、後世皆以“公”為周公敬稱的原因。 清代學者王夫之也強調公的重要性和地位的崇高,可與天子“坐而論道,師保(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 之尊,臨君之上,以解君子之眩惑者也”。 其三,「公」的道德的代表性和權力集中的體現性在西漢時期尤為突出。 西漢末期的王莽在篡位之前,以博學、勤身、恭儉而聞名一時,是有名的“儒生”、輔政清廉的賢臣,舉國上下君臣百姓無不讚譽有加,以此被封為“安漢公”,後官至漢平帝為其量身打造的“宰衡”(“伊尹為阿衡,周公為大宰,採伊尹周公稱號,加公為宰衡”,成為獨攬大權、權力無上的“公”。 因此,“公”在品格、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對國家、君主、百姓的教化更為重要,不僅要師之、保之,還要佑之、法之,這抑或是卦氣說將“公”置於“辟”前的真正原因。 註: 五徵時序 古人以雨、暘、煖、寒、風五者是否適時作為吉凶的徵驗,稱為“五徵”。 《書·洪範》:“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 “ 孔 傳:「雨以潤物,暘以乾物,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 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眾驗。 “《漢書·谷永傳》:”五徵時序,百姓壽考。 “ 漢 蔡邕 《太傅安樂鄉文恭侯胡公碑》:”二氣燮雍,五徵來備,勛格皇天,澤洽後土。 ” 商奄 又稱奄國,先秦方國,都城為奄, ,疆域可能與後來的魯國相近。因參與周初的三監之亂,滅於周公東征,周公旦封伯禽於奄國故地,建立魯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