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26 11:38:39瀏覽246|回應0|推薦0 | |
新鮮嫩葉到成茶,經歷採摘、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整個過程不僅賞心悅目,更是中國獨具創造性的制茶技藝的典型。 中國古代的茶藝發展的茶文化,期間經歷了唐代以前夾雜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點茶法,再到明清時期的瀹(浸泡)茶法。 茶有九難:一是製造,二是識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六是炙烤,七是搗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飲。 茶葉的分類有粗茶,有散茶,有末茶,有餅茶。相對應的製作方法有斫(ㄓㄨㄛˊ;將粗茶切碎煮飲)、熬(散茶蒸青後直接烘焙,然後煮飲)、煬(ㄧㄤˊ末茶烘焙碾研成末以後煮飲)、舂(餅茶的製作工藝和品飲方法)。 煮茶技巧;一是選擇水,二是選用器具,三忌諱混雜,四是小心地蒸煮,五是分辨顏色。 唐代,飲茶之風從上層社會走向全民,成為國飲。士大夫和文人多以飲茶為韻事,並且更加講究飲茶的情趣。唐人稱飲茶為“煎茶”或“煮茶”,煎茶通常用茶銚(ㄉㄧㄠˋ)煮茶用鍑(也叫茶釜)。不僅講究茶葉的色香味及烹茶方法,對茶具也非常重視,講究茶具質地,因茶擇具。茶器主要以茶釜、茶銚、茶爐、茶碾、茶則、茶碗、茶瓶等為主。 “品”;品茶一杯須作三次,即一杯分三口品之。“一飲滌昏寐”、“ 再飲清我神”、“ 三飲便得道”。 茶葉出自中國,茶道亦出中國, 陸羽在浙江湖州纂成《茶經》。。“茶道”緣於《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茶道”之“道”非道家的“道”,而是集儒釋道三教之真諦。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構成了中國茶道的重要內涵。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 註: 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紹興市。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飲茶之風盛行,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城市中茶肆、茶館、茶坊林立,茶湯品種繁多。 宋朝製茶「朝採即蒸」、「即蒸即焙」,不經萎凋和發酵,只有綠茶。《大觀茶論》所載「白茶」為全國僅六株的特殊茶樹,非今日之白茶。 註: 茶青 「青」指鮮葉,茶青又叫「茶菁」、「(茶)鮮葉」,用來製作茶葉的原料統稱。 萎凋 茶類製造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剛採摘的茶菁含有大量水分,經由萎凋過程,使茶菁的水分大量消散,使其彈產、硬度、重量和體積大幅降低或減少,有利於之後的揉捻,即為物理性的萎凋。由於細胞的水分明顯降低,細胞膜的滲透性提高,間接有利於氧化酶的反應。這些生物化學上的變化,因此產生的香氣、滋味和水色或其它植化素,即為生化性的萎凋。 茶菁先放在日光下,稱作「室外萎凋」,而後移至室內,稱為「室內萎凋」;亦有用熱風吹拂來加速乾燥的稱之為「熱風萎凋」,常見於陰雨天時,採摘的「雨菁」所使用。 萎凋時,最顯著的變化即為茶菁水分的散失,俗稱「走水」。 殺青 殺青是制茶技術的關鍵工序之一,其含義是破壞鮮葉的組織。殺青過程即採取高溫措施,使鮮葉內含物迅速轉化;殺青不僅破壞酶的活化,並使內含物轉化為各類茶成品特有品質的基礎。綠茶、黃茶、黑茶、烏龍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方式有:炒青、蒸青、泡青、輻射殺青等。 蒸青綠茶是中國綠茶最早的製法,外形緊細,呈針狀,色澤鮮綠或油潤有光深綠,湯色澄清,呈淺黃綠色,有清香,滋味醇或略澀。相比炒青綠茶,蒸青綠茶香氣帶青氣,澀味重,不鮮爽,因此自明代起即改蒸青殺青為鍋炒殺青。 「揉捻」是利用機械或手的力量,使茶菁轉動相互磨擦,造成部分的茶芽組織受到破壞,茶芽汁液流出,黏附在茶芽表面,而紅茶則更是為了有利於後續發酵作用的進行。此外,揉捻還具有整形的作用,使茶芽捲曲成為條索狀的美觀,也減少茶葉成品的體積,便於包裝,利於運輸和貯藏。 唐宋以前製茶的習慣,會先將茶葉曬乾後,碾成細末,再製成茶團或茶餅,飲用時則將茶團搗碎、碾細、過篩。且會在茶粉中添加蔥、薑、鹽、桔子皮等調料後煎煮,繼承了茶最初作為藥用的遺風。而到了宋代,煮茶法被點茶法取代,成為宋代主要的泡茶方法。 宋代飲茶內容豐富於前朝,“點茶”廣為流行,“鬥茶”時尚興起。宋人飲茶器具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等,較之唐代,茶具質地更為講究,並且工藝更加精細,流行用金銀等金屬製作器皿,更顯富麗堂皇。 宋徽宗 趙佶-大觀茶論 宋代皇帝趙佶關於茶的專論,成書于大觀元年(1107)。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記述。 “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茶上升到精神的境界,成為一株集天地之秀氣,萬物之靈稟的神物,具有“祛襟滌滯,致清導和,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的精神功用,不同凡物。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情趣,寓於對茶的極其簡明扼要論述。 茶的產地 “崖必陽,圃必陰”。“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 產地對茶葉生長的影響及要採取的措施,提出“石之性寒,其葉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資陽和以發之”;“土之性敷,其葉疏以暴,其味強以肆”,“必資陰蔭以節之” 。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茶味與產地、水土、環境等有密切的關係。 茶的採摘 陸羽認為合適的時間應在農曆二、三、四月之間;所採選的應是那些山崖石間雜有亂石之地生長出的茶葉,而且芽頭要壯如春筍。具體採茶時,把握天氣,下雨不能採,天晴有雲不能採,要等到天晴溫度舒適的時候採摘。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汗熏漬;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凡牙如雀舌穀粒者為鬥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餘斯為下。茶之始芽萌則有白合,既擷則有鳥帶,白合不去害茶味,鳥帶不去害茶色(有些茶樹剛萌芽時,會生長出兩葉抱生的茶芽,稱為“百合”,採下之後則會留下茶芽的蒂頭,稱為“烏蒂”。揀選茶葉時,如果不去除“百合”就會影響茶葉的味道,如果不去除“烏蒂” 就會影響茶葉的色澤。)。 製茶過程 採完的茶,要立刻蒸青,之後搗碎,之後拍打成形,最後焙乾、穿紥、封裝。關鍵是選擇好的芽頭、製茶時間儘量在當日白天、蒸搗均勻、拍壓緊密等,製出的茶,才能稱作好茶。「造」,是以蒸青工藝為基礎製作的餅茶;這種形式的茶,在中唐時期,是成茶的主要形式。 “潔淨宜熱良”; “滌芽惟潔,濯器惟淨,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熱,焙火惟良”。反之; “飲而有少砂……滌濯之不精”的情況。造茶要考慮“日晷之短長,均工力之眾寡,會採擇之多少”,必須在“一日造成”,如果過宿,“則害色味”。 茶的製作加工時機 “焙人得茶天為慶”; 茶工作于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如果“輕寒,英華漸長,條達而不迫,茶工從容致力”,則其“色味兩全”。反之; “時暘鬱燠,芽甲奮暴,促工暴力,隨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壓,壓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黃留漬”,則其“色味所失已半” 。 蒸壓 茶之美惡、尤繫於蒸芽壓黃之得失。蒸太生則芽滑,故色清而味烈;過熟則芽爛,故茶色赤而不膠。壓久則氣竭昧漓,不及則色暗昧澀。蒸芽欲及熟而香,壓黃欲膏盡急止。如此,則製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宋朝 茶餅鑒辯 茶的品類、樣式不同,就像人的容顏一樣。經過蒸壓研造之後的茶體本身稀薄的,茶餅表面的紋理就有皺縮;茶體本身稠密的,茶餅表面紋理細密並且質地堅實;當天製成的茶,茶餅顏色青紫顯貴;放了一夜後製成的茶,茶餅顏色淺黑。 茶餅厚重凝結像紅色的蠟,碾出來的茶末雖然是白色的,但一經開水沖泡,茶湯顏色就會變黃;茶餅細緻密實看起來像青綠色的玉石,碾成的茶末雖然是灰色的,但一經開水沖泡,茶湯顏色卻更潔白。 有的茶餅表面光彩而內在灰暗,也有的茶餅內裡實在潔淨而外表質樸。茶餅外表如同人的容貌各不相同,有的可以透過具體的言語和意旨來表達,有的只能心中領會了。茶葉的鑑別;色澤瑩潔透明且顏色不混雜,質地細緻嚴密而不輕浮,茶餅拿起感覺密實,碾碎時聲音清亮,可以表明是精品好茶。 茶 味 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 香、甘、重、滑。香指的是茶湯香氣馥郁,甘指的是茶湯甘甜、回甘,重則是茶湯口感需要醇厚、飽滿,滑便是說入口的茶湯要稠滑,不澀口。香、甘、重、滑標準都具備,才能稱得上是好茶。茶香不夠或是出現雜味、異味;茶味寡淡,或是澀味過重,苦感明顯;茶湯鎖喉,難以下咽的茶湯,便是劣質茶了。 茶之香 制茶過程與茶香, 泡茶過程顯示茶香氤氳。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即茶葉不宜摻雜“珍果香草”,把茶的真香奪去。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乾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洒然。白毫銀針’香氣清爽如曬出稻香溫柔;’一芽一或二葉白牡丹’, 大白茶及水仙等優良品種的一芽一葉、二葉製成, 外形尤似枯萎的花朵,沖泡後綠葉托著嫩芽,宛若蓓蕾初放,得美名白牡丹。 花香出眾,春牡丹的花香最為典型,清新淡雅,在不同時節會兼有梔子花香、桂花香。’壽眉與貢眉’ 採摘標準,一芽三、四葉, 採摘時間相近,。春水秋香;春壽眉茶香清爽,帶有春天的清新的感覺。秋壽眉的茶香比之春壽眉更甚. 乾草香、稻穀香以及蘆葦香,香氣馥郁芬芳,茶香偏向濃重的秋的氣息。 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白茶; 經過經年的陳放,時間的沉澱都會形成難以抑制的陳香、藥香,茶香馥郁倍增。 茶 色 點茶對茶色的品評,以純白為上等真品。青白色第二,灰白色第三,黃白色最低等。茶的採制,上得天時,下盡人力,茶色必然純白,採摘時天氣暴熱,茶芽猛長,採葉後又不能及時製造,堆積過多,本來色白也澳黃了。青白色是因蒸壓不夠,芽葉沒全熟。灰白色則是蒸壓過度,芽葉熟爛了。榨茶時沒有把茶膏壓盡,茶色就青暗。焙茶時火力過猛,茶色就黑紅。 藏 茶 “夏興冬廢,非飲也”,一年到頭飲茶不斷才算是真正的飲茶。 而對於一年到頭經常要飲用的茶來說,茶自身的易吸濕、串味的特性,茶妥善保存非常重要。 蔡襄論述藏茶時;“茶宜若葉,而畏香藥。”貯藏茶葉,要講究茶器和方法,“意溫燥而忌濕冷”;否則,茶葉會吸收“異味”,變質,不能保持本色和茶味。徽宗在其基礎上更新、改善藏茶用具和藏焙方法,使之更好地發揮對茶葉的保管作用,為茶飲、茶藝活動提供最好的茶葉。 茶葉貯藏主要依靠焙茶籠,靠火焙去潤濕藏茶。 蔡襄提出密封藏茶的概念,卻只是用蒻葉封裹,然後放置在高處,使不近濕氣。 趙佶改進了藏茶的方法,即先在茶焙中將茶餅烤焙乾燥之後,再放到可以密封的器物中密封緘藏,而且在多次開封取茶葉后,可以再次重複焙乾后再緘藏,這樣可以長久保持茶葉新茶時的品色。 趙佶關於藏茶的改進,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密封藏茶的理念可以說是最實質性的改變,一直為茶業所採用,改變的只有所用器具的材質以及密封的程度而已。 多次烘焙,這一方法至今仍在福建地區茶葉收藏中使用。 一些茶類,特別是岩茶,一年或者兩三年後會再次烘焙,這樣的茶葉可以長年收藏而不會減損品質,有些地區的茶人認為多次焙火甚至還能提升品質。 茶之優劣,即以泡沫之分佈來判斷。點茶倒出茶液,泡沫會極為濃稠的黏附碗邊,形成綿密的湯花,古人形容是「白乳浮盞面,如殊星淡月」。茶湯色澤與採製技藝密切相關,純白為上,青白、灰白次之,黃白、泛紅為下。 點茶進階,具藝術性的是宋代分茶,先煎茶後將茶湯倒入盞碗中擊拂,以湯面幻化出花鳥書畫等為特色,有點類似現代咖啡中的拉花,但是分茶更加抽象,在點茶茶藝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出娛樂性和欣賞性。 飲茶有道,首先講究色、香、味。色;“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宋徽宗最喜好的白茶,是特異的品種,定義;“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天地間偶然生出的白茶,是屬於天地精英的聚萃。 註: 點茶 點茶有程序,過程講究動作優美協調。 點茶法;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個環節。點茶道使用的茶器主要包括:茶爐、湯瓶、砧椎、茶鈐、茶碾、茶磨、茶羅、茶盞等。選水則取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蟹眼湯(初沸的水)已經過熟,煮水用湯瓶氣泡難辨,所以候湯十分難。習茶則包括,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盞茶、點茶、品茶等步驟,十分講究。 溫盞,使茶粉浮起。點茶是煮水而不煮茶,將水燒至九十度左右;溫盞後將茶末(茶磚磨出的細茶粉)倒茶盞之中,加入少量沸水,使茶末和水相互混合成乳狀、濃膏狀茶麵。接下來有節奏的點水,「點」在茶麵上,不能破壞茶面;另一隻手以茶筅或茶匙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這個手法稱之為「運筅」或是「擊拂」。此時茶湯表面會呈現極小的白色泡沫,久而不散。 鬥茶 鬥茶,唐代稱茗戰,是源自中國,以比賽的形式品評茶質優劣,集體品評茶湯素質的一種風俗。伴隨著中唐(755年爆發安史之亂。亂後進入中唐) 貢茶制度的確立而出現,盛行於宋代。鬥茶基於點茶法,以杯面的湯花、色澤和水痕出現的時間早晚為評判標準。優勝的茶會作為貢茶上供天子飲用,而較次的茶也按成績決定價格。 鬥茶茶葉必須是當年的新茶,是將茶磨碎投入茶盞,再注入沸水,決定勝負有兩個方面;一是茶水的色澤,一般以純白色為最好;二是湯花,若湯花勻細,且緊咬盞沿、久聚不放,是為最佳。 湯色指的是茶水的顏色,當時的標準是以純白為上,之後是青白、灰白、黃白。湯色純白則表明茶質鮮嫩,蒸的火候也恰到好處,青白是蒸的火候不足,灰白是火候太老,黃白是採摘茶葉不及時,色泛紅,則是炒焙(乾燥)時火候過大導致的。 白茶 白茶簡單的茶品,工藝簡樸,通過傳統的日曬進行曬製成茶,是最自然的茶品,白茶分為四種;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各有特色,從茶湯到茶香都有區別。 白茶枝條舒展,葉子晶瑩剔透。必須精心細緻地製造,得當地運作製作方法。制出的茶餅就表裡透徹,好像美玉包藏在璞石之中。 宋人藉由鬥茶品評茶的品質高低,對茶的色、香、味進行鑑賞,講究茶質要佳,茶色貴白,茶香貴真,茶味貴甘,所用的茶盞宜黑宜精,泉水宜潔宜凈。 鬥茶的每道技術工序,都呈現出一種富於力度的動態美,也讓宋代的茶葉烹沏技術更加進步。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