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8 10:10:15瀏覽11417|回應26|推薦50 | |
『以「大法官會議第六八四號解釋(大學生如不滿學校的處分,有權提起訴願和行政訴訟)和台大李校長反應(學生有很多申訴管道,大法官這項解釋可能造成學校和學生之間關係的緊張)為題幹,要考生「對大法官的這項解釋和李校長的反應,以你在學校的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請以「學校和學生的關係」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 這是今年大學學測的作文考題,立刻引來司法院大法官正反面不同的意見,其中不以為然的就說了,以該號解釋文而言,「眉角」甚多,高中生未必有能力理解,這樣的題目會不會太難了? 至於最近言論屢屢引起爭議的李家同,則直呼題目出得太好了,「贊成學測多考論說文」。 就讓我們從李家同說起。 這個月 24 日,李家同赴北台灣科技學院演講,講題是〈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毫無疑問,這不僅針對在場的該校學生,恐怕也是有感而發的直指全台灣的大學生,深乏大量閱讀的習慣。 一席演說中,媒體掐頭去尾,與其說是在報導李家同抨擊網路文章的「太過簡單」,其實是不懷好意的拿九把刀這位「作家」當餌,讓李家同跳進陷阱,藉以引發雙方的論戰,好讓這篇新聞更具「賣點」。 由此可知,媒體一旦把焦點鎖定在李家同,通常要的是「戰火」,最好這把戰火能夠把全台灣都給捲進去,捲得越大越好。至於李家同所關心的社會和教育課題,他們完全不在乎。 說實在的,這真的是對李家同教授的嚴重侮辱。 至於這次事件中,無端被捲進去的九把刀,很抱歉,我從來就不認為他是一個作家。從嚴格的定義而言,他只是一位暢銷的「網路寫手」,如此而已。 這沒法子,我們的媒體記者向來最欠缺的,就是嚴謹的思考,最愛的就是給人貼標籤、上封號,因為信手拈來,最省事也最容易交得了差。「作家」與「網路寫手」的分野,恐怕他們自己也弄不清楚。 於是整個台灣社會的理性思維,就在這種惰於思考的媒體筆下,徹底崩壞。 我們單以李家同的該次演講為例,論其出發點,實在是善意的,是對莘莘學子的一番期許和鼓勵。然則透過媒體的「扭曲傳播」,事實湮滅了,真相模糊了,大家所看到的,竟是變成李家同認為網路文章太過簡單,希望台灣學生多讀「法官判決文」。 真是如此嗎? 當然不是的,實際上李家同是這麼說的── 「年輕人偏好閱讀簡單粗淺的網路文章,不講究邏輯思考,如此一來下一代一定會變得較笨。建議同學們多讀法官判決文、偵探小說,建立良好的思維能力。」 大家看看,這和媒體的膚淺報導,是不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饒是如此,我在讀到這條新聞時,立刻想到的是,我在部落格所寫的,會不會「簡單而粗淺」,有沒有「不講究邏輯思考」? 有者,改之;無者,戒之。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反求諸己,才是回報李家同這篇演說的理性態度,也才能對我們社會有所助益。 平心而論,將近三年來,台灣社會在面臨政治議題上的理盲濫情,簡單粗淺到滿是蠢話、笨話和白癡話的網路文章,可說是「獨領風騷」。光以聯合新聞網的「政治異言堂」為例,平均每天至少會出現三篇,如果連中時的、 ptt 網站的也加總起來,我們還真不能批評李家同的擔心毫無道理。 話雖如此,如果單以「閱讀」這件事來討論,李家同的鼓勵其實還是有盲點的,這是因為閱讀不能量化,大量閱讀通常也只是走馬看花,照樣不可能達到邏輯思考的層次。 如果讀書,是在做苦工,誰要自找罪受?這是人類好逸惡勞的天性使然,沒有人會願意自討苦吃的,容或有之亦不可能長久。 以我家為例,今年實際年齡尚不滿 9 歲的小弟弟和 11 歲的小姐姐,他們如今的各種書都喜歡看,關鍵還是在「喜歡」兩個字;你要讓他們覺得閱讀是種快樂的享受,他們自然就會主動大量閱讀。 這是感性的吸引,可不能出諸教條般的說教。 以此來看今年大學學測的作文考題,自當了解這樣的題目,其實非常八股;八股就八股在考題是「正、反、合」的三段論法。 大法官的解釋文是「正」,台大李校長的說法是「反」,然後要求高中畢業的考生來「合」。進一步分析,題意的方向不但確定為,是在處理大學生和校方的「緊張訴訟關係」,也進一步限制了考生的思維,害得他們變成夾心餅干,怎可能有條不紊的加諸申論? 自此理性的思維,反而可能淪為僵化的思考。你問錯了問題,就只能得到錯誤的答案。 由此反證,李家同的急於稱讚,還是有死角,有盲點,欠缺嚴謹的深入思考,又太急於表態,這名人豈是好當的?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