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夫子之喪,子貢仁孝
2010/12/11 09:51:10瀏覽3670|回應11|推薦64

截至目前,我在《論語講古》這一欄目,一共寫了四篇文章。其中花了超過 6000 字的篇幅,集中討論孔子的往生經過 ,還引用了《禮記‧檀弓篇》的記載,復勘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的若干不確之處。

也由此可以發現,孔子臨終前所交代的那段著名的遺言──「泰山其頹乎?梁木其朽乎?哲人其萎乎?」,肯定有隨侍在側的幾個門人聽見,但卻以子貢為代表,臨危受命。

細心的網友,或許要問,公元前 479 年 4 月 5 日這一天,為什麼只有子貢匆匆趕去,老先生門下不是有七十二賢人嗎,不是有「孔門十哲」嗎?如果夫子生病了,以師生數十年濃厚感情,焉能不齊聚一堂?

事實是,除開顏淵和子路先孔子一步,離開人世外,其他的「六十九子」都星散各諸侯邦國講學。這就顯見,當年孔子在季康子的「盛情」邀請之下返回魯國,隨伴在側的弟子,可謂寥寥無幾。

也就是在這一年,魯哀公 12 年,周敬王 37 年的公元前 483 年,在孔子而言,論個人際遇,與其講「悲欣交加」,毋寧說悲痛之情又過於喜樂之事。

人生的三件大事,都在同一年發生,落葉歸根終老故土,固是一喜。但最喜的還在於他的兒子孔鯉孔伯魚,正是 50 歲的光景,替自己生下了一個孫子,此即日後代代為人景仰的「述聖」子思。

孔家有後了,焉能不樂?

問題在於家門的不幸,接踵而至的讓人喘不過氣來;這邊才剛剛看到自己的孫子出生呢,那邊伯魚卻一命嗚呼,簡直到了不旋踵亡於一旦的地步。試想,在孔子的感受能不是老子所言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嗎?

綜上所述,到得孔子撒手西歸,子思才四歲,家裡不僅沒大人,就連跟孔子最親近的六十九位弟子,也都不在身邊,只有子貢一人獨自在悉心照應老師一家老小的生活。

子貢,於其師也,仁孝也矣。

這也正是《禮記‧檀弓篇》講到 4 月 5 日 這一天,「既歌而入,當戶而坐」的孔子,老遠見到「趨而入」的子貢,會發出底下的喟嘆。

「賜,爾來何遲也!

殷切寄望之情,溢於言表的只用短短六個字就道盡一切,年已 73 歲的孔子實在是一天都少不了子貢這位學生。

此外,我們也據此可知,子貢是聽得出「哲人其萎乎」的弦外之音的。從之後孔子對子貢談到自己近日的夢境,在在道出咱們這位至聖先師,是在交代後事,其一也,他的葬禮必須遵照西周文武所傳之古禮,不可鋪張,其二也,他希望自己的思想學說,終能流傳後世。

於是,《禮記‧檀弓篇》緊接著,就如是記載──

「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

翻成現在的白話,就是對於孔子之死,當時的學生不免困擾,老師家裡沒人可操辦喪事,子思又年幼,雖云「有事弟子服其勞」,可畢竟沒有這種先例啊,我們該如何替老師服喪?

子貢聽聞到這些私下的議論後,慨然如是回答。

「兩年前,眼見顏回之喪,老師悲不自勝,形同死的是自己親生兒子,但沒為他服喪,因為不合禮制。到得隔年,又逢子路之戰死疆場,老師也是相同的態度。今天夫子過世了,相對的,我們自當稟持這種如同生父亡故的心情,以之紀念老師就可以了。」

自此一言而決,也就是後來中國人「心喪」的由來出處。

比如,我們今日常聽到的「默哀」三分鐘,或者「全國降半旗」,追源溯始,在在都屬於「心喪」的範躊。

儘管孔子的葬禮,畢竟有子貢一手操持,到底好辦。接下來的第二件大事,才更讓他大費周折,大傷腦筋,此即如何才能不至於辜負孔子的臨終遺言,不讓「哲人其萎」的把老師的思想發揚開來。

因為跟隨孔子一生的諸弟子都已星散在外,不管是逐一諮詢就教,或把他們召集起來,以當時的交通不便而言,都是一樁大工程。

但不管如何,還是讓我們回到《禮記》的另一篇,也就是子思所寫的〈表坊〉中,聽聽他是怎麼講的──

「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足見在子思活著的 82 歲生涯中,把孔子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的《論語》,至少已經完稿。再復按子思老師曾子的死於公元前 435 年,說明了這本書逮自公元前 479 年動念編撰,足足拖了至少半世紀之久的歲月,方始大功告成。

因此,子貢很可能沒有來得及看到,此書以竹簡的方式流通於魯齊各國,因為他在公元前 446 年死於齊國。痛哉! 〈論語講古 5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4686362
 引用者清單(1)  
2010/12/12 06:28 【四庫經典城市】 銀正雄: 夫子之喪,子貢仁孝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誠。
2010/12/11 10:58

讀來隱隱有感:情動於中。

子思所傳孔子的《中庸》,印象深刻有這段:

'"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0-12-11 14:43 回覆:
謝謝大姐。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