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26 22:31:13瀏覽632|回應3|推薦60 | |
日前與自美返台的高中摯友二度相聚時,甫見面她立即告訴我:剛和多年文友餐敘完畢,這位UDN格友王瑞琪近日新出一本書《我是心理師,我得了憂鬱症》。 瑞琪心理師曾經出版20餘本著作,即便如此,想要再次出版此書依然不容易!這個消息讓我徹底認清:出版業不景氣,如果不是高知名度或出版界長青樹,就得具備與眾不同的能力與內容,否則不會有出版社願意為一個素人冒險,做完全沒把握的事。 凱米颱風前夕,夜裡風雨不小,我因掛念兒子下班時夜歸的安全,半夜甦醒未有睡意,索性拿起《我是心理師,我得了憂鬱症》繼續展讀。 看到輯四「我與憂鬱症同行」第2篇~打破「模範生」情結,與後續述及成長經驗的內容,在在讓我深有所感!瑞琪描繪自己很容易陷入一個魔咒:「要做個乖寶寶、模範生」,「你是老大,要做弟弟妹妹的榜樣。」於是她非常認命地完成父母交付的任務,盡力成為「榜樣」,當她考了99分而被責打時,並不會怪父親,只會埋怨自己粗心大意……日復一日地,在做那些「我應該」、「我必須」、「我一定要」做的事。 進入婚姻之後,「模範生情結」更是嚴重地影響她。 不管工作有多忙、身體有多累,每天儘量開伙,至少要「三菜一湯」才像一家四口的家常菜;房子不大,但一定要窗明几淨,不整潔時內疚得不得了;孩子們一定要循規蹈矩、身體健康、不惹麻煩,否則就覺得有失母職……她習慣去取悅每個「重要他人」,不假思索地服從比她強勢的聲音,唯恐自己做得不夠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讓別人有話說!」 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還為人師表……那麼多角色,怎麼可能盡如人意?當其中某個角色「不行」時,她很少指責別人,最先放不過的,就是自己。 從小到大,我也有「模範生情結」、追求完美個性,因此當我在大學階段遭遇課業感情雙重挫敗時,自尊嚴重受創,自信全被擊垮!這些經歷影響我極深,我「無法接受」自己曾經這麼糟糕,於是不斷努力提升自我。 然而認真努力就能保證一路順遂嗎?錯!錯!錯! 綜觀自己20歲以後數十年人生,別人看不見的人生試煉超乎想像,遍嚐「求而不得」滋味,內心有所預期時,總是出現相反情況,在在考驗自己。尤其在人生多種角色中,縱然事事盡心盡力,企盼做到圓滿,殘酷的事實卻是,意想不到的嚴峻試煉依然可能發生,做多做好不見得能獲致他人肯定或認同,更甚者反被否定!倘若無法調適,內在受苦不已。 比較幸運的是,我的「模範生情結」、追求完美並不是成長階段父母或重要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期許,如能自我覺察就有改變機會,我應該也沒有書中所述前兩大因素,加上我的「童年像首歌」雋永而美好!於是我擁有足夠能量去對抗那些試煉,「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尤其是近20年以來,不斷「藉境練心」學習「接受」,努力調整修正自我,縱然仍有許多「求而不得」也不再是苦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生命的臣服、謙卑,與感恩…… 《我是心理師,我得了憂鬱症》P28提及,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認為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疾病,包括:生物學、基因遺傳與心理社會等三大因素,有時會因為一些嚴重的創傷、壓力、打擊和失落而憂鬱,但是有時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也可能莫名地憂鬱起來。 換言之,通常我們比較看得清楚憂鬱患者心理社會這項因素,不理解前兩大因素或無從證實,往往以為當事人就是碰到了那個困境才引發憂鬱,於是容易不自覺地以心中想法勸解對方,以解決問題態度面對他們的心情,很難真正做到「同理」與「陪伴」。對當事人不僅沒有助益,甚至形成二度傷害,例如本書封面怵目驚心之語:「你就是想太多了,才會這麼痛苦。」、「你這點小挫折算什麼,別再哀哀叫了。」、「別整天關在家裡,多出去走走,找個人聊聊就沒事了。」、「要死就去死一死,不要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 20年前,我曾寫過一文<當傾聽碰上執著心>,起因是一位好友寫了一封名為「讓你unhappy的真心話」給我,令我錯愕不已。 捫心自問,自己對她的關心之情超乎任何好友,出發點絕對是真誠、善意的,並無彰顯自己、貶低他人之意,為什麼我的關懷與善意,竟會導致她如此誤解?經過剖析終於明白,原來「如何解決」其實對方心中自有定見,不太容易受到別人影響,而我如能全然包容和同理,且以傾聽者角色切入,可能她的感受會大不相同。 此事令一向自以為有同理心,很能感同身受的我十分震驚。雖然明白要『傾聽』並感受他人的心聲,才能『同理』對方的行為表現,然而,倘若潛意識仍執著於自己的想法,就不可能有耐心或同理心去傾聽,直接會以自己想法對他人所表達的心情先下了應如何處理的結論。事實上,對方需要的可能只是傾聽與情感支持,因為他心中也有自己想法,不容易受別人影響,如果雙方都堅持心中執著,說的人不想說了,因為說了也沒用,反而還會有更傷心的結果;聽的人覺得對方真糟糕,為什麼時間過了這麼久、剖析了這麼多,仍然無法學會轉彎放自己一馬? 韶光荏苒,歲月如梭。 19年後,去年在我面臨嚴峻生命考驗時,曾告知少數知己好友,她是其一。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事件,我是好不容易擠出力氣告訴幾個原先不知情好友,或說非常挫敗的我想要討拍、想從好友處得到一絲絲安慰吧,但她的回應讓我絲毫感受不到關懷心疼之意,淡定過了頭!.....我的心十分疲憊,也忙著整理自己挫敗難受等負面情緒,只好不再與她對話。不料此舉卻引發誤會,待我思緒稍有改善,所傳多篇line訊息對方皆無讀取,我曾嘗試再傳簡訊給她,依然未獲回音,想必我是被封鎖了! 接踵而來的生命考驗更加艱鉅,我毫無餘力再想這些事,自我安慰:生命中所遇很多人都是過客,不能強求,只好隨緣吧!……此時此刻,讀完《我是心理師,我得了憂鬱症》一書,內心自省:20餘年前遭遇重大創傷的好友曾經一度憂鬱,堅強的她挺過來了,非常不容易!事隔兩三年而已,我何必如此好為人師?只須懷著「同理心」與平靜「陪伴」,寬容等待撥雲見日的一天。 不知如今她為何封鎖我?感到遺憾,只能遙祝好友平安順遂! 近年憂鬱人口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年輕人,家有子女如此,肯定是父母心中之痛,以及無盡憂思焦慮。如何克服內心憂慮誠為生命大考驗!降低擔憂恐懼方能平常心以待,不致過度事事順應孩子,也較能「同理」和「陪伴」,共同走過漫漫長路。感佩瑞琪心理師勇敢現身的精神,願意誠實不諱將自己20年來和鬱症戰鬥最終和平相處的寶貴經歷公諸於世,「已經在半退休狀態的我,願意拿出生命中最後的微小光芒,能照亮多少人就照亮多少人,別笑我癡笑我傻,我就是這樣想的!」 這段話語彷若我在教育部服務時聽到的一個故事,如此令人感動!……當日講者為嚴長壽先生,演講最後他以誠摯神情令人動容的話語,講述一個「撿拾海星小女孩」的故事與我們共勉,希望大家多做發光體,社會才能更美好!話說有個小女孩在海邊撿起一隻隻海星,將牠丟回大海裡,一位看盡人生百態的老人笑這小女孩太傻了!老者言:「大海裡這麼多海星,妳怎麼能拯救每個海星呢?」小女孩笑了一笑,回答老人:「只要能丟一個海星回到大海裡,『牠』的命運就改變了……」 本文僅針對書中內容略述一二,更多實用精采內容值得您細細閱讀,推薦給您!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