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26 16:51:49瀏覽1403|回應1|推薦12 | |
民國104年3月26日聯合報報頭下有個摘要,「職場拚三年 加薪3419元」,讓我有感而發,想起初入行按字計酬的日子,雖不是字字血淚,用「誰知報紙中,字字皆辛苦」來形容,倒是很貼切。 台灣新生報是半公營機構,當時全基隆市只有特派員是編制內,據說有退休金可領,其餘資深同仁雖有固定月薪,但好像沒有退休金保障,何況是還沒通過試用期的我,只能按字計酬。 請不要問我當時寫一個字是多少錢,真的是忘了,只記得平均每月大約可以領6000元。76年5月退伍時,上兵的月薪是2400元,所以當記者前三個月,每月雖只領6000元,也沒啥好計較。 重翻剪報,發現每則新聞最後一段結束後,文末要加個(年)字,現在想起來,原來那時的訊頭都用「基隆訊」,記者沒有署名,文末加個(年)字,是要方便編政組核算稿費XD。 那時候怕稿費被少算,自己每天也要統計,多少字就直接寫在剪報上,有時猛起來,一天可以見報超過3000字,見報當天心情就會特別好。 收入不多,開支就要多注意,當時最大花費是洗照片的錢,有分「沖」和「洗」費。底片有分24張及36張兩種,沖費的價格就有不同,分別是50及80,洗的費用則是按張數算,通常為了省錢,我們會等照相館把底片沖好後,再去畫片。為了撙節開支,這些數字也直接寫在剪貼簿上,好提醒自己。 三個月後通過試用,月薪9千元,一下子加薪50%。這個時期就要靠特稿和照片來賺外快了。 當時給自己訂下目標,每天一定要有照片見報,好像是每張100元稿費,至於特稿的稿費多少則忘了,約莫200元左右。最近看了剪報,才發現自己很有心機的每天幫自己所有同事統計照片見報張數及特稿篇數。
從統計表來看,當月照片及特稿部分本人均是第一,30張照片及10篇特稿,短評部分特派員當然是第一,本人當月也貢獻2篇,排名第三。 我在新生報待了六個多月,前三個月每月收入約6千元,後三個月因有月薪9千元保障,外加稿費,每月約可領到1萬3千元左右。 令人興奮的是,76年12月16日我到中國時報任職,月薪馬上跳為2萬4千元,加薪超過100%,也比當今的22k還高。在中時待了三年,薪水加了1萬元,79年6月到聯合報任職,月薪4萬起跳,25年後退休時,月薪多少就暫且不公布,免得讓更多晚輩覺得留在媒體業界「沒錢途」。 看到現在媒體業界加薪比登天還難,不少聯合報資深同仁,美其名是「退休回聘」,看似是資深者身價夠,才有此禮遇,骨子裡根本就是「減薪」,幅度之大動輒30%,甚至有人只能拿到原薪的六成。 很慶幸自己當時因蹲低才能躍高,而且能在拋物線的最高點做出抉擇。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