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以前北部的壁虎不會叫,南部的壁虎會叫,中部的壁虎可叫可不叫(一說以大甲溪為界),好像是基因顯性、隱性的問題。
後來隨著艱苦下港人北上打拼,南部會叫的壁虎也跟隨主人到處繁延後代,聽說,現在全台灣都可以聽到壁虎叫了,同時這也見證台灣民主自由的歷程,與文創重視言論自由的本質,更做了一次呼籲重視南北城鄉平衡的發聲。
壁虎台語叫「蟺蟲仔」,有人叫牠「仙郎仔」,小時候父母常告誡小孩,蟺蟲仔斷掉還會跳來跳去的尾巴,會鑽入哭泣小孩的鼻孔或屁眼。不過經我觀察的結果,那條尾巴會再長出另一隻壁虎,那是錯的,它跳來跳去一會兒就趴在那邊不會動了。
而斷掉尾巴的蟺蟲仔,因為除了身長突然短了一半,並且明顯的宣示牠要命的挫敗,因而備受同類的歧視與凌辱,因為身心受到重重的打擊,所以據說從此就喪失叫的能力了。(以上純屬虛構)
原則上,戶外的蜥蜴,比較瘦,比較黑;家裡的壁虎比較胖,比較白。我曾祖母曾經告訴我,其實做人也一樣,莊稼漢比較黑,比較瘦;坐辦公室的比較白,比較胖。
後來我發現,其實連豬也一樣,山豬比較黑,比較瘦;家豬比較白,比較胖。
後來我又發現,野生的果子比較小,比較暗;溫室的果子比較大,比較亮。
經過推納法,我終於得到一個結論:造成變白跟變胖的關鍵,原來是飼料!現代的人和動植物,都吃太多飼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