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甚麼是佛教的「威」儀?
2024/11/11 11:17:33瀏覽196|回應0|推薦5

佛教所謂的威儀,並非指威武的儀態,亦即威嚴,此「威」者,指的是「被尊重」或「被尊敬」,如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意思是說,君子如果不莊重便不會被人尊重或敬重。這個意思很容易理解,言行舉止輕浮,雖然個性很隨和善良,但別人反而會認為這種人更好欺負,自然的,他講的話再有道理別人也會認為他只不過在裝聖賢講大道理而已。不過這裡的「威」(被尊重或被尊敬)也不是教人扳一個臉,不苟言笑,而是 言行舉止必須有莊重的儀態。無獨有偶,子夏也說: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其中儼與厲都是莊重的意思,而非嚴厲。

佛教最著名的是「四威儀」,即「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其實佛教有很多威儀的規定(算是小小的戒律),號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有人便認為,佛教不是教人解脫的嗎,怎麼反而陷入這些繁雜形式和小小戒裡?其實佛教的威儀並非要陷入一個教條主義的框架裡,而是要「透過時時注意行為,令其心不要放逸,進而隨時攝守一心」,久之,其行不蕩其心不亂。(註)所以,要判斷這個人道行高不高,觀其行、觀其眸、觀其神便知道了。

說到威儀和戒律,佛教強調的修行「次第」總的來說就是「戒→定→慧」,心行沒受到戒律的約束便無法心定或禪定,沒有定便無法開悟更高的智慧。但是佛教傳到後來便越來越認為「直接開悟」才是最佳捷徑和最高智慧,所以越不重視基礎的戒律和禪定,結果就像選手缺少基礎訓練和養成,越練運動傷害越大。更有甚者,不修戒,自然也不必守戒,反而認為破戒也是修行的方式,因為認為陷在戒的框架裡也是執著,把戒破了便沒有框架了,結果包括男女雙修、集體性修行……甚麼相應,什麼法門都冒出來了。如果有按戒定慧次第來,又怎會有框不框架的束縛 ,以及濁淨同體或相應的誤解?可惜人性怠惰,連求道也想即身成佛,以致讓邪道大行其道,修佛不成反成魔。

《楞嚴經》:「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夢參法師總結其義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意思是說,空理確實是要頓悟的,但頓悟的過程是要逐次修行的。因此,最基本的威儀,應該就是首先要被重視的。

註: 一開始不習慣,但持之以恆便習慣成自然,也就沒有束不束縛的感覺了,此謂之精進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8048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