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23 15:06:07瀏覽177|回應0|推薦5 | |
佛教對生死的看法是,人一定會死,所以平常就要去除五欲之愛,去除五欲之愛的人也比較不會貪嗔癡,這樣對生死會更豁達,對生死豁達的人,也會更樂於慈悲喜捨(因為他沒有甚麼好貪瞋了),而這樣的修為和福報會有助於他日後有更好的往生與去處(當然,不要有福報、善趣的想法是更好的)。 臨命終時,趁著還清醒的時候,想著學習的法 ,出家人是想著四聖諦、十二緣起或觀想四念處,居士就想著慈悲喜捨,如果一直想著下輩子要有權有名有利,那麼這樣不正確的心態,反而會促使去到不好的去處(當然,修為和福報還是最主要的依據)。 生死豁達、慈悲喜捨,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平時就要學習訓練,而這就是修行了。 為什麼要慈悲喜捨?佛教認為輪迴受生是苦,人之所以一再輪迴是因為貪戀生命,所以對壽命和生命要「無著」 ,不要執著,很多人因而誤以為佛教是教人家輕視生命 ,但這是錯的,《大智度論》說:「大悲,是般若波羅蜜之母。」 能做到「慈悲喜捨」才能做到對生命真正的豁達,試想,如果都捨不得捨了,那還談什麼解脫?如果你連生命都能捨了,那還畏懼、執著什麼生死呢?這就是佛教從出世修行觀轉成入世修行觀的原因,因為要對生命豁達的實踐方法就是慈悲喜捨。 所以讀經、念佛、坐禪其實都不是超脫的手段(只是幫你去一個好的去處),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間能夠做到慈悲喜捨,因為「修行在人間」, 釋迦摩尼是在地球成佛的,所有佛都是在他們的星球成佛的,所以說,成佛在人間,修行在人間。 有人會問,要有好去處不是也要懺悔除罪消因果嗎?大乘佛教的觀念是,人不能一直惦戀著自己的成就,也不能一直惦念著自己的過錯, 一天到晚在唸經除懺,唸經就能除懺了嗎?有過錯真心懺悔、得到懲罰、給予彌補、努力行善,之後就應該遺忘了,請參維摩經弟子品。所謂「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同理,打開窗戶陽光進來,所有黴菌就會曬死,打開心門的就是法,陽光就是我們無著的心,黴菌就是我們的惡業和罪。又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暗室就是我們的無明,燈就是無著的心,我們要著重的是無著的心,而不是一直惦著自己有罪要如何去消除。 總之,重點是透過法產生心中的清明和無著,這是「般若」的精髓,如能不本末倒置、不捨直取彎,直取最高境界,即可速成。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