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5/01/10 13:21:25瀏覽18|回應0|推薦0 | ||||||||||||||||||||||||||||||||||||||||||||||||
在日本,有一個「姥捨山」的民間故事,在某個偏遠貧窮地區,因為資源不足,人們必須將家中沒有勞動力的老年人揹到深山丟棄,讓其自生自滅。社會高齡少子化後,老人獨居、老老照護成為常態,而這就是,現代姥捨山。 曾經最愛的人,已不認識我 依內政部112年公布的簡易生命表,台灣人平均壽命為79.84(80)歲,如果同時依102衛生福利部統計的「五歲分年齡層失智症盛行率」(如下表)分析,則會發現,至80歲時,累計失智人口比例將達12.6%,假如是高齡人瑞,則近80%的人會罹患失智症——醫療進步後,人類變得更加長壽的同時,失智症卻也隨之增加,這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小白象製表 根據國民健康署表示,失智者在現實生活中會感到迷失,更會因生活錯亂及外界誤解,因而讓失智者與照顧者陷入無助且惶恐。雖然失智症似乎不容易避免,但可以運用家庭與社區的力量來偕同照護,讓病患、家人、社會三方都受到利益,所以小編這次便要介紹吉水卓見醫師的《失智症的時代:家庭與地區的重生》。 借鏡日本,思索台灣高齡社會後的老人失智問題 《失智症的時代:家庭與地區的重生》是日本失智症名醫吉水卓見(Yoshimizu Takumi)醫師的大作(楊舒絢 譯),吉水卓見醫師治療失智症已有35年之久,並且有與失智症患者家屬接觸的豐富經驗。 在本書中,他以人類學的觀點出發,解析失智症的成因、預防措施,並以他經手過的病患為例說明失智症的醫療與處置過程,不僅對從事高齡失智者的醫療、看護人員相當重要,對從事急性期醫療的工作者而言,也是必讀的寶典,當然,對現在家有失智症患者,以及未來可能面臨失智症風險的個人與家庭來說,都非常值得參考。 ●吉水卓見醫師談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因為複雜的記憶迴路發生障礙所引起,在醫學方面,就是海馬體、額葉、大腦皮質這些複雜的記憶網路處於受到障礙的狀態。在日本失智症學會等的定義裡,也加入了「因記憶障礙而對社會生活造成某些障礙時」。也就是,失智症不是生理退化,而是疾病,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生理性健忘和病態性健忘的鑑別要點如下。
除了養護,改變社會制度和觀念,也是當務之急 現代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大家庭和地區(如互助式的鄉村、聚落)崩潰,但新型態的小家庭及社區照護尚未成形,因而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到來,獨居老人以及老老照護的情形便急遽增加,因而老人的孤立、孤獨,也促發了失智症的發病與惡化。另外,更需注意的是,失智症雖然會造成健忘,但並不是失去感知與感受,因此不會失去喜怒哀樂等的感情,所以人性化處置以及人性照護法(Humanitude),也是急需探討的課題。 所以除了醫療觀點外,本書更探討在失智症患者的照護中,社會應有的態度和樣貌,吉水卓見醫師認為:「失智症既是醫療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在彼此可以感同身受的社區中,我們要與失智症共存,不該把失智症當成別人的事情,而是要當成切身事務來理解、接受、面對,並隨之一起共老。」 總結來說,吉水卓見醫師以「社會」的觀點解釋了失智症另一層面的成因:高齡者在家庭和社區中變得孤獨和孤立無援,因而失去生存的意志。因而解決之道,便是恢復家庭和社區的關心、溫暖,並提供他們安心且安全的照護。期待我們能夠擺脫純醫學觀點,用更多社會人文角度,來審視和應對失智症這個我們每個人和家庭都可能會面臨的「疾病」。 小編註:「姥捨山」的故事經日本知名小說家深澤七郎寫成長篇小說《楢山節考》(ならやまぶしこう),曾兩度改拍成同名電影,並於1983年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有興趣的大大,可前往YT搜尋了解喔。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