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28 16:06:32瀏覽696|回應1|推薦9 | |
總是想跟上青年腳步的我,最近受年輕人的影響,也有點厭世,只想躺平。
相傳孔子曾請教老子問題,不過不是你們想的那種宇宙生死大哉問,而是問禮。對化外高人老子,孔子問的竟是禮節制度這種繁文縟節的東西?沒錯,相傳老子是周朝的史官,懂得一點禮(最懂得當然是禮官)。大家都讀過論語(高中職必修),都被灌輸孔子中心思想是仁,但沒被明確被告知,孔子政治思想是恢復周朝禮儀制度,所以他問禮於老子。孔子認為,周朝會沒落,都是因為禮儀與倫理顛覆,是故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禮儀與倫理,政治與社會自然安定,所以他也曾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也曾喟然「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因為大家都認為倫理制度是周公制訂的(所以夫妻敦行倫理叫敦倫,否則即野合也)。不過孔子沒想過,如若禮儀倫理有效,為何會沒落顛覆?而這也是後來荀子會偏法的原因,再敘。
孔子這套倫理論當然沒有獲得各國君王的青睞,因為理想與現實終究是兩碼事,以孔子自己的魯國為例,歷代以來受三桓世卿霸佔君權,還有魯君被搞到落難逃亡的,怎個你提倡恢復禮儀制度就可以解決問題?拳頭才是硬道理!孔子在這場政治鬥爭中終究輸了,於是便開始周遊列國尋找機會並宣揚理念。(但我老是邪惡的認為,他如果不離開,是要等著被消失嗎?又,春秋人才為求出仕,周遊列國是常態,到了戰國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他的這套理論在亂世很難實現,因為大家要的是富國強兵之道,所以周遊列國的14年裡搞得「纍纍若喪家之狗」,還好幾次差點丟了命,70歲又回到魯國,73歲便過世了。想必他晚年很不快樂,或者說,他這輩子都沒快樂過,兒子與得意門生如顏回、子路都先他而逝(顏回一向營養不良,子路還被敵人剁成肉醬), 一起周遊列國的弟子也散了,最後他說:「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這是GG前他對自己最絕望的評價。在他死前的七天,身體已經不行了,這時子貢來探望他,孔子拼命拄著拐杖走到門口凝視相迎並問:「你怎麼這麼晚才來看我啊?」千秋聖人,亦是血肉之軀,感情的動物,老人家的寞落,完全表露無遺。
如果孔子晚年能理解老子當年跟他講的:「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得意與大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或許就會好過一點,當美好的一戰已經打過了,不管勝與負,不用驕或餒,好好躺平,不再憂喜,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結論就是,人到六十,躺平有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