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推拿隨筆20171105-2
2017/01/06 11:35:16瀏覽178|回應0|推薦0

會特別提到氣血論,也是因為中醫其實也算是個講"一二三"的一門學問,一可以講說是情志,二是陰陽,三則是三三得九,九就多數的意思,可以講說是五行對五臟,也可以講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也可以講隨著 一年春去冬又來,隨著季節的轉換就要著跟得上的四季養生,也可以談論到一樣米養百樣人,但大體上還是可以從九種體質來採取適合自己的保健方式,也有二十四時辰養生法,就是不要違背天時,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就對了的順時養生法。這些,還只算講到中醫的養生方法,況且西醫的,還有自然療法的養生方法,如果說,要全部去了解,全部去採用,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是不對的做法。但是,在眾多的方法之中,如何選擇一兩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呢!說真的,如果你沒有一定的健康常識,也沒有堅定的意志,往往選擇下來的結果都是耳根稍微軟了一些,誰、誰、誰,說那個好,講那個好,大家就一窩蜂地下海試試看,到頭來,東試試,西試試,可能還沒有得到健康,就先把自己忙壞了,累得半死了。所以,為了增加一點健康的常識,讓自已不會迷失在養生方法的大海之中,我們就一點點、一滴滴地來了解,也多思索一下才好。


那回到正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也就是情志這方面的問題。內心的問題,說實在的,治療的方法其實大部分都是操之在己的,自個心理悶了病,還是要自己勇敢面對才有解,畢竟解鈴人還是需繫鈴的人。既然這個"一"真正操之在己,別人幫上的忙的,真是太有限了,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面臨的處境都是一樣,在這問題上能使得上力的都是何其有限,反到在這個後,重視形而上的宗教、修行、或冥想,在這方面是比較使得上力來的,也就是如此,所以很多人到後來都會走上修行路,跟自己的心過不去有絕大的關係,這等事,也是是年輕的時候得我們,想也想不到的後續法展。所以,關於情緒上的問題,在這裡我也不多論了,自己的歷練也不夠,也還年輕,以至於每當有人問這類的問題時,我也只能委婉地告訴他,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但是說實在的,人生真得有太多的事,並非錢能夠解決。而這等事,只能靠年歲的增長,社會的歷練,碰一事長一智,多走出去與人接觸,見識廣了,眼界開了,心境也高了,過不去事也就過得去了,回首當初,也就沒什麼大不了得,雲也淡了,風也輕了。不得已地去採用這種方式面對問題,不算是好方法,但也算是個方法了,缺點嘛!就是時間拖得比較長一些罷了。面對個人內心的傷痛與不捨,有時候不得不承認,"時間"真得是最好的療傷解藥了。


再來說說"二",這就是我目前認為的重點,也是最近討論的中心所在,但並非我對這個議題能懂多少,只是拋磚引玉罷了,希望激起大家對這題目的關注與討論。"二"就是陰陽,也就是太極,而陰陽與太極的特性,就是相輔相成,同時也是互為消長,它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精隨,也是大道至簡的極致表現。而用太極的概念來論氣血時,不管是採用補法,或採通法,補與通其實是一體兩面,通法就類似人處在白天的種種,補法就像人處於晚上的點滴。一天有白天勢必就會有黑夜,人的氣血也是要補也要通,缺一都不可。就像是我們吃飽了出去走一走,確實能幫助消化吸收一樣,就像在自己在推拿上的體悟,知道身體若不通一下,即使吃如何對症的藥,如何好的食材,也會有虛不受補的問題存在。但是,通雖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光通不補,又會患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想要身體好,只運動,不進補,只推拿,一點都思索自己吃東西是不是吃偏了點,既不想花錢吃點補,也不想去請教醫生自己身體到底缺了什麼營養,如此固執,很可能在養生這頭上,終究會遇到瓶頸,一直無法突破。


再來說說"三",隨著學習推拿的日子一天過一天,碰到的養生法也越來越多種,有些方法確實讓我受益良多,也很多種方法確實有奇效,但我的心得是方法再好,也得用得上才算是好方法,否則終究是看的到也吃不到罷了。但是,很多人面臨選擇養生法時,都好像有點隨波逐流的味道,免不了趕一點流行,不但說服自己硬著頭皮去接受,更是拼著老命跟著大夥去做,反正輸人不輸陣。但我覺得真正的好方法就是自己每天能身體力行的就是好方法,方法本無好壞之分,每種方法的存在都有其優秀與適合人的地方,但知道是知道,做得到又是一回事,好方法一定是適合自己,就好像為自己量身訂做一般,想做就會去做,一有空就主動去做,那不管這個方法花不花時間,花不花錢,對別人是這麼地有效,但對自己來說,每天都做的到的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方法。所以,花點時間先認識自己的問題與需求,花點時間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這些的種種都是值得的。大家也知道,財富、愛情、事業,其實都是要建築在健康之上的才會有意義的,所以不管在健康的事業上投資多少金錢與時間,我想絕對是必要的。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5827&aid=87715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