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路大哉問(九)
2016/12/26 22:26:58瀏覽297|回應0|推薦0

今天早上去植物園走路,一直很注意到肩膀的前後平均移動,但一開始並沒有把手擺動得很大,想說只要確實地去刺激到胃、膀胱、與膽經的這三點就可以了,尤其是外側的膽經點,所以左右晃動的力量剛剛好,我想基本上也就可以了。但是因為植物園外圍的小徑有些地方是小山丘,是有高低的,走到那一段時,第一圈時,我基本上還是維持著手稍為擺動的方式走,但是第二圈氣足了,走得順多了,也快了一點,就明顯發現下坡時,身體明顯有下衝的感覺,以至於我步伐就變小了,小腿也出比較多的力來抵銷下滑的重力,想說也是慢點好,對膝蓋的負擔會比較大。但走到第三圈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在看健康節目時有一位專家建議走路要大步走,就想大步走走看看,看有沒有差別,結果發現,下坡時,若增加雙手擺動的幅度,突然有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好像身體抓地力變好了,下衝的力道也突然沒有什麼感覺,感覺很輕鬆且快速地就走完那一段下坡路,所以,就想回來寫這一段來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


之前我也提過,走路一定要用腰力來走路,它是一種手、腰與腳充分的平衡運作方式。可是,卻沒有料到當自己碰到走下坡的時後,之前習以為慣的走路方式就馬上跑出來作怪,腳步自然就變小了,手也沒什麼擺動,結果就是造成下衝力都是靠小腿去抵銷掉,這樣對膝蓋的負擔是很大的。我之前還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大都是建議別人,上山能快就快,但是下山能慢則慢。但如今,自己的親身驗卻告訴了我另外一種不一樣的思考邏輯、運動規則,我自己一邊走,也一邊提體著自己,走路一定要用腰來帶動,我自己也知道改變一種習慣是不容易得,也只有從現在開始,腦袋一想到,就趕快調整回來,免得又像今天早上一樣,事到臨頭了,自然而然又舊態畢露,又回到之前的習慣去了。


所以,我針對這個問題想了一個下午,想出來的答案我把它形諸於圖案與文字,供大家參考研究。如下圖所示。一種走路方式是直線走法,從腳跟直接就到腳尖,以至於下衝力道全部由腳尖去抵銷,同時也造成腳板與地面的接觸點太過集中於腳尖,如此的結果就是腳與地面的摩擦面力瞬間減少,往下走的當下,有止不住的感覺,於是腳步就自然而 然變小步了,也只有如此才不至於走到滑倒受傷。


但是用腰力去走時,腳底的運作方式就變成曲線的路徑,與地面的接觸方式,變成從腳跟到腳小趾,然後再轉到大拇趾,與地接觸的面積也因此大大地增加許多,增加到幾乎是整個腳板都用上去了,而且,下衝力道因為採取曲線的走法,下衝力就由圓周的切線不斷地發散出去,並部份轉換成垂直立,去加重了身體的下沉力,使得走路時後,腳底的感覺是反而很實在,沒有滑動感,即使是走下斜坡,感覺上卻是像走在平地上一樣,速度也沒變成加速度,可以很容易地維持等速率地走下斜坡。


待續..........

增加手擺動所產生的效果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5827&aid=8652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