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6 11:39:42瀏覽2496|回應0|推薦1 | |
溫敷後就一定會出汗或者要出汗嗎?還是蓄意去調整溫度與時間把汗硬逼出來,這樣的作法真的是好的嗎?那出汗到底時全面性出汗好,還是局部有出汗好呢?溫度的變化與出汗的多少是不是會因人而異,老人與小孩子的做法是不是也要不一樣呢?是不是出汗才有排毒的功效,所以一定要逼出大量的汗才是好?.....邊寫邊想著,才發現還有很多疑問搞不清楚的,所以,在這裡一併提出來思考討論囉! 而且,上述的問題,是實際應用時常會所碰到問題,有些則是看了網路上的案例實作後有感而發的疑問,但我的立場就是堅持溫敷(溫度範圍就是訂定在38~42度之間)而不熱敷,說起來可能有些死板的,沒得商量的。不過操作上還是要注意一點,溫度的高低雖是我們能夠調整的,但是感覺舒服與否還是要勤於問患者才是。 再來,38度是下標,上標是42度,說詳細點,還是存在著一些調整的空間,空間就存在於下標可以在下修到患者感覺滿意舒適為宜,但上標再怎麼樣上修絕對不可上修超過45度。這話怎麼講呢?例如說:患者叫我把溫度調到38時,即使我覺得這太低,但只要患者感覺舒服,這溫度就是好的,若患者再叫我調低到36度,我還是會依據患者的要求為之,但是會建議在時間上盡量地拉長才是。但對於上標的看法就顛倒囉!當患者要求要超過42至45以上的溫度時,我就一定會制止,不管患者的感覺是如何,我能接受的溫度最高標就是45度,不可以再高了?這就比較沒得商量的餘地。 為何有這種想法呢?首先,必須先釐清楚溫敷的目的為何?心中才能夠有所定見。所以,我將此做法的目的定位在提升體能,也唯有當體能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時,也就是身體有多餘的體能時,才有可能撥出一些體能去處理平時無法處理的狀況,也就是去去進行修復的工作。再者,體能為何不容易提升,必然是破壞大於建設時,更甚的是消耗到庫存的體力了,講白的就是供不應求。那反過來說,又要如何達到供過欲求,甚至有多餘的體能能夠存入體力庫之中,就現階段的考量來說,就是在於如何增加患者體能,或者減少體能上的消耗,所謂的賺一分不是賺,唯有省一分才是真的賺到。那判斷的依據呢?經驗上所得到的標準就在於患者是否有感覺舒適,絕不是以我們自己的想法為基準,也就使說外環境的變動(溫度的調整)其實是根據內環境(患者的感覺舒服)而隨之變動。 溫度若高到一個溫度時,身體一定會為了進入身體的能量風暴而付出些額外的體能,因為個人的體質已經來不及去吸收能量的洪流,所以只有選擇趕快排出一途。排出多餘熱量的方法,不管是用加速皮膚散熱的循環而讓血流加速,毛細孔大量地開放,皮膚的鬆弛,又或者藉由大量排汗將熱量硬逼出體外,都是身體有可能採取的排出措施。但若以不消耗體能去考量著,其實說起來是有差別和順序存在的,初期先開放毛細孔,或鬆弛皮膚增加表面積,再來加速血液來達到熱輻射的效率提升,再不行時,就會採用排汗的方法來達成。但還未流汗之前的身體,體內水是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可是一強迫排汗,就是必要再去攝取比體溫還要低的水來解渴,排出了已經達到體溫的溫水而去補充低於體溫的水,體能就更近一步地失去。而且,身體採取這麼多的步驟去平息能量風暴時,勢必會付出不少的體力,所以,有些人溫敷後感覺很疲憊,是不是就是消耗不少體力的證明呢? 所以,在我的立場與想法,較偏向不需要流出汗來,而是以提升體能為判斷標準。但有時候,患者對於體能的流失往往不易察覺,所以站在旁邊輔助者的立場而言,退而求其次,以感覺舒服為判準實不失個好方法,如果連舒不舒服都答不上來,就以患者溫敷後出汗即止來當停止溫敷的判準。至於出不出汗,是患者體質上的差異,牽涉到患者內環境的調節得當與否以及外環境(溫度與時間)的掌握。所以,出汗是溫敷之後才發生,溫度的調整是一開始就必須決定,說起來應該是兩碼事,既然在操作上實有存在著時間上的先後差異,那一個是因,一個是果,把一因一果放在一起討論本就是在邏輯上存在著思考的瑕疵,所以,將出汗與溫敷分開來討論,所得到的答案才有可有所有交集。而且,一個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外在環境,一個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內在環境,明明事實上是面對著兩種環境,分開去考論才是上策。況且,就自己的觀察經驗來說,流汗似乎較偏向消耗體能,而舒服的溫敷卻可以讓患者當場睡著,醒過來後,精神飽滿,是增加體能的。所以,因為上述種種的想法,所以,我覺得溫敷的時間與溫度,與出汗與否是一定要分開來思考,如此討論下去才有意義。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