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後悔
2011/03/29 12:11:27瀏覽2337|回應16|推薦87

 

 

關於後悔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已悔則放捨,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不作若已作,

以是悔著心,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掉、悔蓋。 

 

                         ─《大智度論》卷十七 

 

 

不要怕 不要悔

王鼎鈞人生試金石裡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村莊裡的年輕人終於決定要出去闖蕩江湖了,臨行前,他向村裡的長者尋求指引,老人三個字「不要怕」;經過多年以後,年輕人不再年輕了,在世間經歷了風霜、大起大落、恩怨情仇,歷盡滄桑,想起了那位長者,於是他拖著疲乏的身心回到村裡,希望再度尋求老人的指引,但是,老人早已過世,倒是交代後人,留給他一張紙條,上頭寫著:「不要悔」。

你是不是像我一樣? 也許曾經有一個該赴的約、該見的人,因為某種原因,失之交臂,沒有見著。或者,常常也總覺得自己曾經錯過些甚麼,作的不夠好,要是「再來一次」,「再有一次機會」就好了之類的,縈繞不去的想法,沒靜下來還好,一個人的時候,這些過去該做的、或是不該做的,就是不斷的讓我們追懷不快。

這裡的「不要悔」,應該是指regret,就是說,對過去的事追悔,其實是一種自己無法心安的自我折磨,這種心裡負擔的放下,是需要一點功課,需要一點動量與智慧的累積。

禪宗裡關於「安心」最有名的一個戲劇化公案,當屬達磨祖師與惠可的一段對話:

惠可參訪達磨,告訴達磨說他心不安,達磨回他說:「將心來,與汝安」,惠可沉默了一會兒,回說:「覓心了不可得」,達磨於是說:「安汝心竟」。這是一段有機鋒的對話;惠可是一方的叢林大師,一定程度,也相當用功過,怎會不知道,在緣起一切都是暫時條件合成的真理上說;身體是時刻不斷變化,心更是變化不停,毫無主體可說,但是這樣一段對話就像現代的心理治療師一樣,在動量足夠的時候,幾句簡單的對話便可以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般的輕快卸下千斤重擔,

 

所以,即使幾句簡要對話,都有著長期動量的累積;如果一個人願意花個幾天時間好好想想,「覓心了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當下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已做不能令不做、未做不能令做之」,那麼動量足夠了之後的因緣俱足、破繭而出,當屬水到而渠成勢之必然。

   

離生喜樂 定生喜樂

「悔」是一種心所(mental object),是所謂的「不善()法」,它是妨礙我們心靈品質保持寧靜、平安、喜樂,滿足的一種障礙;所以佛陀稱它是一種「蓋」(hindrance),是所謂五蓋之一;我們常常不知不覺,潛意識裡感到不快樂,如果好好檢視,

 

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由於很多過去的經驗造成我們的遺憾(regret)、罪惡感(guilt)、後悔(remorse),積壓久了,心影響身,身是難以輕快的(氣脈不通暢的沉重),反過來,身再影響心,變成一種置入式的身心憂苦沉重感。

我們這個身處的時空,是所謂的「欲界」(desire sphere),我們感知這個世界,主要是來自於感官上享受五欲的美好與快樂: 眼好色、耳妙音、鼻聞香、舌好味、身觸滑等等,是符合基本人性的,所謂「世間」可以只是如此的以五欲來定義其物質性存在;

 

在五官健全、精神清朗,賀爾蒙旺盛的時候,我們都說能享受五欲,也算是一種好福報:如好口福、眼福、耳福等等,即使享受的時間多半是相對的極其短暫,生命過程裡,甚至可能渴望著的時間大大的遠多過慾望滿足的時間,然而,我們認為它終究還是值得,在詩人的讚嘆與歌誦裡,它確是一個美麗的世間。

不過,如果我們有一點人生歷練以後,應該還會多看出來五欲是「世間快樂」真相的一半,如果每天都是山珍海味,看不完的好風景與美女、物質完全無慮沒有覺知的享受,一定不復有那種第一次的驚艷與喜樂,也恐怕還糟蹋了好東西,所以,適當的「離」一下,當有不同的感受,而發現到有一種「離開的自由」,竟也是有其不受五欲羈絆的快樂,所以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行為不正直)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適可而止)

 故去彼取此(重視內在的滿足)。」

再仔細的想一想,欲的追求,不論順逆,得到與否,都是會帶些「悔」的不善心法;要在心裡保持較持久的喜樂,可以靠一些適當的獨處與禪修(meditation),在技術上,就是偶爾暫時離開「外部五欲」,自己一個人靜下來,因為不忙碌了,心裡潛伏的渴望、憤怒、後悔等情緒會浮現,

 

這時候,是引蛇出了洞,可以好好面對自己這些讓自己不快樂的「內部五蓋」,好好專注思惟想明白,像上面說的,累積一些心理動量,作一點排毒的功課,例如,針對「後悔」這件事: 或是過去該作而沒能作到的、過去不該作而作了後悔的事,像上面《大智度論》龍樹所建議的思惟也好,或是我們從那裡讀來受用的現代心理復建的智慧也好,然後對自己和相關的人們,好好放出善意的能量,

這種專注遠離練習的理想,根據經典記載,是可能達到禪定最初的

· 初禪─離(五欲、五蓋)生喜樂

· 二禪─定生喜樂

如果用功專注得法,有空閒的因緣,一個人可以在定中一直保持()()樂的,這種樂是「欲界」以上的不需依靠五欲的心靈寧靜之樂,如果氣脈通暢,生理上的舒暢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即使功夫不夠,在「欲界」以內粗淺的「欲界定」,都可以使身體感到輕安;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輕快是免費不用花錢的,不用旅遊的交通少碳,更不需要核能。

不得空閒的話,也可以在接下來的一天,趁著出定餘勢,帶著清新的心靈,回到生活裡,通常我們可以重新感覺到世間一切的美好,重新感到新鮮而不乏味;終究,我們暫時的離群索居,看起來是「出世」離欲的,最後它還是還是為了能帶著熱情與赤子之心,對世間真誠的愛,再回到世間,走回人群。

最近工作上,前一專案剛告一段落,下一專案尚未開始之前,獨處守靜的時間多些,所以比較有時間用功,順便讀了《大智度論》解釋《般若經》裏「禪波羅蜜」的一段,記下一點關於「悔蓋」心得,希望能為自己,與這世間注入一些心靈平靜的能量。

一個人不論他曾經如何的自責,

一切的未來都從此刻重新開始,

既然覓心了不可得,

悔的是什麼? 又是誰在悔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5025764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ellen chou 童山已濯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後悔
2011/04/24 04:20
既然決定了, 就這麼走下去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26 01:17 回覆:
Our choices shape us into who we are :)
As long as we have integrity, love, and care about others in our heart
there is indeed no regret.
Tragedy may happen out of our good intentions but
that is life's possibility.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緣起推演
2011/04/10 04:13
對不起 看到您最後的結語
也許是誤解了 您的回答不錯
佛陀教導弟子由苦集滅道四諦法悟思可得成就阿羅漢果
由十二因緣推論悟入可得成就緣覺 這是由緣起推演起修
性空 性不空之說 如您所說均是後來之學説主張

諸如 唯識主張 客觀的世界皆空 萬法唯識 而
中觀自證派主張 認識因緣法 但不主張性空之理 主張「物有自性」
中觀應成派主張 因緣實存不妄 物自性本空 緣起性空
主張正因為無自性、本性、才有因緣現象的存在

這裡不是要論辯 只是自古佛教派別何其多
終點是一 路徑有多條 論辯亦不斷
到底對修行有多大幫助 不無令人感慨
謝謝您詳細剖析及分享

俗客祝福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10 08:03 回覆:
您說的很好 如果論辯對修行(破身見)無助
是沒意義的
但是一般人常有禪宗反智性的態度
以為不用讀經論 "修行"最重要
讀經論不是修行
其實 回到佛陀在世的實況
就是上座比丘們 對答議論法義
(緣起 生滅 四聖諦 八正道)
討論完畢是要抉擇法義
不論解脫道或是菩提道
初果或初地 一切都以破身見為基礎
不只是哲學討論

至於中觀 我的抉擇以為
當以龍樹本論 鳩磨羅什漢譯《中論》(100 A.D.)
《七十性空論》《 十二門論》等古義為依
自立量、應成隨應破等派是 300 A.D. 以後論師作品
參考即可 誤導成分似乎多過澄清的功能

時人莫終一是的"修行"論
無非因為脫離十二緣起「法住智」
(五蘊、六處、十八界;
根、塵、識三者相依而起;無自性,不可得)
脫離無我無自性古教之故
這些不從古教經論裡求, 從哪裡求?

佛世有所謂"無諍三昧"
是對貪嗔癡無爭
對緣起生滅法義真理則必然是要
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真態度
所以 我以為論辯是無妨的

與您共勉之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仍然須懺悔
2011/04/09 02:29
雖言覓心不可得 但仍有因果 不是一切皆空
故仍然須懺悔 當下的我仍然存在
除非跟六祖一樣 心等虛空
一般人仍然有”我” 仍有因果 故仍須懺悔
請看格裡第一頁” 覺知空性,勿著「無記空」”一文

俗客祝福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09 12:53 回覆:
您誤解了 不是不要懺悔
如開頭龍樹偈語所說:

若人罪能悔,  已悔則放捨,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是說悔後還記掛, 則是妨礙入定之蓋

入門學習 懂得「緣起」的人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知道一切都是暫時條件合成
不會誤解所謂「無記空」的

原始阿含經教說 "緣起" (500 B.C.E. 佛陀在世的古教)
初期大乘般若說"(自)性空" (100 A.D.)
是世間、出世間真理一體兩面
印度後期婆羅門教印度合流的的"佛教" (300 A.D.)
卻又繞出一些自性不空「反緣起」的的東西...


「(自)性空」 與 「空性」宜慎重抉擇之
若有疑慮 不善解空 當
回歸佛陀「緣起」古教
未必需要談「空」

如果您說的"空性"
是一種形上(metaphysical)永恆
獨立(independent) 超驗的東西;
那倒不如多思惟觀察緣起生滅
更有助驅除「常樂我淨」之我執無明
如您所說的 除下三結 破我見 身見

一點淺見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gret
2011/04/07 14:38
每次後悔時﹐ 我就想到聖經上說的﹕萬事都互相效力﹐ 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如此一想, 也就釋然了。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08 04:29 回覆:
That is, there is a bigger picture than you thought.
如果出發點是愛人
也真誠覺得與愛神是同一件事
那真是不用悔的

Path 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般若無悔
2011/04/07 13:24

三千世界出毫端

無念已越萬重山

念起何妨正好觀

遮照同時般若度

~

小弟  合十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08 04:50 回覆:
無念無感枯木岩
無明愛取心味著 
無邊佛事夢裡行
無住生心三昧明

Path 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無悔
2011/04/04 17:54

擦身相遇宿世緣

遇境盤桓緣匪淺

失之交臂恐後悔

爾今無懼我獨往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06 01:41 回覆:
千山獨往念處隨
萬水輕柔世間情
千年夢出風月過
萬古長空真性留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格主的本意
2011/04/03 13:07

肯定是好的、正面的,只是我想,悔有兩種,一種是懺悔,一種是後悔。

懺悔是應該的,是正面的,沒有懺悔,就沒有真正的更新。

後悔是只對自己所做事情,合宜不合宜,所產生的後悔。這種後悔常常成為沒有意義自怨自艾,浪費生命與時間。不過話說回來,瞬間的後悔也是對自己的行為的省思,長時間的後悔就是優柔寡斷的形成了。

人生大事,如何自處真是大學問,很難一言以蔽之。我相信格主也自有正面的修行過程,不是一下子可以弄清楚的。所以只是當做的簡短的警句,就會引起不同的思考,所以回應。請指教。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04 01:06 回覆:
如您所述 確是有如此兩種"悔"
如一開始的偈文所說

若人罪能悔,  已悔則放捨,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其中的"悔"該是你說的"懺悔"
本文所說的"不要悔"的對象是
若已經如此悔過以後 仍然"常念著"
而心不平安的人;
(道德上的)懺悔、(選擇上的)後悔
如您所說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自然是件必要而向上的好事

心理上的安心與否是微細的 悔是(心安穩的)不善法
論裡面一般有另外兩個「善心所」"慚"與"愧"是正面的善法
與儒家那種見賢思齊與顏回的"不二過"相當

所以 某種程度上說 不悔的都是「心安」的
執迷不悟的 看起來也是挺篤定 XDD
但是一旦能悔悟了 像"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那樣大轉變的
心裡懊悔折磨該是無以言喩的沉重吧
這樣的人是需要被同情 而學習一種智慧放下

至於那完全對過錯無反省力的
無所謂心安不心安 後悔不後悔的命題
更不在本文範疇之內
而是因循在能量守衡"因果律"的範圍內

光的使者 ( 一個回家的旅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
2011/04/03 01:40
做事的當下,總以為是對的,也許後來才發現,其實還有更圓融的解決方法。

不過這就是學習,沒有絕對的對與不對,好與不好,所有,都不是恆常。

這樣,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不該做的,以後不再做了,往前走,就是了。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04 01:19 回覆:
是的 即使顏回那樣的賢者
也就是能「不二過」
即使這樣都不容易了 何況是吾人一般
喜怒不中節 看重得失的縛地凡夫

第一義諦(Ultimate Truth)上說 好壞對錯確是相對 而非絕對
般若經說的 "不可得" 心裡有這種理解
而努力於世俗諦(Worldly Truth)
雖是生死邊事 所謂「夢中佛事」
大乘菩薩們仍是十分認真的 XD

墨綠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2011/03/31 14:15

大概20歲的時候我就非常在意"後悔"這兩個字,然後不斷告訴自己說話作決定前要三思再三思,15年過去,我怎麼還活在悔恨中啊!!

習性唄,難教難教。

讀了您的這篇文,我更要好好思考一番,真不想閉眼那天還有甚麼後悔之事。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01 00:30 回覆:
墨綠 不用擔心
不然除了原來的悔
又多了一個"怕後悔"的悔
成了雙重的憂慮 ...

一件事有"加法" 也有"減法"去對待:
這裡提的是"減法" 以檢視其不實自性化解
憂悔 和 慈悲喜捨心四無量 是不共容的兩組心所
(不同時存在心中)
所以 我們不斷的增加對人和自己的善意
也是一種稀釋憂悔的動量
好在現在我們耳聰目明
還有時間好好用心在生活裡做功課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總有身心豁然脫落的一刻

智慧的理解是光明的 如果反而增加恐懼
那決非佛陀慈悲的本意;
「八正道」裡有所謂"四正勤":
未生惡令不生
已生惡令減
已生善令增長
未生善令生

共勉之

diva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要能無悔
2011/03/31 13:47
還真難ㄟ...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4-01 00:29 回覆:
嗯 是難 知難行易 或 知易行難 莫非如此
英諺有謂
Don't do the convenient thing
Do the right thing
這是每一個人的靈魂搜尋
心靈動量不夠 不會有動機想去做甚麼的
所以也不急
我們總有一天某個時刻
覺得想擺脫束縛:
Sooner or later,
you will decide to either go with it without thinking
or discover who you truly are and what you are capable of
No hurry...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