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動養形 靜養神
2011/01/14 03:33:50瀏覽2177|回應10|推薦119

 

 

 保持身心不動與無所事事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Mr. Han:

 Being still and doing nothing are

 two very different things.

                             Movie "The Karate Kid"

 

  

動養形 靜養神

 

 

 

 

蹲馬步

 

一般來說,運動可以鍛鍊身體,這是沒問題的常識,年紀輕的人體力恢復快,所以身體機能可以鍛鍊增強,可是到某個年齡以後,就不是如此了,以為不斷鍛鍊運動就可以保持強健的錯覺,算是一種「唯物」(materialism) 的認知錯誤;運動對身體是有磨損的,而通常35歲以後的新陳代謝變慢,恢復損耗自然也慢,自律神經也會因心理堆積的垃圾而偏向失調﹝如失眠、口渴、頭疼等等﹞,所以只是一股腦兒運動,很可能成了純粹的損耗,應該同時也要在心上用功,才能相輔相成。

 

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可說是一種經驗之談,我覺得是一種「不得而得」的認知,這時候,心理狀態的培養與生命品質的提升,有極密切的關係,如果能把心靜下來,動靜之間,歸元守一;我認識的氣功老師一般認為;養神、養氣,氣定神閒的,小周天中脈通暢,是極可能持續保持在35歲的身體機能。

 

然而,有人以為所謂「靜下來」就是一種不上進,消極,冷漠、無所事事;殊不知這是世界上最困難最積極的精神生理提升,世界上最大的敵人是誰? 其實是自己的渴望、貪欲、恐懼、憤怒、嫉妒,這些心裡垃圾的清除,乃至在守靜之中突破概念的束縛,獲得解脫自由的智慧,與所謂無事可做,胡思亂想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如果小時候你跟我一樣常常在教室一角被罰半蹲,那你一定跟我國中時候一樣,覺得那真是活整人的處罰,但是後來開始學一點練氣與養性的方法,才明白以前老師們的用心良苦;如果心裡靜不下來,呼吸混亂,這馬步蹲的通常過不了半小時;同樣道理,靜坐也是如此,心裡沒有一個專注的目標,是靜不下來的,更不用說有「養神」的效果,通常來說注意呼吸是最簡單的,但因人個性不同,古人有不同的方便。

 

前面提到靜坐修定,最近剛好閱讀了《瑜伽師地論》,所以摘出一小段以為守靜(行住坐臥均可)時心中所緣,可做為專注的各種目標種類以為參考,這部「論」是一本步驟嚴謹的身心操作手冊,就是朝的大冒險家與旅行家玄奘法師千里迢迢所取回其中一部分的「經」,歷經兩千年,梵文古本早已流失,現僅有玄奘法師漢文譯本,可說是人類提升身心智慧的珍貴紀錄,比之現今流行受重視的南傳禪修論著,詳細的內容可謂等量齊觀。

禪定緣境 (書摘)

禪定所緣之境(即心專注之目標、待突破之表象層次之概念,以現觀當下時空背後真理實相)《瑜伽師地論》卷2627中,說有四種:

 

(1)遍滿(或周遍)所緣,

(2)淨行所緣,

(3)善巧所緣,

(4)淨惑所緣。

 

一、遍滿所緣者

指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遍入一切。此又分四:

(1)有分別影像,

即於定中,對所知事同分影像(相似於本質)進行觀察、揀擇、分別、尋思。

(2)無分別影像,

是修觀行者受取所知事同分影像之後,不再觀察揀擇,只以止行寂靜其心,令心安住。

(3)事邊際性,

指諸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前者是諸法法相(或自相)、差別性(例如生起、保持、消滅的重複暫象);後者是諸法法性(共相),是真實性、真如性、共通性(例如無常性、壞相逼迫性、無實體性等等)。

(4)所作成辦,

即修觀行者,於所緣皆得自在,成就輕安,乃至證得諸禪定境(即行者心中總是安住中性的現實真理實相(其實是"無相")、智慧光明裏、智仁勇兼備,不怨不尤,不憂不懼的解脫相)。

 

二、淨行所緣,即五停心觀。

(1)不淨所緣()

不淨之法,說有多種,此處唯取朽穢不淨,即有情自身之不淨。此不淨略依二種:一者依內,指觀內身36種不淨之物,如毛、發、爪、齒、塵垢、皮、肉、膿、血、淚、屎、尿等。二者依外,即觀有情死後,所演變顯現的16種不淨之事,如青瘀、膿爛、胖脹、食啖、散壞、骨鎖等。

上述不淨所緣,是能清淨貪行所緣。如依內不淨觀,能令於內身愛慾、欲貪心得清淨;依外不淨所緣,令於外身淫慾、淫貪心得清淨。

(2)慈愍所緣()

由於對親族類、怨家類或中庸類發生利益安樂之思維,能引發而成為上中下品快樂定地之所緣境。此慈愍觀能淨心。

(3)緣性緣起所緣:

即對於十二緣起如實觀,而於三世諸法因果、事理毫不紊亂;唯有諸法能引諸法,無有作者及以受者。此因緣觀能治愚痴。

(4)界差別所緣:

界者,即水、地、火、風、空、識六界。前四大有內外二種,此取有情身中內界。於有情身作六界觀,便於身離一合想(計諸界為身或我),得不淨想,離我慢行(水:液體如唾液血液等,地:硬物如骨頭、火:如體溫消化力,風:如呼吸移動)。

(5)阿那波那(呼吸)念所緣:

阿那,譯為持來,即入息;波那,譯為持去,即出息。阿那波那念所緣即是緣出入息而修定,可止散亂。

修數息法,略有四:一者以一為一算數;二者以二為一算數;三者順數;四者逆數。若於算數修習純熟,不起散亂(名已串修習),心緣於息自然流注(名過算數地),即應捨數修隨,於出入息了了分明(名算數修習)。於此加行,便起輕安,證得定境。

若修數得定以後,可悟入諸蘊、緣起或聖諦(即四諦)修習。悟入聖諦修習之後,即得見道。為斷修道一切煩惱,乃修十六勝行:1、 知息長。2、知息短(即中間出息或入息)3、覺息遍身出或入。4、除身行,即除去粗雜之氣息。5、覺喜,指入初、二禪,心得歡喜。6、覺樂,是入第三 禪,心得樂。7、覺心行,即了知從喜心可能引起貪心之過。8、除心行,就是滅貪心,除粗雜之受。9、覺心,即覺知心之不沉浮。10、令心喜,指心沉則令之 振起而生喜。11、令心攝,指心浮則將之攝歸於靜。12、令心解脫,即是捨離心之沉浮而得解脫。13、無常行,謂於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進懇切如理觀察。 14、斷行,即知無常而斷煩惱。15、離行,即斷煩惱,生厭離心。16、滅行,厭離而得一切之滅。

 

三、善巧所緣,略有五種。

(1)蘊善巧:蘊者,即五蘊。若善了知所說蘊種種差別性,非一眾多性,除此法外,更無所得。非離蘊外有我可得、有恆常不變易法可得者,也無少法是我所有。如是善巧了知,名蘊善巧,可破我執。

(2)界善巧:界者,六根、六境、六識共十八界。如實了知十八種法,從別別界(種子)別別生起,即於因緣而得善巧,名界善巧。

(3)處善巧:處者,六根六境十二處。根為增上緣,境為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由此而生識及相應法。如是六識身及相應法,皆由三緣而得流轉。若於如是內外處緣得善巧者,名處善巧。

(4)緣起善巧:緣起者,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等十二緣起。若如是了知緣起: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 (如有漏生苦),唯有諸行 ()引發諸行(),而彼諸行(十二支),因緣所生,體是無常,苦、空、無我。由此善巧了達如是緣生法中種種行相,而生無常智、苦智或無我智,名緣起善巧。

(5)處非處善巧:即是緣起善巧差別。處者,是平等因果道理,如善法生樂果,不善法生苦果。異此名非處。若如是如實了達,名處非處善巧。

此五善巧,略為二種:一自相善巧,即蘊善巧(明無我);二共相善巧,即後四善巧(明緣起)

 

四、淨惑所緣,略有二種。

(1)世間道伏惑所緣:謂觀上地靜性、下地粗性,如欲界對初禪,乃至無所有處對有頂,由此伏下地惑而證上地境(乃至有頂)。言下地 粗、上地靜者,如欲界對初禪,雖然都是五蘊,而欲界中則粗鄙、苦、不自在、可厭惡,初禪才是清靜、美妙、自在。因此以初禪望於欲界,如病、如瘡、如毒箭,不安隱性。於是捨斷下地惑,而證入上地境。

(2)出世道斷惑所緣:即是觀四諦法,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修四諦智,見無我理,斷盡見、修一切煩惱,永出世間,如是名為出世間斷惑所緣。

以上所說四種禪定所緣之境,其中遍滿所緣涉及的範圍最為廣泛,淨行所緣最為常用,善巧所緣純為出世智慧之觀行,淨惑所緣明斷惑之法,修定者都應全面了知,適時應用。

要之,禪定之資糧,從選擇處所、威儀,守護戒、根律儀,了知並克服障難,乃至明確所緣境。如此,則定資糧足矣!修者必須由確知而實行(或克服),才可以修定。若欲修定卻不具備以上五項,即應努力積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4783651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誰消耗了領導?
2011/02/25 09:07

領導者應該有這樣基本的修學,跟著事件奔忙,無法提高觀點、縱觀全局,反要像打陀螺般勞形傷神,台灣的選舉制度欠缺這樣的認識,不知讓領導者放慢腳步,可以只在帳內運籌帷幄,這跟階層意識無關,完全是分工的問題.

台灣的進化不前,一切都只能是混亂狀況.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2-26 03:27 回覆:
一切亂象 是有"過動"的背後心理因素
但是 這也是台灣政治的遊戲規則
甚麼樣的民眾 產生甚麼樣的領導
似乎難以單方要求領導者 有創意 或氣定神閒的 有眼光
海島型文化 求變求新 計劃趕不上變化
難以和大陸型 穩定 可常可久相比
也就是說 在台灣 修身養性 有創意有眼光 和政治參與
無法相提並論 領導者無以避免眾人之期望
(錯的也得作 不然就被唾棄了...)

一點淺見

止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動靜之功
2011/02/24 05:45
這篇是很精深的靜功介紹﹐也闡明了身心之間微妙的關係。

《瑜伽師地論》的禪定緣境解說相當完整。的確﹐靜坐時心念心境變化莫測﹐其實與夢境完全相同。在禪定的緣境中﹐最容易省審自己的「心性」了﹐也是開啟智慧﹑回歸自然的唯一途徑。

不知  ET兄 是否參閱過 太乙金華宗旨

感謝分享

精進圓滿  福慧俱全

誠摯的祝福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2-25 08:22 回覆:
太乙金華宗旨 似乎綜合不少佛道在修"定"方面的共通思想
不過雖提"止觀"(回光) 實是無功用行
與佛教止觀不同內涵 不重智慧思維
相當於一般"無想定"
所以此文之"止觀"只是佛教的"止" samadhi "三摩地"
所謂眼前性光 在南傳佛教稱為"禪相" nimita
還是在定的範圍內的一種所緣 其發生極其自然 專注後的必然現象
(當禪相出現 即可棄呼吸所缘 轉而不用力的以禪相為所缘)

佛教的"止"不是目的 而只是"觀"的基礎 觀才是揪出"隨眠"
煩惱 無明生死動能之根本:
佛陀教導的觀 Vipasana "毗婆奢那"有特定的考察目標
如四聖諦 十二緣起 生滅隨智觀等
只是守靜不用功 是不會生"無我"智的

所以一般形容是 道家追求是"忘我" 不明無我智
有止無缘起觀 破身見 執著於心靜
即使不耗精神 可與天地同壽 也仍是三界之中
定力退失 仍落輪迴之中

一點淺見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1/02/03 02:15
Haa, join the club! 小學時常常在走廊罰站 "好風光"
How Meditation May Change the Brain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1/01/28/how-meditation-may-change-the-brain/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2-15 03:03 回覆:
根據這篇文 一天30分鐘靜坐 8 星期 腦部就會有記憶學習減壓的改進:

"... But now, scientists say that meditators like my husband may be
benefiting from changes in their brains. The researchers report that
those who meditated for about 30 minutes a day for eight weeks had
measurable changes in gray-matter density in parts of the brain
associated with memory, sense of self, empathy and stress.
The findings will appear in the Jan. 30 issue of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M.R.I. brain scans taken before and after the participants’
meditation regimen found increased gray matter in the hippocampus, an
area important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The images also showed a
reduction of gray matter in the amygdala, a region connected to anxiety
and stress. A control group that did not practice meditation showed no
such changes...."

我也蒐集過一些包括哈佛與UCLA 的報告
[0] "How to build a bigger brain",
UCLA Newsroom (5/12/2009 9:20:00 AM)
http://newsroom.ucla.edu/portal/ucla/how-to-build-a-bigger-brain-91273.aspx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05/090512134655.htm

[1]  "The Monk in the Lab", April, 2003, New York Times

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D03E1DC143DF935A15757C0A9659C8B63

[2] "Meditation Found to Increase Brain Size", Jan. 23rd, 2006,  Harvard University Gazette

http://www.harvardscience.harvard.edu/medicine-health/articles/meditation-found-increase-brain-size

[3] "Brain Scans Reveal Why Meditation Works", Jun 29 2007, Life Science

http://www.livescience.com/health/070629_naming_emotions.html

[4] "Meditation Gives Brain a Change", Jan. 5th, 2005,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43006-2005Jan2.html


謎謎-溜滑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刻意練習
2011/01/19 16:55

每個人的秉性不一,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比什麼都重要且實際。

例如我腦子簡單,體力也有限,就做自己適意勝任愉快的。

蹲馬步隨性幾分鐘,天天快走半小時。不打坐,但有耐心寫毛筆字

或畫畫,我認為那是很自然快活的練氣方式,容易有成果。在不刻

意練習中自得其樂。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1-20 05:22 回覆:
感謝分享經驗
是的
只要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自能內斂養神
甚麼專注的目標都是值得投資與開發
You love what you do
只要專注 任何方便 (最好不是麻將 電玩 有後遺症的"方便" XD)
就能靜下來
但是常常我們的第一念初心都是專注的
第二念以後 就是患得患失 不得安寧了
一念覺知 念念覺知 功夫必可成片 

與您共勉之

 

張金龍/終生陸戰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長養精氣神,正派又健康!!!!
2011/01/18 12:43

交流一下:

站馬步,用雙手梳髮,兩腿顫抖,具有名目解勞,少掉髮的功能.

和氣大愛有一個[立如松]的功法,有人一站超過四個小時,

是一種修行和健身的功法.

hochi.org/HoChi/homepage -


Alan j.L Chang C M C @ Hawaii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1-19 07:59 回覆:
感謝分享
無論是來自哪一派的練氣養生怯病方法
蹲馬步確是一種身心挑戰
剛中帶柔 意境深遠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調節精、氣、神良方。
2011/01/15 02:37
太極拳...據說少林拳﹐形意拳﹐少林﹐詠春拳...主要都以此馬步~又稱站樁﹐
為主要調氣方法。 祝閤府身能不苦﹗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1-15 04:00 回覆:
是的
站樁是一般武術基礎
也昰治病抗癌的猛招大火 快速有效
如現在流行的所謂 生命自救功
我朋友很多人練 治失眠口乾頭痛 非常有效
臨床上卻有也有治癌效果的案例 (例如作家曹又方)
只要患者還有體力 都以站樁為主

其實 我覺得貴在持之以恆
靜坐像小火慢煮 一樣也能暗中平衡身心
動靜方便極多
所謂
"自昰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誰與爭"
只銷回歸陳澱 心靈本地風光的精彩
 等著我們去發現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1/14 11:57
每次來 ET 的格子﹐都像一股清流﹐ 讓自己浮躁的心突然靜了下來。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1-15 03:43 回覆:
很高興能帶給你平靜的感覺
我自己常常覺得要帶給別人寧靜
自己一定要有那種能量
不然也是口頭禪
所以
我總希望自己寫的時候是誠懇的
心情不寧靜時 就要閉門用功
等有好能量 再寫寫
分享大家
(ㄝ 聽起來像懶惰鋪文的藉口 XD )

blue phoenix總統大選的奧步來了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啊
2011/01/14 11:17

還詠春拳

我根本不敢去

只敢上瑜珈


blue phoenix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1-15 03:38 回覆:
瑜珈也是一種身心保養
記得一般瑜珈老師 教任何姿勢以前
也都是一再前調 呼吸 放鬆
只要這段時間 把心放在身體上
不要胡思亂想 一定也試養氣養神的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馬總統
2011/01/14 07:57

那我想﹐馬總統現在突然變那麼老﹐可能是太忙﹐睡不夠﹐然後又偏偏去跑步﹐游泳﹐太過耗損。

他可能需要來看這篇。呵呵。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1-15 03:35 回覆:
James 憂國憂民啊
其實
只顧自己養氣養神 實在是自私的閒雲野鶴的
所謂"小乘"的態度
但看人的抉擇 急流勇退 休養再上為佳
如果 孔明休退一陣再上 或許會撐久些

而"大乘"氣象 菩薩胸懷 則是 願此身心獻塵剎,
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不過馬總統 能每天像許多大企業家一樣
早上少跑一點 多靜坐一下再上
應該有幫助於
永續經營 細水長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念頭
2011/01/14 07:56

詠春拳入門小念頭的第一步就是馬步

兩年前暑假回台灣

第一次上課   就在太陽底下蹲了兩小時

腿一痠  屁股一翹   盧師父戒尺就來

害我之後打拳  再也不敢有什麼念頭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1-01-15 03:20 回覆:
哇2 小時!

我很努力的蹲了三個月才能到1 小時
祕訣就是心和呼吸的平順
加上體力不要太差
馬步算是猛火 能迅速制伏百病 甚至抗癌
若是老人贏弱者則以靜坐為佳(小火慢敦)

不過 這真不完全是體力 但是 身心合一守靜
下盤(離心臟最遠) 穩固了
其他也就通暢無阻
氣脈通暢 才能意到則身到 拳道

我曾經有一陣心很靜的期間
眼睛看都沒看 知道一個玻璃杯快要掉落了
才查覺到 手已經反手去接住了...
那時體會到一點身心合一的可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