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9 03:43:58瀏覽1652|回應3|推薦27 | |
心善解脫 無順無違
「勝利」: 復次、有解脫心,有淨智見諸阿羅漢,有四勝利,當知不與諸外道共。[4] 一、於行時恆常住性; 二、於住時無相住性; 三、往昔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 四、後有行今因斷故,當不復生。 為證如是四種勝利,有三漸次: 謂學智見為依止故,得厭離者於諸行中不生喜樂,乃至不生耽湎而住; 厭離為先而得離欲;離欲為先心善解脫。 自斯已後,即由如是心善解脫恆常住故,無順無違。 又於行時,或於住時,於一切相無復作意, 於無相界作意思惟無相而住; 能障於此一切見[3]趣,先已永斷,況當為礙! 彼由是二,若行、若住,乃至壽盡, 便以無學內般涅槃而般涅槃。 先所生有[1],於今永盡, 當來諸行[2],無復更生。
[1] 「有」 指由於過去渴望、愛著不捨,而起的現在(五蘊、五陰)身心之憂、悲、苦、惱苦受。 [2]「行」 「生、住、滅」: 現在的愛著、渴求就有未來身心的生滅相,保持「無常」「無我」的明觸,離貪,苦不生、無住、無滅;行若停止,即是主觀苦受的止息、清涼、解脫。 [3] 「一切見」 一切與「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相反之「常、樂、我、淨」之錯誤、增加未來苦惱,不能解脫的見解;違反諸法實相,非緣起相對之錯覺, [4] 論文所注雜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所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善哉比丘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取於色,不著於色。善哉比丘不樂於受……。想……。行……。(不樂於)識,不讚歎識,不取於識,不著於識。 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樂於色,不讚歎色,不取於色,不著於色,則於色不樂,心得解脫。 如是受…… 。想……。行……。不樂於識,不讚歎識,不取於識,不著於識,則於識不樂,心得解脫。 若比丘不樂於色,心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樂,心得解脫。 不滅不生,平等捨住,正念、正智。 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 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已, 後際俱見亦永盡無餘;後際俱見永盡無餘已, 前、後際俱見永盡無餘,無所封著。 無所封著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無所取者亦無所求,無所求者, 自覺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