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5 22:36:15瀏覽962|回應0|推薦22 | |
關心美國外交政策與美中關係的人,應會注意到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國安會東亞事務資深主任、現任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國際外交資深研究員的貝德(Jeffrey Bader)大使,最近發表的新書「歐巴馬與中國的崛起:圈內人對美國亞洲政策的說明」(Obama and China’s Rise: An Insider’s Account of America’s Asia Policy)。此書主要說明他自2007年加入歐巴馬競選團隊,並於勝選後出任國安會職位(去年卸任)期間,如何與歐巴馬總統及其他行政官員處理與東亞各國,尤其與中國的關係。 貝德書中數度提到台灣,多與美國對台軍售有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除了要求美方停止對台軍售並遵守「八一七公報」外,也提議美方就未來對台軍售及特定軍備與中方協商。美國務院亞太助卿史坦伯格(Jim Steinberg)則向中方明白表示,有關台海議題的討論,不能以美國對台軍售為焦點,但雙方可就區域整體軍力平衡及各國如何採取行動降低緊張進行討論。中國也要求美國保證不再對台軍售,但遭到美國拒絕。 此外,美國面對崛起的中國,不能只依賴軍事力量、經濟誘因及在人權議題上施壓或制裁,因為即使在中國國力尚弱時,這些作法都不能奏效。然而,如果美國縱容或屈從中國的強勢作為,或漠視其內部演變,又可能使中國更加恣意妄為,造成美國盟邦與夥伴的不安。因此,如何從中尋求妥適政策方案,既可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又能確保美國強化在亞太部署,減少區域內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慮,是歐巴馬國安團隊花費最多心思的地方。 根據貝德解讀的歐巴馬政策立場,亞太地區應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獲得更高優先地位。中國崛起為主要強權,已成為亞太甚至全球的一項重要戰略發展,中國可能在20年內成為全球第二大具影響力國家。美國應儘量將中國的崛起,導向為一股穩定且具建設性的力量,而非成為對區域和平與平衡的威脅。此外,日本、韓國及澳洲等美國盟邦,是維持區域和平與穩定架構的關鍵,美國也應與印尼、印度及越南等崛起中的重要行為者,發展有效的政治與安全夥伴關係。 另外,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琳頓3月7日在華府智庫「美國和平研究所」(US Institute of Peace)舉辦的美中關係研討會中也表示,美國在加強與北京發展積極、合作與全面關係之際,也將盡力擴大與亞洲其他各方交往,包括日本、韓國等有條約關係的盟國;印度、印尼等新興強權,並加強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布希政府期待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關係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柯琳頓國務卿則批評,中國現已成為「選擇性的利益關係者」(selective stakeholder),也就是在某些場合與議題上,中國希望被視為國際強權;但是在其他場合與議題上,卻又自認是開發中國家,持續在這兩種角色之間選擇性遊走。柯琳頓強調,美國願意與崛起中的中國合作,讓中國負起更多國際責任,也希望中國正視自己的國際責任。 貝德雖已卸下美國政府要職,但仍活躍於華府決策圈、智庫及東亞國家政學界之間,他對美國對中政策及台美中三邊關係的解讀與看法,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思維。柯琳頓國務卿作為華府外交政策核心「圈內人」,不惜公然向北京喊話的作法與意涵,更值得台海兩岸各界重視。只不過,對於正深陷美牛風暴的馬政府來說,不知是否已接收到這些華府「圈內人」想要傳達的訊息?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