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24 09:16:03瀏覽36113|回應6|推薦80 | |
釣魚台主權爭議雖有退燒跡象,但尚未落幕。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坎貝爾20日在國會參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作證時,除了宣示美國政府就最終主權歸屬問題,不持立場的一貫態度外,也認知(acknowledge)日本對釣魚台列嶼維持有效的行政控制,因此明顯符合「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範圍。 這可說是美國政府近來就釣魚台問題,所作最正式、最明確的立場宣示。雖然中日兩國為釣魚台開戰的可能性,可說微乎其微,即使雙方真的擦槍走火開打,美國擺明了是站在日本這邊,而且必然出手相助。因此,日前發生北京反日示威民眾包圍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座車、丟擲物品並拔下美國國旗洩憤,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比起911當日遇害的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Christopher Stevens),駱家輝的遭遇可說微不足道。史蒂文斯死於利比亞反美示威暴民之手(或說是遭蓋達相關組織有計畫殺害)的消息傳出後,中國網民鮮少出現同情之聲,更多的是幸災樂禍式的調侃或指責。 少數網民與示威民眾的偏激言論與行為,雖不能代表所有中國人民,不過,對於美國將軍事經濟戰略重點移向亞太的「再平衡」(rebalancing)策略,中國官方與人民多認為,美方用意在防堵中國崛起,普遍對華府心存不滿,則是不爭的事實。 平心而論,美國在全球各地的外交與軍事作為,無論功過對錯,都是見仁見智、可受公評的問題。對於美國大使遇害,中國網民「憤青式」的激烈反應,顯示對美國根深蒂固的怨恨,已掩蓋了應有的人道價值與精神。不管反美或仇美言論,雖都屬個人自由意見表達,不過對於負責盡職的職業外交官不幸殉職,即使「非我族類」,也應表達基本的同情與尊重。 言歸正傳。其實本文主要目的,是繼前文「中國為何憎恨日本與美國?」引述美國學者對中觀點之後,換個角度探討一下,美國一般大眾是如何看待中國這個國家,以及中國一旦武力犯台,美國應否出兵援助的最新看法。 本月18日,美國「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表最新民調報告(U.S. Public, Experts Differ on China Policies),顯示美國大眾與專家在對中政策上,存在相當的看法差異。整體而言,包括政府官員、退伍軍人、經貿業者、學者、媒體人士等所謂「專家」族群,較之一般大眾更重視維持美中良好關係的重要性,對於中國也較為友善,不認為中國對美國構成主要威脅。 至於美國一般大眾(本文主要探討對象),對於中國的看法就大不相同。在此列舉該項民調報告中,大家較為關切的問題如下: * 對於中國崛起為世界強權,52%的美國人認為是對美國的一項主要威脅。 * 中國經濟對美國構成的嚴重問題為何?78%的美國人認為是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71%認為是中國造成美國人失業;61%認為是美國對中貿易赤字。 * 對於中國這個國家,66%的美國人認為是美國的競爭者;33%認為中國會為其他國家的利益設想;只有26%認為中國值得信賴。 * 對於美中關係,65%的美國人認為雙邊關係良好;29%認為關係不佳。 * 對於其他國家的信任度問題,只有26%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值得信賴,只高過沙烏地阿拉伯(25%)及巴基斯坦(10%)。對其他國家的信任度如下:英國78%、日本62%、法國59%、以色列56%、印度50%、俄羅斯33%。 * 對於美中兩國人民特質的看法(共15項),排行前3名的特質如下:93%的美國人認為中國人勤奮(美國人自評78%)、89%認為中國人具競爭力(美國人自評89%)、73%認為中國人具創造力(美國人自評82%);排行後3名的特質如下:暴力(中國人24%,美國人44%)、粗魯(中國人28%,美國人51%)、慷慨(中國人28%,美國人78%)。 * 對於中國的主要關切,59%的美國人認為是中國的經濟力量;28%認為是中國的軍事力量。 * 對於歐巴馬總統的對中政策,45%的美國人認為不夠強硬;39%認為適中;只有2%認為過於強硬。 * 對於美國對中政策的重點,56%的美國人認為應就經貿問題對中國強硬;55%認為應與中國建立堅強關係;53%認為應提升中國的人權;36%認為應支持西藏的自由;21%認為應持續對台軍售。 台灣問題出現了。根據這份最新民調報告,美國一般大眾贊成武力保台者,比不贊成者要多。至於美國專家的看法,須視當時的環境條件而定: * 美國應否動用軍力保衛台灣,以對抗中國的武力侵犯?48%的美國人認為應該;43%認為不應該。 * 同樣的問題,美國專家的回應則大異其趣:如果台灣並未單方面宣布獨立,中國卻武力犯台,63%的專家認為美國應該動武,29%認為不應該;如果台灣單方面宣布獨立在先,中國武力犯台在後,64%的專家認為美國不應動武,27%認為應該。
美中兩國是否相看兩厭?或是愛恨交加?雖是各自解讀的主觀判斷問題,不過,看看最近兩國官方與民間的表現與互動,以及區域內的多邊情勢發展,再對照一下以上最新民調結果,應該不難找出最接近事實的答案。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