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1 04:18:44瀏覽1521|回應3|推薦40 | |
最近台灣外交部頻上媒體版面,無論是內部管理或對外發言,似乎都難逃各界批評。外交部的表現如何,大家心中各有一把尺,是個可接受公評的話題,但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這裡想討論的是,常被各國當作比較對象甚至標竿的美國,主管外交事務與外交政策的國務院,其表現是否符合外界期待?在美國一般民眾眼中,國務院的表現是否令人滿意? 為了賦予國務院足夠資源,以期發揮應有功能,美國國會自2003年迄今,已增加國務院經費預算155%,國務院人員編制也擴增了50%。歐巴馬政府上任後,在外交政策方面,強調推廣「巧實力」(smart power),盼減輕對軍事力量的倚重,強化美國外交與經濟實力所能發揮的功效。 「巧實力」概念固然立意良善,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但近年來美國的海外重點任務,執行結果卻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美國外交政策日益軍事化,也就是說,原本應由國務院駐外人員執行的平民活動,卻是由軍方取而代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國務院功能不彰,無力執行任務所致。 就以美國協助阿富汗建構地方政府機構為例,原本應由美國外交人員主導執行的工作,卻是由少數的美軍指揮官負責推動。不僅如此,美軍指揮部還協助阿國設立反貪任務小組、法律與司法體制,這些與軍事無關的雙邊事務,都由美軍負責執行,對照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館超過1千人的龐大編制,確實相當諷刺。 正因許多原本應由國務院推動的海外任務,實際上都由軍方在負責執行,所以美軍現已成為美國「活絡外交」(vibrant diplomacy)的最大支持者,亟盼國務院能發揮更大功能,以減輕自身額外負擔。事實上,前國防部長蓋茲(Robert Gates)及前參謀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chael Mullen),先前就常在政府內部會議及國會聽證會上,公然為國務院爭取更多經費與資源,頗有「恨鐵不成鋼」的態勢。 如此說來,國務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常被美國政、學界,甚至一般民眾批評為「績效不彰」(underperforming)?整體來說,國務院的問題不在缺乏經費或人力,而是未能善用既有資源。根據「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Kori Schake的看法,相較於美國軍方所佔優勢,國務院在「任務目標」(mission focus)、「教育訓練」(education)及「計畫評估」(programming)三大領域,都有不足之處(註)。 首先,對於軍方而言,打勝仗就是第一要務,其他都是次要事項,任務目標簡單明瞭。相較之下,國務院似乎欠缺明顯任務目標及優先項目。目前國務院的重點工作,多聚焦於多邊談判及參與國際活動,這些工作雖是國務院的本務,不過對於外界而言,如何加強保護美國民眾與海外僑民人身安全,有效阻絕國際恐怖分子入境美國作亂,才是更加迫切的重要問題。因此,如何有效強化領務工作效能,就成了國務院改善對外形象、提升工作效能的優先目標。 其次,就教育訓練而言,相較於其他政府部會,國務院吸納的人才已算頂尖,但現存的政策問題是,人事部門只會利用這些人才的既有技能,卻未能在專業教育及訓練方面進行投資,以增進其工作所需技能。2003年前國務卿包威爾(Colin Powell)曾推動「外交到位倡議」(Diplomatic Readiness Initiative),2006年前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也曾推動「轉型外交倡議」(Transformational Diplomacy Initiative),但成效相當有限,因為這些課程多為「自願」參與性質,且課程設計未盡符合不同階層及專業的需要所致。 最後,國務院缺乏計畫分析與評估的組織文化,無論在資源分配與預算考核方面,或是向國會爭取預算及進行辯護時,都缺乏堅實有力的基礎,造成國會對國務院有效執行龐大預算的能力失去信心。因此,為了永續發展考量,國務院有必要制定長程預算計畫,建構工作目標的優先順序,以使本身資源獲得更好的運用。 平心而論,任何組織或機構多少都存在運作上的問題與挑戰,差別在於有些可能是眾所皆知,有些則是不足為外人道也,即使是最富強的美國也不例外。台灣無論在國力資源或國際處境各方面,不僅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也比世上大多數國家處於更不利地位。話雖如此,並不表示台灣外交部就可故步自封,不求長進與革新,對於國人同胞的愛深責切,外交部實應視為激勵自我成長與向前邁進的最佳動力。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