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04 13:20:07瀏覽410|回應1|推薦2 | |
相信以台灣的新聞「效率」,這篇報導已經被重播再重播不知多少遍了。在這樣的資訊轟炸下,我倒也仔細看了一下那位同學在質詢台上的完整發言以及教育部長的回應。說實話,這樣的一個部長與學生的「對話」,在學生的咄咄逼人與部長的唯唯諾諾下,我只清楚地看到了二十幾歲與五十幾歲的差距。 雙方都錯、雙方也都輸了。 學生錯在其專注地指責部長的錯誤而失了平常心。陳為廷認為教育部長「滿口謊言、偽善、不知悔改、沒有資格做部長」。論述基礎有三,(一)教育部長之前有提到凡與教育相關的運動會到第一現場去關心,但學運多次去教育部陳情皆未能獲見部長;(二)在學運現場看到警備車與鎮暴警察「準備」要「對付」參與運動的學生;(三)之前參與學運的學生告訴陳為廷,因打工與家人因素不能參加,並以此控訴上漲的學費與教育部的態度。僅因這三點理由就指責一個人「滿口謊言、偽善、不知悔改」或許太過偏激。不知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能在國會殿堂與教育部長對話的機率有多高,但我認為陳為廷未能把握此次對話機會理性陳述理念,就預設立場地扣了教育部長帽子,斷了溝通的橋梁,並不明智。 教育部長錯在心態。先是發了一封不知所謂的文,殊不知以部長的高度,行文是上對下,重點不盡然是部長的想法而有一大部分是受管單位(學校)的解讀。為此事道歉,理所當然,「剛好而已」。其次是對學生的態度。當下的場合是部長與學生的對話,表現的應是對貫徹政策的決心,以及當政者的理念(當然,假若當政者沒決心也沒理念就另當別論了)。而不是表現出自以為柔軟的身段,卻又暗批學生少不更事(蔣偉寧:「他們還是學生嘛,我會繼續跟他們溝通,做人做事還是有一定的道理要學習」)。就政策論政策,教育部與學生明顯有不同立場。既然學生以激進言論指控教育部長,當下就應強硬反駁學生的指控,而不應留下「都是我的錯」、「你罵的都對」的社會觀感。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