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5 08:23:08瀏覽1260|回應3|推薦10 | |
富士康十幾跳的消息早已被討論到爛了,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大陸,媒體競相報導,以一種看好戲的心態,期待今天是不是又有員工要跳。更別提名嘴們的連日嘴炮轟炸。 本來這種問題實在不值一哂,直到前日的新聞,一百多名的台灣學者連署,批評郭台銘是台灣之恥。小弟才赫然發現,原來欠缺邏輯分析能力的不光是政客,連所謂的「學者」也淪陷了。 由於主修是經濟的緣故,前陣子周遭的友人老問我「是否認為富士康是血汗工廠」?我的第一句回答「這是個錯誤的問題」,第二句是「這世界上沒有不靠血汗還能開心賺錢的工廠」。 第二句應該大家都能理解,畢竟我不是富士康的員工。至於第一句,正確的問題應該是「為何富士康之所以是富士康?」 在IT產業鏈中,富士康(甚至鴻海)扮演低毛利率的勞力密集角色。換個角度來說,要支持目前IT市場的動能,不能沒有像富士康這樣的角色存在。就算富士康不做,若鎖定市場價格,自然需要有接替的角色(價格變動的討論暫不贅述了)。只是剛好富士康夠大,剛好工廠設在大陸,剛好他的母公司是鴻海,剛好鴻海的董事長是郭台銘,剛好郭台銘是台灣人。 回到前述「正確的問題」,一間「合理化」經營的公司,追求的是利潤極大化,在當地產業政策與環境下,邊際化經營管理。那些百餘位台灣學者該去抗爭的是中國政府對勞動人權的忽視,而不是針對一位企業經營者的管理方式,並冠上一個台灣之恥的頭銜。富士康反而是相當好的案例,突顯大陸在勞動人權的問題。另一方面,大陸的勞動市場不是這麼的僵固,至少富士康的勞動供給並非無彈性(inelastic)。若富士康的管理方式真的如此糟糕,真不知道那一大票去應徵的都是些甚麼人? 另外常有人建議富士康應該轉型成重研發與創新的「高附加價值」產業。提出這種論點的人很明顯不知道富士康(或鴻海)是做甚麼的,或是樂於見到幾十萬的失業人口。難道是要富士康的員工每個都是研發專才?更何況我沒辦法想像一家擁有幾十萬員工的「設計與研發」公司。在大陸勞工政策與環境不變下,只是會創造出另外一家「富士康」罷了。在這方面我可以理解郭台銘的做法,以調薪刺激勞動環境的改變,影響的層面不單單只有富士康,而是整個大陸勞動市場。 最後,若台灣百餘學者連署的目的在於「終結血汗工廠,捍衛勞動人權」,邏輯上,應該是對大陸政府喊話。對一位企業主叫囂,既不能「終結」血汗,更不能「捍衛」人權。若連這點邏輯都想不通,實欠缺理性思維。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