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2023/02/22 08:13:20瀏覽382|回應0|推薦0
# 諮商也可能是相互療癒的歷程......
# 傷健共融,什麼意思?

最近串流平台上有部紀錄片「史塔茲的療癒之道」,是由知名精神科醫師菲爾.史塔茲和好萊塢演員喬納.希爾合作拍攝,他們彼此之間原是尋求心理諮商的求助者和助人者的關係,但是在訪談真實人生的對談中,除了以圖卡和簡化的概念,介紹大家療癒所使用的工具外,也發現拍攝過程中,受助者不再單純是個案,他們倆人之間形成了相互傾聽及以及彼此關心的關係。

「如果你想前進,
你一定要脆弱才有辦法前進;
理由是每個人都需要幫助才能前進,
失敗、弱點、脆弱,就像是連接器,
連接你和世界,
因為你所做的是,
向這個世界發出訊號:
『我需要你 因為我自己辦不到』。」

以上這段文字就是摘錄自片中的一段訪談,談的是脆弱,而片中兩位主角剛好也都坦承了自己的脆弱。

這點讓我感同身受,因為身為諮商師的我其實是有弱點的,
也會夫妻吵架,也會有憂鬱難熬、焦慮難克服的時候,
自卑、自私、忌妒等心情也會偶爾交雜出現,
有時候沒寫出來,是想著要給大家帶來一些正面影響,
但不代表我都沒有跟大家一樣的困擾或是負面情緒,
只是恢復期比一般人快一些。

紀錄片中介紹的種種工具,其實並不神祕,應當是這名醫師把許多心理學派理論融合之後,化為一套非常淺顯易懂的工具,可以教給高功能的個案自己學習使用。看完全片,像是安靜的聽了一場很棒的演講,一些對自己觀察敏銳並且對心靈成長努力的人甚至可以從中領略、得到啟發,甚至產生某種行為的改變。相信演員喬納希爾要拍攝這部紀錄片的起心動念,也是出於自己受惠之後,想要分享給更多人的一種好意。

而醫師菲爾.史塔茲這套所謂的工具,透過諮商雙方訪談娓娓道來,透過精緻的劇本和真實的袒露,讓手寫的簡單工具經過傳遞而仍顯得可親。這部好萊塢專業團隊製作的結晶,定位為紀錄片而非教材,為這部作品收穫了不錯的評價。

這兩年有一款叫「ChatGPT」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誕生,任何人都能用簡單的文字跟它交談,它有問必答,答案的質與量都不差,輸入關鍵字叫他寫一篇論文也一點兒不難,寫成作業讓老師也很難分辨,這在學術界和校園內掀起了一陣討論。

但事實上,多年前美國就出了一款改善心理健康的機器人app「Woebot」,他會陪你聊天(目前只看到英文版),他可能會告訴你他接受過認知行為療法的訓練,然後會幫你設想好簡單的答覆選項,讓你花最少力氣就可以對談,且對談的方向是符合認知行為療法的精神,玩膩了還可以選擇其他的心理諮商學派。當然,一開始機器人也聲明,心理危機不在他處理的範圍內。

無論是聊天機器人、心理健康文章暨影音課程,或是這部紀錄片,都一定會對某些人產生正面影響,但是不能完全取代諮商師與個案間人與人的接觸,因為身為影片的觀眾或與機器人聊天的對象,和面對面、一對一的心理探索,深度畢竟不一樣,絕對不僅僅是想像中電影裡面,個案坐或躺在舒服沙發上,有一個溫柔的聲音承接你的心情而已,諮商師在諮商歷程中,腦子裡可是忙著呢!

比如說,我的個案最近好多了,覺得每次聊聊後,回去會覺得情緒較平穩和更有自信,但他還是想預約下一次來聊聊,可能是他對改善後現狀的不習慣,也可能對自己仍缺乏自信;更可能的是他長年習慣聚焦在解決問題,而少有人陪他一起慶祝成就或成長。除了「聊聊」外,他很難定義諮商中我到底做了些什麼。

像「有價值的聊聊」這種東西,其實是許多專業與人性累積的結果,呈現方式也包含語言與非語言訊息等多元面向,很難歸納出公式,也不見得都可以清楚說明,這是面對面諮商的價值。

跟透過不斷學習而愈來愈了解你的機器人相比,諮商師的人性是必要的,也是冒險的,因為同理很耗能。
但是,當聊聊天都變成公式化之後,人與人之間還剩下什麼呢?

或許,面對面諮商的價值不在於證明,能比書籍影音作品或是機器人諮商更專業,而是願意冒險與個案一同在未知中探索,面對自己也脆弱的內在,甚至付代價陪你一起沉重或痛苦片刻?

很喜歡「史塔茲的療癒之道」這部片中諮商師與個案相互療癒的概念;當然,諮商師本身的被療癒本來不是目的,而是全心投入後的副產品。

去年五月,網紅理科太太訪問博恩,博恩分享說自己面對負面情緒,採取的是迴避法和打岔法,而且他也是如此教育兒子。聽到這段話後,理科太太表示理解,並回應說每個人處理情緒有不同方法,但又不免真實的還是露出一些些對博恩兒子的擔心。在擔憂與接納之間,我覺得她做得蠻好的,這也是每一個助人者需要練習的功課。

在影音呈現與真實樣態之間,到底該怎麼拿捏?是創作者的極大挑戰。因為訪談要呈現的是真實的內在心理世界,但又必須透過大眾語言及傳播媒材傳遞,加加減減之間,如何能還原真實,又不過度矯飾,是很專業的一件事。

就像電視主播的髮妝,若你在現場觀察,就會發現主播們往往是頂著一臉濃妝。但聚光燈下,透過鏡頭,再經過傳輸,在電視機前的你看到的就是剛剛好的淡妝;若是下節目,走出攝影棚還頂著那樣的妝,就顯得太過濃重了。

我相信想要拍攝影音作品的人,都是有說故事能力,曾受到諮商協助又想要分享給大眾的,很樂見大家投入各種不同的嘗試,筆記也好,紀錄片也罷,都是個人勇敢的分享,希望有緣人可以從中提取想要學習或是有共鳴的地方,而是否能夠傳遞成功,就要看說故事的專業技巧了。

至於諮商師,我覺得真的是一個很挑戰的工作,可能專業訓練多了些,但是可能沒有網紅的勇敢、明星的擅長說故事,又很難比上聊天機器人的大量資料庫,所以難怪我們會努力又焦慮。

就像這部紀錄片中所說,每一個人活著都得面對痛苦、不確定性,和必需不斷的努力,也有很脆弱的部份,無人能避免,這「每一個人」包括諮商師和網紅、明星、牧師,和一切廣義的助人者。

有幾次,我在諮商中向個案坦承,其實我也無法完全做到自己粉絲頁文章上面寫的事。坐在我對面的個案聽了,卻因此而大大鬆了口氣,原來,她以為做不到是她的問題;而事實上,這世上每個人都輪流在面對痛苦、不確定性,或在必需不斷努力的歷程中,也都有脆弱之處;或許和那些心理看起來很健康強壯的人相比,只差在面對逆境的心態和轉念所需的時間。


作為諮商師,
很難博學,但多半很有感覺,
我們冒險,因為真的有風險,一起揪著胃,一起流眼淚,一起頂著壓力前進,
我們並非絕對強壯,偶爾也脆弱。
近年社會強調傷健共融,
原本是倡議社會對於傷殘或特殊身心人士的接納與合作;
我衍伸一下,每個人都有健康可以向人伸出援手之時
但也都會經歷受傷脆弱需要求援的階段,
只強調強者生存的社會不會昌盛太久,
傷健共融,彼此理解,才是世界的真相。

其實,
我們自己的全副身心也是傷健共融,
有脆弱的膝蓋以及焦慮性格,
但以強壯的大腿肌和不斷增長的智慧及耐挫折力來輔助。
年輕體力旺盛時經驗不足,
但經驗豐厚成熟時卻缺乏體力,
沒有一個階段或時光是完美的。

有時候,與其一直叫那脆弱的部分變好,
不如接納且伸出援手。
人與自己,
人與他人,
助人者與受助者,
都無所謂誰強誰弱,
只是此時此刻站在不同的立場,
克盡本分而已。

傷健共融,
輪轉而已。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risma0914690&aid=17844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