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事說出來不一定比較好
2020/03/24 10:00:00瀏覽661|回應0|推薦0

還要有人能積極清聽

最近線上開會、線上授課已廣為使用,
線上諮商的必要性與加速普及,勢必成為疫情下不得不的趨勢,我兼任的大學諮商中心也已經開始全面推動線上諮商。

線上諮商,一定會有一些同理情境上的難處,
就好比戴著口罩諮商,也會損耗一些雙方情緒的表達。

我覺得無論是線上諮商或是戴口罩諮商,
都比平時諮商費力許多,
我想聊一聊自己的心得,
也是在我們的諮商基礎訓練中尚未被普遍列入的情境。
首先,
還是從「述說與傾聽」的基本研究開始聊起﹕

《發展心理學月刊》(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曾刊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針對八百多位學生所做的研究結果,
發現:
👉經常跟朋友抱怨,反而會更沮喪;
而沮喪的程度,女性比男性更明顯。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所謂朋友,不就是在需要訴苦時可以依靠的人嗎?

主持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發現,
無論男女,一旦發生被同學或同事孤立,
或者喜歡的對象做了讓自己生氣的事等等困擾,通常都喜歡找朋友訴說;
但時間一長,比如說持續個幾周甚至幾個月,
在訴苦之後,女性焦慮和沮喪的情緒反而會明顯惡化,
而男性的焦慮和沮喪的情緒雖沒惡化但也沒有任何改善。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都認同,
在難過時,跟朋友聊一聊,會感覺比較好呢?
那是因為被傾聽,被看見,被接納,被理解的感受具有療癒效果
而不是說出來的本身。

在夫妻諮商的經驗中,我常聽到太太會抱怨,另一半對她的述說每次都冷漠以對,讓她感到不被傾聽、不被在乎;
而另一方總會大聲抗議說,我有聽到啊!我就是默默地陪著你,不說話就是聽到了。妳到底還想要怎麼樣?

問題就出在,聽是聽到了,
👉但展現出的是積極性傾聽,還是消極性傾聽呢?
積極性傾聽,是傳達同理心的重要關鍵,
特別是在情感方面的回饋,從語言回應、肢體表情,以及專注的眼神等各方面傳遞出我在乎你、理解你,而非僅僅「聽到了」,被動式的應付著。

積極傾聽,原本是諮商師專業訓練的第一課,
也是建立關係、產生療癒的要素。

但是透過線上諮商,更嚴格考驗諮商的基本功,
首先,不能再只是聽案主述說一大段困擾,而諮商師僅僅是聽到而已,
必須得有意識的增加一些語言的回饋頻率,
打斷對方的目的是為了回饋我聽到了,確認核對理解無誤,
甚至摘要簡述、標明情緒,傳達出我懂你、我在乎。
這個打斷回饋的頻率,勢必要比面對面諮商更多,
因為傳輸的速度還是會稍微影響同步感,
否則就像是在對沒反應的機器說話。

另外,原本若在同一空間內,諮商雙方單純一起嘆息的沉默都有療效;
但透過線上不同空間的雙方交流,
就更需要稍微誇張一點的非語言訊息的表達,
不但口語需要更清晰,肢體、表情、音調都需要略為調大一格的反應,
否則很容易因為傳輸的減損,而讓訊息沒有被完整的傳遞到。

或許,以後的諮商師的訓練課程中,也應加入表演藝術吧!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risma0914690&aid=13217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