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0/30 00:16:46瀏覽1360|回應1|推薦37 |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3/Cavafy1900.jpg 我沒注意到Cavafis寫過那麼悲哀的詩,更不知道這首詩會收錄在英文詩的課本裡。 那天遇到一位英文系的同學,聊了一下,問他修甚麼課。英詩選讀。好懷念,離開外文系十幾年了,跟他借看一下課本:《Poetry: An Introduction》,編者:Robert DiYanni (不認識), 2001年的書(算新了,以前我跑去聽余光中的課,用的是三、四十年前的老書)。我好久沒有接觸這種「教科書」了,問他上到哪邊了,上到「結構:封閉與開放形式」(structure:closed and open forms)。封閉形式,書本舉了一首莎士比亞商籟體第73為例子:That time of year thou may'st in me behold...。我翻了翻,開放形式的例子是我一直不喜歡的e.e.cummings。突然我看到Cavafis這個名字,以為眼睛花了。不過想來也用不著吃驚,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沒有設限在英文詩。Cavafis創作的語言是現代希臘文,英譯者是Edmund Keeley 和 Philip Sherrard。我讀了一下: 回來之後查了一下,參考了黃燦然先生的翻譯,暫譯如下: 城市 你說:「我要去另外一個國度,另一片海岸, 找另一個比這裡好的城市。 無論我做甚麼,都注定是錯的。 而我的心被埋沒,像死物。 我的心思還要在此地敗壞多久啊? 無論我在哪裡打轉,在哪裡張望, 我看到的都是我生命的黑色廢墟,在這裡, 我虛度了很多年,很多年完全被我毀掉了。」 你不會找到一個新的國度,不會找到另一片海岸。 這個城市會一直跟著你。 你會走向同樣的街道,老去 在同樣的住宅區,同樣的屋子裡,白髮蒼蒼。 你會永遠在這個城市做了結。不要對別處的事物抱有希望: 那裡沒有載你的船,也沒有你的道路。 既然你已經在這裡,在這小小的角落,浪費了你的生命 你也就已經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毀掉了它。 這首詩算是「思考題」,課本並不作分析,只有一個題目:Why is the poem divided in this way?我腦袋打轉的卻是兩碼子事:這首詩應該放在「語氣」「語調」討論比較恰當吧?為什麼詩人不用兩段都是引文的對話形式?這個「你」跟這個隱藏的「我」又是甚麼關係?對等嗎?是靈魂分裂的自我對談嗎?是警語還是反諷???...太多的問題。哈哈!我很想當個好學生,想跟教詩歌的老師好好談一下。 Cavafis(1863-1933),生於埃及的希臘裔詩人,生前沒沒無名,寫詩卻不屑發表。他熟讀古代史,幾輩子前應該是個道地的希臘人,因為他虛設的一些場景都好像是他活過的一樣,有點像「轉世靈童」,指證歷歷。所以他的悲哀讓我震驚,彷彿那是宿世的悲哀。如果我曾經毀掉自己,那麼不用勞駕復仇女神前來索命,我也會永遠追殺我自己。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