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鏡頭的尼采
2008/10/05 01:01:51瀏覽1454|回應4|推薦18


http://tw.youtube.com/watch?v=7po3GhnNwEY&feature=related

前陣子我擔心自己開始有憂鬱症的傾向,找一些朋友聊到瘋狂的問題。那時,我常常一整天下來唯一講的話就是:「一份豬排飯」、「多少錢?」也就是點餐和結帳的時候。吃飯時我習慣帶著一本詩集,每讀完一首就在結尾處寫下「amen」。詩句變成我活下去的禱詞。

朋友說這離憂鬱症還有點距離。有個歹毒的友人還期待看到我更嚴重一點!我們聊到一些瘋掉、自殺、呆過精神病院的文人和哲學家。賀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是最離奇的,瘋了之後還可以繼續翻譯希臘悲劇。尼采的發瘋是連沒讀過哲學的人都知道的。英國詩人Chatterton17歲就自殺,Kleist說服一個婦女死在他槍下,然後自己舉槍自盡(頗有當前素未謀面之網友相約自殺的味道);茲維格(Stephan Zweig)寫過尼采、賀德林和Kleist,後來自己也和老婆自殺;渥爾芙往海裡走去,也是眾所皆知...日本小說家們...其他還有太多太多了。

為什麼寫得出«查拉圖司特拉如是說»的這種心靈會瘋掉?我至今還是搞不懂。尼采的診斷證明書上的病名,身為醫生的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還特地去確認過,但我已經忘了。尼采發瘋前的書信,在署名上已有跡可尋,如「戴奧尼索斯」、「被釘十字架者」。

陳懷恩先生是個用功的學者,對尼采做了些基礎功夫。«第七種孤獨»是他翻譯的尼采詩選。多年前,一名友人告知我裡面一個段落,提到尼采發瘋後哼的小曲,他說他讀得「頭皮發麻」。謝謝他,我把陳懷恩的書摘下一小段:

「1889年1月8日,尼采終生好友Franz Overbeck在接獲的瘋狂信件後,隻身到杜林,將尼采帶回巴賽爾大學醫院精神科接受診療。在歸程的三等鐵路車廂上,尼采戴著綴有流蘇的義大利睡帽,披著一件廉價的黑色大衣保暖,並靠溴鹽入睡。車過聖歌特哈德隧道,有一段三十五分鐘長如永夜般的黑暗時刻,這時,Overbeck在昏沈中忽然警醒,幽暗中聽見尼采正在哼著一首宛似「威尼斯船歌」風格的詩歌,車廂小間還傳來同行農婦籠中母雞奪奪啄食的聲響。...」

這是前一年1888年,尼采寫的<威尼斯>(陳懷恩譯):

我曾站在橋上
面對著棕色的夜幕
歌聲從遠方傳來:
金色的夜露噴湧如泉
漫溢在遠方顫動的水面
貢達拉船,光影和音樂
在黃昏中如醉...

我的靈魂是一把弦琴
在幽暗中撩撥
偷偷吟唱著動人的船歌
我的靈魂,在花繁錦簇的極樂前顫動
---有誰聽見了嗎?

拜電影科技之賜,我們可以看到1899年的尼采的樣子。很震撼!因為之前我看到的只是照片。活躍在19世紀的哲學家們,尼采會不會是唯一留下動態影像的?我不確定。即使有別人,也傷不了我了。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otima&aid=2272492

 回應文章

岱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來細賞了
2008/11/22 21:36

還是不明白翔任的擔憂恐慌是源於什麼情事

你寫得好含蓄耶

希望你現在好多囉^^


symbebekos
據說寫一下比較好
2008/10/15 10:23
「於是,你開始飛翔」
很有韻味的一句話(詩?)
請問Diotima,這出自哪裡呢。
想拿來用做暱稱(既然區長那般用力地將我們推向山谷  :p ),幫我們解說一下吧!

symbebekos
據說不得為空白
2008/10/11 16:28
這位「歹毒」、「無良」的「友人」我認識嗎?  :)

我手邊有徐梵澄的另一個譯本,也別有風味:

黯日色之崦嵫,
倚虹橋余悄悄;
聆歌聲之裊裊。
若金雨之飄蕭,
顫微波與俱杳。
蕩舟光與弦管──
超清音于八表
.........

嗟余魂如幽弦,
默奏舟子之曲,
悄微茫其悵觸;
惟欣愉吾以祝。
──伊誰人之可屬?

翔任(diotima) 於 2008-10-12 19:31 回覆:

感謝symbebekos的精彩分享。幸好你不認識這位損友。在逆境時,他會推你一把:推下山谷,然後說:「於是,你開始飛翔」。另外,我手邊有徐梵澄的<薄伽梵歌論>,竟不知道他翻譯過尼采,也不知道他與魯迅先生有匪淺的師徒之情。謝謝symbebekos這位尼采迷的提點。他不用五言詩,而用駢賦騷體,這也難怪了,因為魯迅就是「托尼學說,魏晉文章」,而其中尼采之引介,王國維應該是開路先鋒,而魏晉文體為魯迅師章太炎所鍾。我突然有個有趣的聯想:清末民初的中國思潮與雅立安人!章太炎提倡唯識論,其中一個動機就是要抗衡西方的科學與知識論。而自王國維以降,魯迅、郭沫若等大力譯介德國的哲學與文學,包括左翼木刻運動(原來徐先生在此提供不少助力)。另一方面,民初興起一股「泰戈爾」熱,中國人對印度興趣大增,而到了徐梵澄先生憑一人之力,努力把德國與印度合流,同屬「雅立安種」的兩大文化,在中國竟然有這種小小遭逢,令人玩味。

朋友們有興趣可以看徐梵澄的簡介: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86/86-2.htm


chingcheng
回應
2008/10/09 00:37

有意思的是

那一年

我將這段Overbeck的回憶寄給一位懂中文又懂尼采的法國女性

她的回應極為中國式而有趣。她說,此類發酵在尼采周圍間的文人酬答或穿鑿附會之例子實在太多了,不勝枚舉。

她懷疑這段文字。

希望你的網誌源源不絕。在學術專業化的世界裡,已經沒有此類homme de lettres精神了

翔任(diotima) 於 2008-10-09 20:04 回覆:

謝謝chingcheng來訪!
我猜也是吧!在尼采瘋掉的十一、二年間

學院和病院應該有各式各樣以假亂真的八卦

不知道有沒有尼采在醫院還繼續講哲學的傳聞?

瘋狂...突然想到多年前討論到傅柯和德希達

目前手頭沒有<瘋狂史
>
想找出來翻翻,看他怎麼討論希臘的理性與瘋狂

在高中就熟讀柏拉圖的傅柯一定知道
Ion
以及Phaedrus對瘋狂的類型學討論
最近讀,覺得這可以是一篇危險的文本

不只對荷馬宗教,對任何的神啟宗教

柏拉圖都可以撼動其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