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1/01 17:58:30瀏覽1902|回應2|推薦34 | |
讀到網友的一篇文章,提及:
『聖誕夜,走到九龍公園附近,迎面走來一群年輕人,不經意瞧見其中一位年輕女孩,手舞足蹈,看著她一副興奮的模樣,我不禁心裡難過起來:
『她真的知道自己在慶祝什麼嗎?』
『她真的知道自己為何要跑到街上來嗎?』
『她真的知道今天是什麼特別的日子?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讀時,心中覺得很詫異:看見別人手舞足蹈為什麼要難過呢?
快樂,為什麼要有理由呢?
中國人總是喜歡擺出一副愁苦的臉,說什麼『人無遠憂必有近慮』,『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樂極生悲』…等明示或暗喻來詆毀『快樂』。
『君子不重則不威』,彷彿要當君子就得重…面色的沈重,所以『喜形於色』是不被鼓勵的,尤其對女子而言,『笑不露齒』,否則『快樂』就成了輕挑浮誇的代名詞。
其實我覺得『快樂是一種很良好的品德和習慣』,一種值得提倡的品德和習慣,因為快樂和憂愁都有感染力。
將快樂傳染給別人,是一種功德,所以人喜樂時,不但要『喜形於色』,更要『手舞足蹈』,努力將快樂的因子傳播出去。
陪孩子重溫童年時,最喜歡看卡通影片『小天使』。影片有個極老套的情節…講的是一個阿爾卑斯山上的孤女,小蓮,到城市裡,幫助富裕的跛女復原的故事…小蓮像小鳥般快樂雀躍的樣子,總是透過螢幕,讓我感染到她歡愉的力量。既使到現在,只要在電視裡和它偶遇,我總不錯過重溫那股歡樂的魔力。
我慶幸:在生命中平順時,曾努力及時行樂,所以在遭逢逆境,內心承受極大煎熬時,往日那些歡樂總會穿越時空來安慰我,給我再站起來,重新出發的力量。
真的,快樂不需要有任何理由。凡事順遂,固然值得快樂,遇到事情不順遂,更應該快樂,更應該用樂觀和感恩的心,迎接困頓所帶來的挑戰與昇華。
我有一個初中同窗好友,四十多歲時因腎病引發中風,半身不遂。驟然得病的她,雖是資深護士,卻將自己沈溺在憂傷和憤怒中,錯失了復健的最佳機會。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她依舊被綑綁在輪椅上,整天唉聲嘆氣。
前年,輾轉從高中同學的口中得悉:小惠突然罹患怪病,下半身沒有知覺,無法行動。
去她家看她時,是她患病四五個月後。
她沒有躺在床上,沒有坐輪椅,也沒有外勞伺候。她笑瞇瞇地,支著柺杖,危顫顫地在客廳和廚房間挪移,只為幫我們張羅晚餐。
晚餐,除了她煮的可口菜餚外,還有她總是常開的笑口,詼諧地說著她生病的經過。看著她短短的頭髮和吃了類固醇後圓圓的臉,我看到『小蓮』身上快樂的魔力。
兩個月後,她邀我們去到外雙溪的『奧萬大』去看春天的紅楓。這次,她放下了柺杖,陪著我們慢慢地在山路裡散步聊天。
她從不訴苦,從不說做復健,筋肉拉扯時所受的錐心痛苦,永遠開開心心地誇耀:醫生都拿她康復的奇蹟來勉勵同是受困於『半身不遂』的病友。
去年從美國回來,得悉好友金蘭的女兒在車禍中受重傷昏迷不醒的事。很難想像:她怎能承受那麼一個漂亮,又貼心的女兒遭到這種意外的打擊。
一段時日後,好友們聚餐,她來了,笑瞇瞇地說:雖然女兒在車禍裡顏面嚴重受創,但終於清醒回家休養了。
樂觀的她,努力地將自己的生活步調回復到原有的樣子,繼續每天早上爬十八尖山,甚至鼓勵受傷的女兒走到戶外,走到大自然的懷抱裡。
最近,聽說她女兒在她快樂的魔力下復原的很快。
曾讀過這樣的報導:快樂和憂鬱都是人的一種習慣。 個性快樂的人,遇到悲劇發生時,很快地會化悲憤為力量,從逆境中找到契機,回復到原先快樂的心態,繼續過著幸福的生活;個性憂鬱悲傷的人,既使中了大樂透,發了大財,在興奮感過後,依舊會回到原有憂鬱悲觀的負面情緒裡。
快樂是一種好品德,也是一種好習慣,像任何一種好品德和習慣一樣,需要培養,要日積月累的下功夫去培養。
有人會說:『一夜的狂歡,第二天早上醒來,感受到的可能不是快樂,而是空虛寂寞;甚至是擔心害怕(因為昨晚做的一些瘋狂的事情。)』
我覺得人生有高潮就會有低潮,像四季春夏秋冬的輪迴一樣,人必須看清這點。人總不能因為有寒冬的霜雪,就不去享受春花秋葉的繽紛和炫燦?或排斥看花賞楓的樂事?
至於狂歡後的後遺症,我覺得那是教育的問題,要教育人們狂歡時要節制,要理性,而不要以噎廢食的問題。道學先生,請不要再為追尋快樂的人和行徑來扣帽子、穿小鞋了。
快樂的本身沒有任何過錯。快樂,更不需要有任何理由。
行樂請即時:耶誕夜,盡情去狂歡;除夕夜,盡情去看101煙火;元旦,去看新年第一道曙光........讓點點滴滴快樂的回憶建造出一個快樂的個性........一個逢凶化吉的個性。
真的,快樂不是罪過,快樂不需要理由。
朱穎立完稿於風城寄心居 2009年元旦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