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18 11:42:57瀏覽1792|回應4|推薦3 | |
不知從哪時候開始,台灣社會變得這麼藍綠壁壘分明?印象中,如此「清楚分別」的始作俑者似乎是來自於陳水扁時代;當時2004年大選,為了要打破一般人所認為藍大於綠的劣勢,因此阿扁與頭號軍師邱義仁擬定了一個「割喉戰」的計劃,號稱要將對手「割喉割到斷」。在選舉當中高喊「愛台灣」,並將連宋打成「傾中不愛台」的候選人;整個選戰就幾乎照著阿扁的節奏走,逼得連戰到造勢遊行活動也不得不用下跪親吻土地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多麼愛這個地方。 由於民進黨不像國民黨是百年老黨,在吸納支持群眾的起跑點上,本來就比較居於劣勢,因此自從阿扁當上總統,台灣政黨的顏色分別也越來越明顯。政治人物必須要有群死忠的支持者,光「愛台灣」這招,看起來雖然很簡化,爭議性太大,好像不投給阿扁就是不愛台灣一樣,卻也讓阿扁很漂亮地打了一仗,讓民進黨首次在全國層級的單一大選,於選票數上過半。至於這樣搞起來是「愛台灣」或「礙台灣」?對統治者來說,好像也不重要了。成王敗寇的結果,讓政治人物要的只是「贏了就好」。 如此做法,卻也造成了這些年下來,台灣社會的藍綠壁壘愈加分明,每到選舉,家庭失和的新聞時有所聞。這種結果,往往讓人怨嘆何苦來哉。也使不少人意識到應該要訴求超越藍綠,打破這個被政治人物綁架了十幾年的「政治十字架」。 但是很顯然地,這些年來在選舉當中想要訴求「跨越藍綠」的政治人物,大多數都失敗了,能夠非藍非綠卻又取得選戰勝利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同時選民也習慣自動選邊站;綠色黨員民代如果上電視批評自己的黨被認為太過,就會被視為「背骨者」,泛藍的何嘗不是如此。大家都好像色盲一樣,顏色對了就什麼都對了。 不只是選舉如此,現在監察院長與委員要提名,同樣有藍綠兩黨委員打算要修理「馬友友」與他們眼中的「搖擺狗」。對於民代來說,「色彩學」的重要性似乎遠比其他政治學分重要,不夠藍不夠綠只會被認為是投機,想要兩邊討好;在現在的政治氛圍底下,專業性就只能擺在後頭再考量了。 現在的選民何嘗不是如此?在傳統泛綠選民眼中,加入國民黨,或成為國民黨的候選人,彷彿就是跟萬惡的黨產為伍。支持民進黨,則成為泛藍選民當中「支持台獨」、綠衛兵的代名詞。政策理念的考量完全抵不過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性。 雖然眼看年底的選舉,以首善之區台北市來說,已經有了非傳統政治人物的連勝文與柯文哲要出馬,但何嘗不是走在光譜兩邊?柯文哲訴諸的「在野大聯盟」真能贏得傳統泛藍選民青睞?或不過就是虛晃一招,到頭來回歸藍綠對決?沈富雄這幾年雖然常常批評他出身的「娘家」民進黨,但如今喊出將來會找民進黨人當副市長,是不是為了要找回過去幾年流失,認為他是「背骨者」的綠營選民?這種做法,其實讓人很好奇,這幾年政治腦袋已經習慣用顏色區分的民眾,真的能接納? 筆者相信,沈富雄有膽出來,應該也是看準不少藍營選民,不見得都能接受連勝文,但「反連」選票卻不足以使他當選,因此才會再對泛綠支持者溫情喊話。只是效果如何,會不會只是讓民眾覺得他是投機者,只想討好騙選票?恐怕還有待這幾個月,讓候選人衝刺努力,證明他的選舉策略是否成功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