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1 11:59:33瀏覽1060|回應0|推薦2 | |
一、重讀的意義。 歷史學的變化 1.新史料的出現 2.新的眼光,新的興趣,新的方法 中共史學觀的價值:尋找新的模式(拿到歷史資料先看什麼?) (1) 農民暴亂──是農民起義 (2) 生產關係(經濟變化),包括生產力工具與制度。 (3) 階級層性:階級成份──階級鬥爭──控制關係 你要認同農民,但農民的記錄在那裡? 你要如何訴說農民的階級屬性,災荒、暴亂、改朝換代才有農民的記載,中共的歷史學家花了六十年的時間尋找農民的記載。 西方歷史的滲透 (1) 心理史學:歷史記錄也是有潛意識的運作。 (2) 社會制度 家庭關係,家庭史。 學校,教育制度演變。 軍隊,打仗的人怎麼來?制服是很晚才有,如何身份說識別? 童年,兒童史──兒童如何長大? 如何看待瘋子:聖愚,濟公。 日常生活史,事件史。 年鑑學派,氣候,地理對於歷史的影響。 這不一定是新的史料,但可以給我們新的眼光看待歷史 孔府檔案 歷朝歷代以來,孔家是唯一一個政府(朝廷)必須負責照顧的家族 孔府檔案:自宋朝開始,孔家的流水帳 絶佳的經濟社會史材料。 筆記小說 漢書藝文誌:九流十家,只有一個是沒道理的──小說家 宋代筆記小說大行,其中好玩的事物:掌故──任何有趣的事物 沒有任何意義,for fun 笑話/鬼故事,都是重要的史料,這個社會根本的心裡狀態。
二、漢與秦的接續關係。 朝代是一種簡單的斷代單位,但朝代會讓我們想像到斷裂,而不是延續,秦漢與隋唐就變成了簡單的類比。 因為段裂就會被視為很不一樣的朝代,一個短,因為暴政必亡,一個長,因為與民休息,有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法。 漢初的主要的政策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但無為就不可能改革。 與其說無為,而是不變,漢初的律法一直沿續秦律,秦朝訂定下的帝國制度,一直到漢武帝之前,都被劉家承繼,有著秦遺緒的意味
漢興七十年,這個詞彙普遍存在於史記,漢書的歷史記載中,意思是這之前與之後有相當大的區別。到漢武帝一朝,具有漢朝特色的帝國特色才逐步但快速的建立起來。 漢興七十年,因為與民休息,社會聚積了相當的財富基礎。 漢武帝在位五十三年,長達西漢的四分之一,十六歲即位,在位的時間夠特別,也夠長,才有辦法建立帝國規模的制度。
四、漢武帝複雜的心理背景。 武帝是個複雜的人,他是景帝元年(125BC),七月生,當時還沒太初曆,但八成是國曆八月生,獅子座。 身世表 母系: 母王美人(嬪妃頭銜),也就是後來的王皇后;祖母臧兒(臧家的女兒),臧兒的祖父是臧荼,臧荼是項羽封的燕王,叛項羽,與所有異姓諸侯王上書請劉邦稱帝,但也是第一個叛變之人。(後任的燕王是盧綰,也叛變),臧兒不太可能完全遺忘他們家與劉家的恩怨,她在歷史上出現時,家族已經從燕流徙到陝西。 臧兒嫁給王仲(後再嫁長陵田氏,生田勝、田坋) ,生一個女孩,送進宮,就是王美人,她被景帝臨幸,生劉徹,是景帝的第十三子,本來是沒有什麼機會當太子。 父系: 竇太后,生景帝與長公主劉嫖(姊姊),長公主生女名為阿嬌, 因為長公主想讓女兒阿嬌為后,因為年齡的關係,就把她嫁給劉徹,因為長公主的運作讓粟姬被廢,改立劉徹為太子。 因為原本皇位不是他的,武帝一直有權力的饑渴與不安全感。 他十六歲即位,除了年紀輕,也帶著這麼多複雜的關係去當皇帝。 漢書:竇田灌韓列傳,竇─竇嬰,田-田蚡 竇嬰,竇太后的外甥;田蚡,武帝的舅舅,漢書中有段對於田蚡的記載: 上初即位,富於春秋 (年紀很輕)。當是時,丞相入奏事,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你派夠了沒有,能不能輪到我派一個)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遂取武庫!」(官邸不夠大是吧,玉山官邸你好了)是後乃退。 天下都知道,他是因為是皇帝的舅舅所以當丞相, 所以田蚡不壓住皇帝,就沒有人聽他的。這不是皇帝與丞相的權利關係,而是舅舅與外甥的權利關係。 漢武帝背後有複雜親族關係,所有細微的權力陰謀與權力消長,與他所作的決定之間,有相當的關連。
五、黃老勢力的衰退 漢武帝即位時,也剛好處於兩個世代的變化中間, 舊世代的代表是竇太皇太后(文帝后),黃老哲學最重要的支持者。 《史記/儒林列傳》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這本身就有挑釁的意味)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家中在打掃管家的這種人才會相信的話/你們劉家採信,但不足治國的信仰)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鬥山豬仔)。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最利的兵器),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複罪。 轅固生代表著對黃老的反感,認為其不登大亞之堂,是你們皇家私人喜好的東西,它是小格局,連景帝都認為黃老不足以治國,故直言無罪,只是拿母親沒辦法。 漢武帝即位時,相信黃老之言是家人之言的人士, 包圍在武帝旁邊──竇嬰、田蚡、衛綰(太子太傅),這是一種新的時代氣紛,獨尊儒術並不是一個人的決定。 在衛綰建議下(年輕的武帝絕不會反對),仿造景帝即位時的作為,全國舉士,衛綰在召書上寫,名單中有法家、縱橫家者就直接打回票,不用送來了,但他也不敢碰黃老。 因此還是舉來了一堆學黃老之術的學者,又沒過幾年趙觀、王張建議: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以後只有重要的事才需要向她報告。老太太還是很厲害的,她說:我至少知道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就是把這兩個人殺了。費了很大的力氣,趙觀王張才保住腦袋
六、「獨尊儒術」的真實內容 一直到竇太皇太后病逝,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他其實是外圍份子),其實不是因為董仲舒一人之力,武帝身邊的內圍份子,已經運作了很久。 而獨尊儒術是事實,如果不是以儒家為招牌,就無法在朝中立足。但罷黜百家有商確餘地,不是孔子的原始儒家,而是集百家大成的怪物,是複雜龐大的縱合體。
七、儒學的大融合變化 縱橫、神仙、方士、陰陽、法家 封禪、太初改制、符瑞說、讖緯、春秋斷獄 漢朝有多少百家學說在流竄,舉幾個例子: 1. 封禪/方士 漢武帝熱衷於封禪,這明明是秦始皇坑的咸陽方士提出的主張,明明是方士,為何變成了儒家,因為方士的理論在漢朝以後加進了儒家,在武帝身邊的儒生,包括董仲舒,都對封禪作出了供獻,司馬談一生的遺憾:為何沒帶我去。 2. 太初改制/陰陽 太初改制(司馬遷積極參與):行太初曆,不旦改曆,也改所有的儀式,這是陰陽家的理論。 3. 符瑞說 符端說:意識天對於皇帝的賞罰, 符瑞是武帝以下最重要的力量,西漢所有的年號都與符瑞有關,漢武帝第一個訂下的年號是元鼎,元鼎五年才訂年,是也是因為符瑞暢行的原因。 4. 讖緯 從符瑞發展出讖,他們都是超自然的跡象,符瑞是物件,讖更進一步靠進儒家的文字根源,是文字或是類近的圖像文字。 緯──解釋讖,但緯書是配合經書來的,因此讖就變成了作為聖王傳遞的神聖訊號。 5. 春秋斷獄 董仲舒開啟其端的重要傳統:春秋斷獄。 春秋從來不是法律文件,但董仲舒利用春秋傳統,把儒法的的界線都去除掉了。
八、法律制度的高度擴張 法家呢? 武帝十年,張湯(太中大夫)、趙禹,史記放在酷吏傳 《漢書/刑法志》 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 漢家故事:儒法併用,公孫弘,骨子裡是法家,但源於儒術。 律:什麼事不能作 令:怎麼作是對的 科:如何處罰 比:案例(決事比)
九、中朝與外朝 武帝第一個確立的帝國政治制度,是將國家的意識形態由黃老轉移到儒家。 第二,武帝確立了二千年的政治結構,將中朝與外朝分開,中朝由皇帝自領,與丞相負責外朝。
十、丞相的地位凌夷 中朝與外朝衝突誰贏? 漢興七十年,十三位丞相,蕭何、曹參,陳平,灌嬰,申屠嘉死於任內,另外八個不是被尊為太傅,就是安享餘年。 武帝五十三年,十二位丞相,前五任:竇嬰,許昌、田蚡,薛德,公孫洪;自李蔡以下,五個被殺或被迫自殺,從第六任到十二任,只有石慶和田千秋沒有死於非命。 公孫洪是第一個沒有候位的丞相,被任命時竟「不受印綬,頓首涕泣」,雖然他保住了自己一命,但可看出丞相的地位越來越低,中朝的地位越來越高。
十一、尚書、加官、大將軍 如何建立中朝? 尚書原指文書傳遞的低階官員,到武帝時,遞文書指使丞相的人,地位也就越來越高。 加官:加「中」,可自由進入皇帝所在的地方。 皇宮是為了保護皇帝生殖壟斷權,武帝是第一個開先例的皇帝,這是天大的賞賜,也就有了與其他同官職的人不一樣的地位。 最嚴重的是設立大將軍,完全不受丞相節制,成為代領中朝的領袖,原本皇帝與丞相的二元結構,現在進一步的萎縮。 這是皇權的鞏固,有了最大象徵權利的人,現在有了實際權利,中朝即是政府,也是朝廷,但也就帶來權力及人事的鬥爭。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