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08 10:23:13瀏覽1339|回應0|推薦0 | |
主講人:楊照 08/12/05
主講人:楊照 08/12/12 一、董仲書的關鍵影響 董仲書生平(一) 《漢書/董仲書傳》董仲舒,廣川人也。(河北北部)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 董仲舒學春秋,而且他學的是公羊春秋。 二、公羊春秋的傳統 公羊高,齊人,公羊春秋中以高子曰 公羊春秋中的高子曰或許不全都是公羊高寫的,但公羊傳有其一致的精神,它的起點是認定春秋是用「曲筆」寫的,也就是說春秋表面上的字義,不一定代表孔子想說的話。所以在春中裡有所謂微言大義。 為何要用曲筆或微言大義寫春秋? 原因之一是有些話不是在封建秩序中,不管是作為一個史家,或是被視為春秋的撰稿者孔子的身份可以講的。 另一個有趣的理由是,很多事情直說了反而說不清,春秋是在記事與戎,而這中間很多是譖禮的,直接表明反而不覺的事情不對勁,春秋要用曲筆的方式告訴你:事情有些不對勁。 公羊高是要揭露其中的不對勁,公羊傳是一種春秋的解釋方法,公羊高是相信,春秋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有意義。 我們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學術思想的遠源來自但不限於春秋。 董仲舒的一個重要影響是春秋折獄,他對公羊春秋的傳統作了擴大改造;曲筆隱含的是褒貶,其中有評斷的系統,董仲舒把孔子的褒貶運用在人世間的判決。 三、「西狩獲麟」與「孔子受命」 在義理本身,董仲舒與傳統公羊的說法也非常不同。 1. 原來公羊傳中的「西狩獲麟」 《公羊傳/哀公十年》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很卑下的樵夫),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狩」都是用於帝王,所以是件重要的事) 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麟是仁愛本質的神獸,有對的政治領袖才會出現,但現在又為何被這麼低下的人捕到呢?) 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你為何來?用衣袖拭淚。)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 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天要斷我的路) 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我的路走不下去了) 公羊傳的基本形式:一問一答 孔子知道復興周室之道不行也,生命目標無望,所以他只好寫春秋,以後的人或許會理解他的想法。 2. 董仲舒的解釋 《 春秋繁露/符瑞篇》 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 有些東西只會自己來,麟者王獸,為唯有王者出現才會出現。) 天命是要給孔子,但孔子沒有天子的位,所以他寫春秋──春秋當新王(為新王準備)。 董仲舒把公羊春秋中的悲觀解釋修改變成:這是一種刻意的作為,由此可以看出,他絕對不是純粹的公羊春秋傳人。 四、以陰陽四時五行為天的具體內容 另一個不同是天命的觀念 周文化的天命觀──天的意志或天命會隨著人事移轉,周人以此解釋為何取商而代之。 董的新王的解釋法:源於周衍的五行 原有的五行解釋:周-秦-漢。 董仲舒:代周而起的天命暫寄在孔子身上-漢 董仲舒的天命觀比周人具體,包括陰陽變化、四時異變,五行相生相剋。 漢書五行志明白指出,董仲舒是把儒學陰陽化的人。 五、災異與人事 1. 董仲書生平(二) 《漢書/董仲書傳》 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 (後面抄賢良三策) 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 先是遼東高廟、長陵高園殿災… 2. 董仲舒對高廟失火的評論與後續。 這個事件在《漢書/五行誌》有詳細的記載。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遼東高廟燒了起來。四月,高園便殿失火,他私下寫了篇解釋,認為這是祖先對今日的皇帝的警告訊號。 「昔秦受亡周之敝,而亡以化之;漢受亡秦之敝,又亡以化之。夫繼二敝之後,承其下流,兼受其猥,難治甚矣。又多兄弟親戚骨肉之連,驕揚奢侈,恣睢者眾,所謂重難之時者也。」 漢承周秦之敝,積重難返,後有諸宗室…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怎麼會有好結果? 那應該怎麼辦呢?「視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忍而誅之。視近臣在國中處旁仄及貴而不正者,忍而誅之。」
主父偃或呂步舒為何可以理所當然的認定董仲舒有二心?因為這個解釋表面上是在傳達一個訊息:這兩座廟燒的是有道理的。 但董仲舒的深意是,這個世界沒有偶然之事,他主張天是會發訊息給人,人與天之間有特殊的關係。 3. 編年記錄的親和與對應。 春秋都是記錄大事,災異當然是件大事,記完天災也會記人事,壞事也一定都會被記錄,(春天煌災,皇帝取了妾,太子與後娘爭寵,誰又作了什麼事。) 以編年體寫成的歷史,不論是春秋或資治通鑑,將災異與禍亂記在一起,原本只是併列的親和性,久了就有了對應與因果關連。公羊開端,董仲舒深信不疑,擴而大之。 公羊春秋在告訴我們這兩者有關係,後來有人衍生出符端之說,董仲舒擴而大之加入了陰陽。 董仲舒運用陰陽與四時,將陰分少陰、太陰,陽有少陽、太陽,如此就可對應四季變化。 季節變化是清楚的,因此季節的正常與異常,就可以與以陰陽解釋,例如:冬季不冷,那就是太陰受到陽的侵害。四時加上一個仲夏之後,又將陰陽又與五行配在一起(首見呂氏春秋),對天要給我們的訊息與人事的變化,就有了更多解釋空間。 4. 董仲書生平(三) 公孫弘治不懷好意推薦董仲舒當膠西王相,因膠西王很難管,久了一定出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 六、天人感應的巨大系統 1. 董仲舒的學術思想 董仲舒是武帝朝早期發揮了重大影響的人 在武帝與他身邊的新年輕少壯派反對竇太皇太后尊行的黃老之術,在尋找新意識型態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遠比儒家比黃老好用,但儒家要如何提出一套足以排除黃老的方法,很大一部份是來自董仲舒。 例如「陰陽」與「德刑」間的關係 德=陽,刑=陰,酷吏、嚴刑=陰盛陽衰,冬天太長,農業就會被毀壞,這套邏輯在論理雄辯上非常有力,他主張漢朝沿用法家的刑法作為統治的原則是不對的,現在必須以儒家的德或德治來修正。 2. 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學術的核心 人與天是同類,同類相感,「天」會受到人事的影響,累積而產生災異。這個系統對漢朝非常重要。 對這些少壯派而言,新意識型態必須呼應當時的時代精神,董仲舒提出了一個巨大,無所不包的系統。再複雜的人事都可以納入天相予以解釋。 為何需要有少陰少陽等等複雜的觀念工具?因為套複雜的工具才能與人事對應。 3. 絶對標準的追求 這套巨大的系統在表面上成為追尋絕對標準的動機。 《士不遇賦》──如何懷才不遇 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末俗以辯詐而期通兮,貞士以耿介而自束。雖日三省於吾身兮,繇懷進退之唯谷。(處在這樣的時代,我到底可以去那裡?) 他在陳述一個沒有標準的時代,那是自戰國以來仍然延續的縱橫家傳統,即使賈誼也像縱橫家,董仲舒在追求,漢興七十年了,我們能不能收拾那些是非標準不明的狀態,建立一個絶對的標準。 何這是絕對的標準,而不是另一個相對的縱橫家? (1) 這是儒家,有周文以下王官學的權威 (2) 這是「天」,天相呈現的,都可以對應人事的變化,天保障了絕對的答案。變化的正常規範有了反常變化,那就有事情不對勁了。 董仲舒試圖去壓制縱橫家相對標準的呈現,在武帝一朝很受用,其中有大一統的精神,對宗室的不滿與收束也與武帝的想法相近,這也就部份說明了為何他在武帝一朝有這麼巨大的影響力。 不過他認為他在收拾混亂,但他創造的系統統也創造了更大的問題。 七、「正名」的弔詭語言觀 公羊春秋的很多東西都被董仲舒扭曲了,以正名為例 1. 公羊傳的正名觀 公羊假設春秋是用曲筆寫的,這個假設背後的語言觀,是在告訴我們,語言本來就不能夠呈現直接呈現事實。其中有迂迴曲折,所以我才須要把迂迴曲折解釋清楚,讓你們知道。 公羊承襲孔子的態度,也講正名,有二層意義。 (1) 是指在封建秩序底下,像諸候就應該做諸候之事,不然就不應稱為諸候。 (2) 另一個是少有的例子 《公羊傳/僖公十六年》 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 曷為先言隕而後言石?隕是降下來的聲音,才看到掉下來的是石頭,後才發現有五顆。 六鷁退飛:先看到六,再發現是鳥,最後發現它們倒飛。 這些敘述的順序是有道理的。 2. 董仲舒的正名觀 董仲舒以這個例子建立了自己的正名邏輯與哲學。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名者,聖人之所以真物也。 名,尤其是聖人的語言,應可如實記錄真萬物。 3. 公羊傳與董仲舒的差異 公羊:語言與現實之間有差距,一個解經、撰經的人是在說明、搭橋、彌補這中間的差距。 董仲舒:語言就是真萬物。如果語言與萬物之間有差距,有錯不是聖人的語言錯,而是你對萬物的認知錯。 這裡就產生了聖人之言的紀錄與你認知的萬物世界間的權威問題。因為聖人的語言不會錯, 一個詮釋者不再是文字與現實的彌補者,而是真理語言的解釋者,控制者,向無法理解的人們歇露真理語言。 公羊作為撰經者的權威,在董仲舒的手中又向上提升了一層。成為以真理之名進行真理塑建的角色,表面上是尊孔子,但更重要是提升詮釋者的至與經平起平坐的地位。 八、讖緯與董仲舒的連繫 1. 讖緯的來源: 董仲舒改寫了西狩獲麟的故事,尊崇孔子,也拉孔子為漢背書,因為孔子有了天命,使孔子成為預言家,為了為未來的漢朝作準備,孔子必然成為擁有預視,預言能力的人。孔子被扭曲而失去了身為人的面貌,而成為神或神的代理人,在讖緯有了淋漓盡致的發展。 讖:神所啟示的語言,發展較的早,很早就人有相信可是從文字的蛛絲馬跡中尋找未來 讖與緯的形式在西漢無法細分,從西漢到東漢,這是非常流行的著作形式,而至東漢中期開始沒落,因為它沒有依據。 絶大多數的讖緯都是西漢人寫出來的,隨著古文經的挑戰,地位越來越低,也開始流失,直到清朝考據的癖好,才開始從眾多古籍中找出來。
2. 讖緯與董仲書的關係。 (1) 春秋繁露(無論是不是真為董仲舒之作,大致的內容也相去不遠)。 (2) 緯書中有許多董仲舒的文章。 (3) 可以用春秋繁露校對其他緯的錯誤,至少證明這些緯書的創作是讀董仲舒的。 (4) 讖緯中最重要的主角是孔子,多了一個孝經緯,孝經的重要性提升 ,七緯:詩書易禮樂春秋孝經, 孔子素王(不是真正的王),沿續夏商周帝王的感應神話,還有一堆荒謬的描述。為何如此描寫孔子?──使他擁有預言家的地位,書都是上天承賜給他的。不但孔子是素王,孔子也全成為素臣。 孔子為何可受命為漢治法?因為他是水精。 3. 方士與儒家的混淆 方士傳統編入儒家(有獨尊儒術,無罷黜百家),百家,尤其是陰陽五行滲入儒家,但讖緯也不是立刻就產生的,在秦時,方士與儒生就有了混淆,坑儒,坑的大多是方士,為何變成了儒? 九、「經為人用」的開發系統 經原本應該是從王官學以下已經固定的文本系統,但西漢之所以可以很快接受儒學,是由於經術,而非原本封密嚴謹的經學,當時的人談儒術,講的是今文經學,它的後面是有趣精采的讖緯,成為「經為人用」,可自己由即興為了現實需要的開放系統。 董仲舒看來尊經,在過程中卻抬高了詮釋者的的地位,所以他們不認為不能改經,而必須遵照經文的原意,這是活潑,活潑到荒謬的系統。 十、政治上的不穩定因素 1. 天對皇帝權威的制衡關係 雖然儒術是在朝廷支持下發展起來,但董仲舒有意識的把天壓在皇帝之上,也造成了皇帝與天的緊張關係,天相表現於災異,董仲舒認為天沒有偶然,發生災異天象就必須有人要負責,就算不敢去指皇帝,也會指著丞相,這讓武帝一朝有了非常弔詭的發展。 一方面皇帝把分封在外的權力全部取消,丞相原先可以抗衡皇帝的權力被中朝削減,皇帝權力越來越大的同時,比皇帝的更大權威也在發展。 即使皇帝習慣要丞相來作待罪羔羊,但每個人都知道皇帝才應負責。 巨大的讖緯傳統背後都有現實的政治利益,而讖緯本身就是一種假托,假托孔子的意志,而孔子是無法被挑戰的。也因此讖緯也就有了政治上的運用。
王莽是古文經的信仰者,但也信讖緯,靠著對讖緯造成的不穩定取漢而代之。 劉秀中興,但他個人更是讖緯的支持者。 十一、流入道教成為小傳統的重要成份 讖緯在東漢中期快速衰弱,其中除了古文經興起,朝廷也發現這套系統即然可以讓東漢復興,當然也潛藏毀滅東漢的因子。 但讖緯並沒有完全消失,它與同一時間道教的興起,其中一定有密切的關係。 梁朝,著名的道士陶宏景,重要的著作有真誥,其中的篇名有:運期象、甄命援、協昌期… 由此可看出讖緯遁入道教的痕跡。在讖緯被邊緣化之後大部份進入道家。 也包括道教的福篆系統。成為小傳統的一部份,在大傳統詳細且有自覺的紀錄以外,有些人不是用這種方式過活,象徵著外速隨著現實變化轉變的庶民信仰系統。 道教的淵遠流長,方士、讖緯、道教,時間絶對不下於儒家,也絕對不容輕乎,影響的人口數絶對可比擬。 讖緯從東漢中葉被儒家掃地出門,但在道教中的傳承過程也很有趣。 朝廷在絶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是由士大夫的大傳統所控制著。 但在內庭,皇帝身邊的人,甚至是皇帝本人,卻是由小傳統控制著。 也因此康熙的地位是如此不同,他是清朝統治力量之所以能在中國穩定下來的關鍵,也是歷史上少數能以士大夫的言語訓斥大臣的皇帝,也開啟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傳統王朝,以個別皇帝比皇帝,清朝的優秀皇帝比例上比其他朝代多太多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