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27 08:16:32瀏覽1202|回應0|推薦2 | ||
主講人:楊照 08/12/19 一、解釋王莽之所以興 在談論王莽時一定要記得了,東漢留下的記載一定有偏見。 東漢不僅是推翻新朝,更視自己為接續前漢作以作為統治的正統與合法性來源,無可避免會將王莽視為一名譖越者,藉由除去壞的部份,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因此對王莽一定沒好話。 王莽改制的記錄大致可信,因為他最終失敗了。 王莽為何興起,記錄必須小心看待。 東漢史書強調王莽虛偽狡猾,但如果他是假的,為何這麼可以讓這麼多人相信?在歷史上,或許真的有人能在一段時間內愚弄所有的人,但這麼多人被玩弄,表示他選擇的議題與那個時代有其相關性。 (1) 經學的演變 (2) 讖緯 (3) 元成衰平期間經濟政治問題 用這些眼光去看,才能機會重塑王莽的真實面貌。 二、不像外戚的外戚子弟 他是外戚王家出身,王桀,共八男四女,二女兒王政君為元帝后 王后沒有權力,但皇太后有很大的權力,在成帝一朝王家力量快速興起。王桀在五個兒子同日封候之前,大兒子(王鳯)與二兒子早已封候,只有王曼因早死未封候,王莽是王曼子,是唯一一個沒有封候的家族,因為父兄早死才被王太后收留,在宮中長大。 拜陳參為師,他為何突出,因為他是王家最不奢靡的成員。父兄早死,寡嫂孤姪都是由他照顧,在這麼多有錢的親戚中顯得不同。 不奢靡,不斂財,盡孝道。 早年王莽讓兒子與姪子(過逝兄長的兒子)同日完婚,這在親族系統中有很大的意義,代表他沒有私心,婚筵上席間不安坐,因為要去服適病重的母親。當時豪家有買侍俾的習慣,只有王莽沒有,後來買了一個,是為了送給將軍硃子元(因其無子)。 三、西漢政治上的根本矛盾 1. 經學成為政治正統 經學越來越重要,不論古今文經之間在思想上的細微出入,儒家的根本精神非常清楚,它源自封建架構而來,強調禮節,禮節的目的是為了壓制慾望,強調把每一個人的身份固定下來,在政治上強調親民、愛民、牧民。 西漢的社會價值往儒家,但握有大權的貴權生活奢華越來越嚴重, 王莽身為外戚,但往儒家與外朝價值移動,身為外戚,行如儒者,是王莽最大的特色,必然獲得很高名聲。 2. 統始豪族的奢靡 奴婢是西漢豪族豪家最重要的特徵。佃在重農思想下,只要還依附於土地,人身安全不會受到豪族豪家的威脅,然而奴是有財產意味的,虐殺奴婢是普遍的行為。 王莽兒子王獲殺了個奴婢,最後被迫自殺,這是沒人想的到的結果,在這個事情上,王莽的理念是始終一致。 衰帝即位,推行限奴限婢。建立新朝,第一個政策就是王田、禁奴──改稱私屬(家眾之意,是有特殊關係的家人,所以不能買賣。) 王莽的概念是源於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 四、在哀帝朝因禍得福 成帝無子,衰帝帶來了新的外戚,丁(太后)、傅(太皇太后)排擠王家,原任大司馬的王莽因為維護王政君太皇太后的地位,上書反對為丁、傅兩家增尊號,因而被參流放,對王莽而言是因禍得福,他就不是外戚了,剛好也逃過了政治的混亂,丁家、傅家、董賢爭權更加不堪聞問,王家有王莽,看起來也不壞。 衰帝19歲即位,25歲又掛了,無巧不巧,丁太后、傅太皇太后在這段期間內也都死了。政權重回王太皇太后手中,與王莽立元帝的另一個孫子即位(平帝)9歲,依記載推論,此人可能患有嚴重的先天性貧血。 五、中、外朝難得統合 王莽再任大司馬,與孔光(原衰帝相,為當時的儒家領袖)共同執政──王莽非常尊崇孔光。 讓平帝的母親不得入京,這在當時是受歡迎的,至少有意表現解決外戚問題的態度,加上與孔光共同執政,更有利於爭取外朝的支持。 王莽在外的聲望越來越高(在賢良之中),衰帝二年日蝕,災疾應廣為用人,賢良上書舉薦,名列第一的就是王莽,他的身份已不是單純的外戚,而已經慢慢成為儒家領袖了。在武帝建立中朝收束權力之後,王莽與孔光的共同執政讓中朝與外朝在短暫的時間中得以統合,使王莽的地位更高。 六、藉由尊經分享孔子的神聖權威 西漢經學的發展: 1. 天人感應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input->【神秘的機制】->output 。 這個機制不由意志神評斷,而是自然與呼應。 原本是人做了什麼事,就會讓天有所感應,但在政治上的反應就會倒過來:天有什麼現象,就表示人做了什麼。 皇帝的權威之上就有了天的權威。皇帝必須為所有的天象災疾負責。 2. 讖緯 讖緯把天的機制進一步神秘化,從自然機制,慢慢變成具有意志的神,這個轉換微妙,但非常關鍵。 讖緯把孔子神格化,除了天以外,誰與天最接近,就是孔子。 孔子的素王的抽象王權就爬到皇帝上面, 尊經敬孔使王莽分享了孔子的神聖地位,這是可以創造出政治資本。 3. 古文經學的對抗 劉歆校密書,力爭設立古文經博士,他是王莽的朋友與策士,他 與王莽的結合,使王莽多了古文經帶來的權威,劉歆不信讖緯,但無礙與他利用讖緯創造的環境塑造古文經的權威。 孔子素王,為後世立法,但法在那裡? 古文經是孔子那個時代留下的記錄,因此比今文經更接近孔子,也更接近孔子為後世刪定的標準答案,要面對今天的問題,與其相信自己有限的聰明,還不如相信孔子,當然就應去找古文經。 王莽一開始就支持古文經的少數人,但不同於劉歆的古文立場,但他是左右逢源。 七、「周公攝政稱王」 劉歆在古文經中校出最重要的兩本書:《古文尚書》與《周禮》 《古文尚書》很難讀,所以有了權威;《古文尚書》與今文經最大差異是「周公攝政稱王」──周公在輔佐成王的過程中曾經攝政稱王。 本來只是歷史問題,但在那個當下變成了現實政治問題,因為這件事是有智慧的人曾經做過的事。 八、《周禮》與西漢土地問題 1. 王莽不受土地的故事 《周禮》在王莽興起與新朝改制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古文尚書更大。 平帝四年,王莽女兒成為平帝后,這再一步鞏固王家的地位,阻止新外戚的產生。因為凡事必稱經,還要從經書裡找說法。 拍馬屁的人就來了,從春秋裡找到記載,說皇帝的岳父應該是百里候,所以皇帝應該再賜予他25,600頃的土地,王莽不受,這件事在當下引發迴響,一堆人要求因此加賞安漢公(王莽),結果土地他不要,賜給他的錢全部發出去。 我們當然可以用東漢人的說法,說這一切全都是他自己發動的,但王莽以所以可以利用這個事件,當然有現實面的因素。 2. 王莽的土地政策理念 王莽意識到土地兼併問題不只是王朝中央政策問題,而是國家不公義的來源,皇帝賜田明明是有經書的依據,像他這樣凡事必稱經的人拒絕接受,背後強烈的理由在於他的土地態度。 他在衰帝朝被罷黜之前與孔光推動限田政策,這件事他非常在意,王莽是在《周禮》之中找到了賦予他權威的依據──均田、井田。 《周禮》應該是戰國時期的寫下國家理想定理,它承襲了封建秩序的基本價值,認為土地不可買賣,是基於身份而來。《周禮》寫的更極端:每個人都應該有土地,每個人的土地不可以與自己的身份想差太多。 3. 王莽何以興? 王莽藉由拒絕受田,更加表明他相信《周禮》,以及對於限田均田的基本態度,王莽身為一個外戚豪族,用這種態度面對當時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又是一個擁有真實政治權利的人,怎麼可能不受歡迎? 歡迎擁載他的絶不是豪族,這是中國(帝國)歷史上少有,因為真正碰觸社會問題,而超越了自己的階級背景,受到廣大群眾歡迎的領導人。 王莽的聲望越高,同時呈現了素民對王莽呈現的帝國願景的高度認同。 4. 「再受命」與「新受命」 在這種環境下,由讖緯而來的另一個說法因此被發揚光大──「再受命說」 齊人甘忠可著《包元太平經》:「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漢朝的時間已經走到了終點,現在應該要再受命,上天派人下來教我此道。) 原本天人感應的機制是自動的,這時卻可以派人下來傳達意志。 甘忠可最後被殺了(大逆不道),他是人成帝朝的人,但這件事是受到討論的,到衰帝時就真的跑去再受命(建元二年/太元初年):封自己為:『陳聖劉太平皇帝』。 『太平』兩字,在中國歷史上就有了特殊性,太平經、太平道,一路沿續到太平天國。 然而只要去更受命,就是提醒人家,漢家的統治權是有問題的,結果他隔兩年就死了,這是超不好的兆頭。 因此再授命說演變成新授命說,即然要在授命,為何一定要是姓劉的呢? 平帝患有先天性貧血(東漢人說這是王莽下毒,因為這可以讓王莽看起來更虛偽),王莽在劉歆的建議下去學周公故事,為平帝祝禱(願以身代。藏策金滕),這個行為更作實了他是周公。 平帝真的死了,王莽再升一級從安漢公成為攝皇帝,這也是古文尚書中的典故,這全部都有經學的依據。立儒子嬰,二歲,禪讓,所以無諡號。 哀章(應該是個無賴)捉到了金,說天上掉下來一個銅匱,符命書言王莽為真天子,王莽即位,立國號為新。 九、以古為新,去其不合古者 1. 王莽立新朝 9AD,為始建國元年,開國詔書是這麼寫的: 「予以不德,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先寫系譜,黃帝,堯帝,再來就是王太皇太后。) 「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引上帝之名即位) 「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這是開國詔書的固定格式) 「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為時。服色配德上黃,犧牲應正用白,使節之旄幡皆純黃,其署曰『新使王威節』,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這個詔書是說: (1) 我是黄帝命的 (2) 我是土德──這裡有奇怪的歷史官司要打 按原來的五行終始論,秦是水德尚黑;劉邦跳過秦接周朝,也說自己是水德;武帝時改為土剋水,漢是土德,王莽是禪讓,不能用剋,為表示自己接續漢朝,在這裡王莽動了手腳,把漢改成火德。 (3) 定有天下之號曰『新』。(立國號為「新」) 2. 巨大的復古運動 王朝雖號『新』,但以古為新,基本的指導原則,就是要除去與古不符的部份。這是巨大的復古運動,徹底的復古以建立新的王朝,信古、復古但信的太深了 要復古合理,要處理面對社會問題也合理,加在一起就不合理了。 十、進一步壓抑商業活動的種種措施 1. 返本政策與貨幣改革 始建國元年的重要詔書,有一些根本一致的精神,就是返本。 (1) 土地國有,設王田/井田。 (2) 禁奴 (3) 貨幣改革,始建國元年廢五銖錢,設大小錢 始建國二年再廢大小錢,歷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人這樣發行貨幣。五布,六名,二十八品,都是貨幣。 五布: 錢、銀(金與銀)、龜、貝 、布,五個系統,共二十八品,比英國的英磅制更麻煩,有太多的兌換組合, 龜貝還有自己的系統。設計的人顯然算數很差。 始建國三年,大小錢再改貨布(每枚二十五銖),貨泉(每枚五銖),兩者換算呢?每貨布不是換五貨泉,而是二十五貨泉。 2. 抑制商業的根本理由 28種幣同時發行,為什麼?包括限田禁農,其背後的精神是回歸原始體制。要減少商業活動,破壞貨幣經濟,不要買賣,不要商業利益,不要有比農業更複雜的東西。 了解這些政策背後的基本價值,才能了解王莽的實際經濟作法,包設五均官於洛陽、邯鄲、臨菑、宛、成都管:(1)管繳稅、(2)管公定價格。設六官──管專賣 乍看之下與武帝朝桑弘羊推行的制度一致,但思維不一樣,武帝的目的是為抽稅,王莽卻是想控制物價。 商品沒有價格,不只是回到封建,更要前於封建,人民生產所有自己所需的東西,回返以農為主,物物交易。 3. 切斷土地兼併的源流 王莽敏銳地感受到當代最嚴重的問題的成因,必須切斷貨殖利益,不然貨殖利益必然再流向土地資本,最終形成兼併。 復古合理,古代有人曾經這樣過活。 處理社會問題合理,因為困難的交易方法才能阻斷土地兼併帶來的大量奴婢與社會問題。 他絶對知道,什麼力量讓他成皇帝,但兩者相加必成災難。 十一、帝國經濟的騷亂瓦解 王莽的復古思想超級不切實際 (1) 誰會把土地交出來?──過於信任經學,但作法沒有連接現實。 (2) 商業瓦解,地主不安。──經濟瓦解 王莽的復古癖,不僅僅在經濟政策,他花了很多力氣把與古不合、劉家遺產都改掉,長樂宮改成「常樂宮」,很多地名都要改 官制完全要按周禮,改到王莽自己都不知道這些官員的職責是什麼。官職、官名混亂,官僚制度也崩潰了。 王莽的興起與稱帝後的作為沒有斷裂,王莽興起是因為他的信念,復古的信念使他得到名聲,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使他獲得群眾支持,王莽要以他的信念來改變帝國,這才使得他的王朝在十四年後終結。 他相信復古是對的,進一步抑商是對的,他有信心,但沒有足夠的自我懷疑──這些作法真的能達到他想要的結果嗎? 一連串作為的結果是,從始建國元年至三年,王莽就破壞了帝國存續的關鍵:(1)官僚體系、(2)維持帝國生存的經濟架構、(3)社會體制。 如果帝國還能持續下去,我們的歷史大概也白學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