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8 14:03:43瀏覽1726|回應0|推薦1 | |
寫在前面: 敏隆的歷史課是聽聞誠品講堂的同學們說楊照也有教歷史才知道的,原本只是去聽看看,現在已經上到第二期了(我個人的第二期),還被拉來寫筆記,坦白說是寫太多了,在筆記裡引古文是我個人的堅持,不然就沒有上歷史的味道了。 在這個年代,或許有人會問,上歷史做什麼(事實上,還真的不少人問我),我想不出什麼擲地有聲的答案,但就本人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的觀點,只要我會被問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有學習歷史的好理由。 而不論政治立場,也不論在這個功利主義的時代,學習與工作或休閒無關的課程有何實益,追尋我們的自我淵源與袓先留傳的文化遺產的本身,對我而言,那就是值得去參與的事。 主講人:楊照 一、草原民族與農業民族的衝突。 李將軍列傳是為兩人作傳:李廣(祖父)、李陵(孫) 史記有關匈奴戰爭相關人物的章節 第109卷 李將軍列傳 與匈奴有關的第一篇 第110卷 匈奴列傳 第111卷 衛青、霍去病列傳 太史公的安排有其道理。 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的界線﹣﹣中亞大草原 800BCm,於阿富汗地區,人類馴服馬匹,學會騎射,從此遊牧民族與農業社會的關係就不再穩定,自800BC至18世紀,展開2, 600年的基本歷史模式。 農耕民族佔有的經濟優勢,農業發展穩定且可累積。但遊牧民族的武力佔有優勢,因此展生了反覆的規律。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明確的疆域概念,也因為人口對比廣大的中亞草原十分有限,也不需要疆界來劃分領域,遊牧民族的移動難以預測。 氣候變化時,遊牧民族的反應就是換地方,往推估有水草的方向走,與先佔有某地的部落就會產生衝突。 遷徙常發生在後來的部落把戰敗的部落往同一個方向趕,經過長期的遷徒之後與農業民族有了接觸。 北方遊牧民族在中國出現,始於戰國中後期,於西元前三四世紀開始末感受遊牧民族的壓力 歷史的爭論:匈奴是民族或是聯邦?匈奴的作大來自於部落的巨大聯合組織:部落--大酋長--單于 匈奴因巨大的聯盟組織與騎射武力的安排,足以越過戈壁,侵擾農耕地區,一旦他們越過草原進入農耕地區,也就可以劫掠農作,農耕的生產穩定太多,而他們很快就發現,農業是有週期的,只要在對的時候來可即可(夏末發動,秋初來到),經過一次劫掠就可過冬 這形成了遊牧與農業混合經濟,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依賴。這對漢朝初期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二、平城之辱與和親制度。 200BC-漢高祖伐代王,三十萬大軍於平城之役遭圍困,最後是用賄賂單于夫人才逃回來。 劉靜在平城之辱前反對打匈奴,後來成為匈奴政策主要制定者,主張採和親政策。 和親政策一直都是晃子,嫁去的漢公主都是假的,匈奴也知道,『賄以重禮』才是重點,和親就變成漢匈之間最重要的談判。 但和親可不是一個人去,有漢人隨從,這些人會有認同問題,是要想辦法逃回家還是視自己是匈奴的一份子,進而幫助匈奴了解漢朝的軍力是否足以對抗匈奴。 單于冒頓致書呂后:「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憤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來吧,我們結婚吧) 這是絕對是巨大的侮辱,呂后接到的國書當然是漢人出的主意,目的是挑釁漢朝與之一戰,就是算準漢朝實力不夠,你打輸了我得的更多。 滿朝文武反應激烈,上將軍樊噲曰:「臣原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 季布這時放冷箭:「樊噲可斬也!」平城之戰,你有三十二萬軍隊,結果是什麼? 第二位匈奴政策制定者是季布,找了最會寫信的張澤回信稱:「單手惠函奉悉,知不忘敝邑,誠惶誠恐。」姿態低到不能在低,卑屈到底,就是不打仗。 (174BC)文帝六年,老上單于即位又被迫送了一堆禮,一位隨從中行說去之前威脅我去就出賣漢朝,果然去了之後成為教導匈奴對付漢人最重要的人物:(1)不要用漢朝送布料,與有價值的東西、(2)不要過度使用稻穀、(3)年年保持戰力。 對漢朝保持最大的壓力,年年去挑釁,給我禮物,還是繼續騷擾 文帝11年到14年,年年入侵,一度推進到甘源 雍(已經進入關中) 三、「可為流涕者」。 李廣的家族淵源:李信,秦將,捕獲燕太子丹。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原可免役)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皇帝身邊待從的軍事訓練),有所旻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李廣英勇,但文帝不打仗。)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寧為漢都尉,不做梁將軍)。 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為何泣曰?因為怕他戰死?還是怕他惹禍?) 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越調越後面,還是可以打)。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由此可探知李廣的性格,明知敵人厲害還是要報仇)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裏。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他非常了解匈奴)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趕快逃呀) 廣曰:「吾去大軍數十裏,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裏所,止(讓匈奴看清楚),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老子說不走就不走)於是胡騎遂不敢擊。 有白馬將出護其兵(在列陣外炫耀),李廣上馬與十餘騎餎射殺胡白馬將,而複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出去都沒說一聲,部隊根本不知道指揮官不見了,所以無從出發救援。) 四、漢武帝的新規劃。 140BC-武帝即位,他知道必須處理匈奴問題。 在此之前的匈奴政策主張 賈誼 治安策 鼂錯 主張屯田 138BC-建元三年,武帝派張騫出使月氏 。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命李廣為未央宮衛尉,程不識為長樂宮衛尉,這個官職代表中央軍訓練指揮官)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不安排衛兵),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匈奴打來無法防禦);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願追隨李廣犧牲)。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135BC-建元六年,竇太皇太后去逝同年,匈奴再度進犯,要求和親。 134BC-元光元年,李、程升為將軍,準備出擊。 133BC-聶壹獻策,於馬邑城誘敵,但遭視破,這是和親政策的終點。 五、衛青與霍去病。 129BC-元朔元年,漢朝第一次主動出擊,共四路軍隊 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未見敵人。 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兵敗。 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勝(成名之戰)。 李廣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 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這個字很曖昧),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裏,廣詳死(假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裏,複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因損失太多,還被抓,被贖為庶人-不是用錢,是用爵位。此次是衛青成名之戰,他從此變成武帝最信任的將軍。 128BC-匈奴殺遼西太守,武帝重新啟用李廣 頃之,家居數歲(沒這麼久)。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太史公再喜歡李廣,壞事也要寫)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複更射之,終不能複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二千石領了很久),家無餘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子孫也學不到)。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射飛標不準者罰酒)。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敵人一直逼近),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就是因為這樣損傷才多)
六、河南地與河西地。 127BC-元朔二年,衛青率軍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衛青平河南地﹣長城以北,河套以南)。 關中威脅大幅降低,但蘇建、趙信兵敗投降,趙說服單于將王庭撤回戈壁之北。漢朝轉向河西攻略。 123BC-元朔六年,李廣征河西,但無功而返,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複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 另一個英雄在此役發跡:霍去病,18歲,八百輕騎深入敵陣,這使得衛青地位受到動搖。 論戰功,李廣遠不如衛霍, 但論歷史,誰才是最值得記錄的人?司馬遷總結李狀軍傳,論以:「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鄉之。」 司馬遷不是在寫一個將軍,而是一種典型。 衛青與霍去病是沒有自我人格,乖乖聽皇帝話的人。 121BC-(元狩二年) 霍去病以大將身份,二次領軍出征河西,遠征至焉支山和祁連山,大勝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鄉,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越危險,他越興奮),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複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功過相抵,無賞。) 以下是感嘆。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代國宰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車,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司馬遷的評價,蔡的才能中下 )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會看相)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是我長相不好,還是命壞了) 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太史公對李廣不得侯的超自然解釋。
七、重起戰端。 119 BC-元狩四年,武帝野心最大的一次,直搗大漠,但這也造成李廣最大的悲劇。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衛青也很敢,率五千精銳突襲),而令廣並於右將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水草不足,必須有軍隊向東繞路) 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原居前,先死單于。」(四十年來打仗從沒缺席過,今日終於可以碰到單于了,怎麼可以落在後面。)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李廣軍隊迷路,單于突圍逃走,衛青追究責任。)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 這裡已經開始觸及李廣的孫子李凌為何投降的遠因,戰敗已經夠羞辱了,回來面對刀筆吏的羞辱更大。 李廣不願面再對刀筆吏的羞辱,他在元朔元年已經面對過一次,他不願再讓這些二十幾歲,什麼都不懂,就只懂法律的官吏羞辱。太史為何要寫霸陵亭尉的故事,這一個無法再被羞辱的人,面對羞辱的反應。 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當戶早死, 有遺腹子名陵。 李敢代廣為郎中令(很小的官)。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衛青沒有追究)。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皇帝為霍去病掩飾,說李敢被鹿撞死) 匈奴在這幾次戰役後,已無力對抗漢朝,勢力退回戈壁以北,第一次匈奴戰爭結束。 117 BC-霍去病過逝,24歲,漢朝的軍事天才如流星一般殞落。 106 BC-衛青過逝,第一代的匈奴戰爭將領此時多已凋零。
八、李陵與李廣利之降。 104 BC-匈奴再起,第二次匈奴戰爭,對漢朝而言都是不幸的故事。 包括蘇武牧羊。 99 BC -李陵敗降 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是司馬遷推薦的) 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裏,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餘人。且引且戰,連鬥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餘裏,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 90BC -李廣利敗降 九、大史公與李陵 李陵投降一事傳回漢朝,第一個被指責的是司馬遷,而他還不識像,居然上書為李陵辯護。現在換司馬遷面對刀筆吏,罪重到連司馬談留下來庇蔭的爵位都不夠贖,但他選擇了一條與李廣、李陵完全不同的道路,受宮刑,為了活著寫完史記。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這是在描寫個人人格的感染力,也是司馬遷幫李陵辯護的自我說明。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