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31 10:53:27瀏覽824|回應0|推薦0 | |
一、歷史中的正常與非常: 1. 歷史與現實世界的差距: 越詳細的地圖越接近真實,但與真實完全一致的地圖是無用的,地圖必須依據需求選擇性的記錄或忽略某些資訊,歷史也一樣。 2. 歷史的變與不變: 因為歷史敘述的習慣,歷史傾向記錄時代變動,而忽視不變,越正常的的事物越不容易留下記錄,我們會對超越正常的東西有強烈的興趣。 有些東西有可能是一個時代中少數人中極非常的現象,經過歷史的選擇與記錄後,反而成為當時的時代精神的代表,要了解漢賦,就必須從這個觀點出發。 3. 其他代文類與漢賦的比較。 最熟悉的各朝文類:唐詩、宋詞、元曲。 但這種分類法也有其危險性,錢鍾書先生在其著「談藝錄」第一章幫「宋詩」翻案,認為宋詩非僅只是唐詩的延續,而具有獨特的精神,他後來就寫了「宋詩選注」。這我們面對習慣底下的歷史標記的另一面。 沒這麼響亮的:漢賦、六朝駢文 漢賦被視為漢代的代表性文學體例,但「全唐詩」收錄三萬餘首,幾千位作者,「全宋詞」規模更大,所以它們的確可算是當時的代表文體。 但漢賦目前能找到文章的不超過一百首,作者也就以下幾個人:賈誼、枚乘、司馬相如、班固、東方朔、揚雄、張衡…等等,作品有限、作者有限,連讀者也有限。對絕大多數漢朝人而言,漢賦是沒有意義的。 到清末重新檢討中國歷史時,漢賦經常被一筆帶過,被視為少數的貴族空洞的文學。
二、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 1. 民國初年左派文學史家,其著「中國文學發達史」,是中國第一本具有現代思想的文學史書。 2. 「中國文學發達史」第六章對漢賦的評價。 貴族化宮庭化的文學代表是漢賦。 然而在當時,漢賦卻有活躍的生命與崇高的地位,賦是漢代文學中的主流,現代人基於抒情文學範圍對漢賦棄而不顧是主觀偏見。 3. 文學批評可以基於主觀好惡,文學史必須拋開主觀,針對文學的環境、理由與價值加以客觀分析。
三、從辭到賦的發展 1. 賦的源起於六藝(六經)中的「詩」學,是分析詩學的工具。 賦─實在的描述/比─比喻/興─自由連想 2. 戰國後期從分析手法轉變成獨立的文類。 荀卿(子)-〔漢書,藝文志〕原收有賦十篇(殘五篇)。 賦是命題作文,有核心要描述的東西,以問答題的方式書寫,與漢賦不同,荀卿寫賦是為了說「禮」,是解釋禮的工具。 3. 漢初-賈誼『鵬鳥賦』 漢人的迷信傳統,貓頭鷹飛入房內是對主人的大兇兆 主人問:予去何之?吉乎告我?(我會去到那裡?) 舉手奮翼,只不能言,請對以臆。(不是鳥答,而是自問自答) 好壞在巨大的流動中流動中混合在一起,所有的事在事物者的操弄中都有可能。「大人不屈膝,應變其通」──以豁達的方式解釋兇兆。 4. 奠基漢賦者-枚乘『七發』(但它沒有被命名為賦) (漢代文學,有「九」是詩/源於九歌,有「七」是賦) 客以七段問答想把楚太子從病榻中弄起來。 劉大杰:(1)文章不再平淡,辭藻華美、形式誇張 (2)兩千字的文章沒有實質意義 太子的回應是漸進的,他不是聽到第七段聽聖人之言之後病就好的,最後一段是在總結「客」在文章裡講的所有一切事物,而是因為有這些厲害善辯之人講述這些美好的事物而病好的。 七發展示的是整篇文章言詞狀觀的魔力。。 5. 黃金年代:武、昭、宣三朝(漢朝國力最盛之時) 最重要的作者:司馬相如 子虛賦:描述諸候王(楚王)打獵情境。 上林賦:描述皇帝打獵的園林。 武帝真正羨慕的不是前人有更大的獵場、更精采的打獵經驗,他清楚知道司馬相如的描述不是真的,他羨慕的是司馬相如的吹捧能力。
四、大漢帝國的帝國精神:(帝國不是件簡單的事) 1. 帝國的核心是擴張:(1)中央集權的統治系統。(2)高度昂揚對外的擴張精神。 2. 漢賦與帝國間的比擬關係: 西方帝國主義精神:浮世德精神。史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提到帝國的特徵:(1)不斷的征服。(2)不斷的追求極限。 漢帝國的擴張不只是對匈奴,還包括對東北及南方的大規模對外征服。 帝國精神也包括了個人願意犧牲自我生命,追求帝國擴張態度。李陵、蘇武的故事代表了帝國集體的精神狀態。即便武帝晚年下了『輪台之詔』,帝國的擴張精神也不會立即消失。 3. 漢賦的內在精神 誇張─挑戰擴張的極限。挑戰每一個寫賦的人,可以寫到什麼程度,子虛賦已經夠誇張的了,上林賦可以更上一層。 新鮮的東西─必須被命名、記錄。 4. 武帝身旁的貴族的生命體驗 53年的武帝統治期間帶來了巨大而快速的變化,漢賦當然是貴族文學,它是環繞在武帝身邊的人,面對這些變化的書寫工具,漢賦是相應於時代的特殊文體,它必須舖陳誇張,那是擴張年代的基本調性。
五、文字與貴族的條件 1. 漢賦重要作者多為治書編撰者(字典編撰者)。包括『凡將篇』『方言』『訓纂』『續訓』,一千年來的漢賦讀者都覺得自己的學問太差。 2. 新鮮的經驗不會僅止於個人的實際經驗──人類會去想像。 在戈壁、南蠻看到的景觀絕對不是在長安的人能想像的,漢朝人無法像歐洲大航海時代,帶回許多真實的奇異物種,只能帶回稀奇古怪的傳說,並隨著時間流傳而更加稀奇古怪,必須使用所有可運用的文字,加以命名與描述,到最後已無法區分現實與想像,『上林賦』就是體現。
六、試驗文字的描繪界線 1. 賦的書寫目的: (1) 近乎無邊無際的世界想像。 (2) 近乎無邊無際的世界可以用文字描述 賦也因此抬高、擴張文字世界的可能性,這些作者以他們的才能與天份,擴大了漢賦的地位,召換了文字的神秘力量,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只要想像的到,沒有寫不出來的文字。 2. 漢賦必須是命題作文,是文字特技表演的佈置 特定題目才能顯出高下,空洞則是制約下的舖陳,例:王褒『洞簫賦』 「於是」變成漢賦的規則,想像文字豐沛的程度。 3. 漢賦是為了誇耀而寫。 一群人對於世界的興奮、好奇,產生的特殊文類。 戰國以來兩大文類:賦、詞(屈原) 詞的基本性格:悲懷、悲觀、懷才不遇,與武帝朝的時代精神有違。 賦比詞更能顯舖張誇耀的時代精神,漢賦是「非常」過動的產物。 4. 一代想像精神的消失─那就永遠消失了。 後世的人幾乎讀不懂『上林賦』,地名都是想像拼湊的,來自東北西南,所有描述河流的形容都詞都是聲音。 後世討厭漢賦的原因─都很虛偽,但如果這是不對的事,為何要費事去誇耀文字?然而也因為虛偽,後世在評論漢賦的文學價值時,也就有了一堆把柄。
七、司馬相如『上林賦』試讀 1. 大漢帝國V.大英帝國的虛偽。 大英帝國的虛偽是為了掩飾擴張。(我們把文明帶到更多的地方) 大漢帝國選定的政治思想(漢朝儒家)卻與擴張性格有矛盾之處。 司馬遷也是個誇張的人:稱自己太史公,史記一定要從三皇五帝,而不是接續春秋寫起。 2. 比擴張性格更強悍任性的價值:『儒家』 司馬相如五分之四寫了擴張,但最後五分之一又縮回到了儒家的價值體系裡,使得漢帝國的擴張註定是短暫的。
P.S:所有上課內容所提到的文章,皆可在『維基文庫』中搜尋到,請自行參考。
主講人 楊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