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8 20:27:01瀏覽200|回應0|推薦1 | |
光文講堂手記[12] “自由”的確是個很誘人的詞語,也引發人們心靈的奔放與想像,隨心所欲,任情自如,該有多自在,多爽啊!可是中國古人卻特別強調內在自由的創造,而不重視外在自由的建設,這的確很困擾現代的思想者,也深為現代人所詬病,認為這是中華文化的缺憾,是長期帝王專制所形成的惡果,這固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這就會是唯一而最後的答案麼!恐怕未必如此吧! 某日在杭州遇一年青詩人,他特別強調自由,除了自己他不對任何人負責,在詩的領域裡,他有自己的想像與追求,強調不隨人腳步。在工作上他也強調自由,只要合意的他就做,不合意就拒絕,做為家中獨生子他生活無虞,根本不需要賺錢,工作只是讓自己有個生活重心,免於懶散,有個鍛鍊的機會。這是個有個性,有時代感,很有為也很善良的青年,頓使我萌生愛惜之感。我說人是天地之創造,人不應該違逆天地,你是父母的創造,不應該對父母的恩惠,不理不睬。你會追求愛情,你會創造家庭,生孩子,這個過程固然享受愛,但也必須付出愛,必須做許多不能不做的事,不可能不負責。到了吃飯時候,他在雞肉湯裡翻翻攪攪,在炒肉盤中這塊挾挾,那塊挑挑,做為大丈夫,他對此很不為意,但我卻看出,自我張揚,任性自如之後,人自然會走向自我中心,只知道自己,只會從獨我的角度思考與行動。這將削弱他的氣場與吸引力,會影響別人對他的評價,從而損壞許多可能的機會與貴人,影響人生夢想的成就。 隨後在莫干山上遇見幾位青年,他們也追求自我,追求夢想,不想被社會定格化,庸俗化,寧願受苦也不願喪失自我,這是非常可貴的精神品質,值得高度贊賞。可是農村的步調使他們走向慢性模式,缺乏克己能力,缺乏明確有力的理念,又使他們有些茫然,而老莊佛教的若干想法與說法,更使他們比較消極而鬆散。還有個別人,表現眼高手低的一種背離,追求的很高遠,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做起來卻非常乏力…..。 於是回想起我年輕時候,那時家裡窮,不能不半工半讀,工作的要求培育我對紀律的尊重,父親是個性很強,很追求自我的人,他也為他的個性張揚,吃了許多苦頭,但因為他來自傳統社會,受到傳統忠孝節義的教化,總相信君子應該守先待後,任重道遠,自強不息,以天下為己任…。這些傳統價值深刻影響著我,盡管個性很強,生活清貧,但是努力讀書卻一直是我的中心思想,數十年持續下來雖然無所成就,畢竟也在學養上達到一定程度,可以與博士,博士後論道論學了。的確,中華文化在自由的理論與制度建設上很弱,這是個大缺點,但人是心靈的外現,心靈才是人存在的核心,心靈固然需要自由,需要尊重,但同時也需要追求,需要創造,需要自我深化,自我實現,而一切的創造與實現都必須有力量,必須是能集中,能使喚,有紀律,懂道理的力量,這種力量一方面來自社會生活的壓力與挑戰,一方面來自聖賢的教化,來自克己成德的堅定信念,只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堅持,不屈不撓的奮進,才能培育出一種民胞物與的心懷,一種能行能做的本事。 追求自由,追求自我都不是壞事,但如果借此逃離挑戰與承擔,走向鬆軟懈怠,日復一日的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只看到天邊的彩虹,卻忘記眼下的花草與土石,時間一久,形成習慣與性格,恐怕再無自我超拔與拼搏奮進之望了! 生命就是一種創造力的展現,生命而缺乏創造,必定不能美,必定不會有真愛,因此必將虛弱沉淪,隨流以逝。 流光容易把人拋,想想那時自己多麼年輕,有多少夢想與熱愛…,轉眼間,一切都流逝以去,如今已是坐五望六,能想..能擁有,能追求的,已經很有限了,所謂”烈士暮年,壯心未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即將告別人間的有限歲月中,我願集中力量,自我振拔,推動光文講堂實體化的工作,將自己修道傳道的夢想,真正切切的實踐起來,期待天假以年,自己能在這方面做出一點成績,以無負天地父母的恩賜,無負自己在天地人間這一遭的行走與歌吟….。 孔子2561年4月7日[10]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 附記: 自講堂實體化啟動以來,已有王寧川.鄒宇澤各捐贈300元,蔣國強捐贈400元,馬來西亞孔子研究會秘書長陳啟生及明德基金會主席孔衛東,也都表示支持協助的意思。我個人無所求也差可自足,當然無需捐助,但儒學的傳播是中華民族的公共事業,我做為窮讀書人著實無力獨行其善,應該接受捐助。再者若干好學青年生活困頓,有心無力,的確使人憐惜,而培養有為青年自是社會應有的責任,為此我特向陳. 孔兩先生提出獎學金的構想,每人每月給予500-1000元,每期1-3個月,名額定為5人以內。歡迎有心學習的朋友提出申請。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